張倩 趙戊辰
摘 要:保函作為有效保證收益人合法權益的重要手段,現已成為各國工程項目中普遍采用的擔保形式。然而,在項目運作過程中,業(yè)主利用保函條款濫用索兌權的情況也時有發(fā)生,為項目申請人帶來巨大的風險與隱患。本文通過一則國際工程項目案例,分析了保函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風險,包括不可抗力潛在風險、不合理索賠風險和合同條款爭議風險等,進而提出了有效規(guī)避保函風險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國際工程項目;保函管理;風險防范;案例分析
國際工程項目中的保函是依法設定,對工程項目進行義務保證的擔保合同。其中包括被保證人需履行的承諾、債務、補償,以及受益人權益規(guī)定等,是工程投標和承包合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保函的形式與種類多樣,在國際工程項目中,預付款保函、履約保函、投標保函與質量保函等都是較為常見的形式。并且,其獨立于國際工程項目的基礎合同,一經開出便不得在有效期內撤銷,可以有效保證保函受益人的合法權益,以及基礎交易的順利完成。本文從一則國際工程相關案例出發(fā),重點介紹了保函管理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措施,將有助于我國承包商規(guī)避國際項目風險。
一、案情簡介
2013年,作為分包商的甲公司承建了D國乙公司的監(jiān)獄項目。以乙公司為受益人,甲公司開立了預付款保函和履約保函。為索款方便,保函通過中國銀行轉開至D國的當地銀行。2013年年底,D國勞工部針對非法入境人員,由收容制度更替為遣返制度,因此原定的監(jiān)獄數量劇減,從而導致該項目被終止。
截止到項目終止,甲公司共收到乙公司約720萬美元的工程預付款。但是,乙公司對甲公司的已完成實施項目認可產值約為280萬美元。所以在工程合同被迫終止時,乙公司要求甲公司立即返還剩余款額,約為440萬美元。否則,乙公司將采取沒收預付款保函索兌的行為。并且乙公司還要求,甲公司需簽訂書面協議來放棄索賠,包括之前履行其他合同約100萬美元的部分索賠,并將此作為退還預付款保函和履約保函的條件。然而甲公司認為,項目部工作進度緩慢是由于預付款支付滯后而造成,并且在項目終止的時候,乙公司仍然未結清預付款的全部款額。另外,乙公司對甲公司的280萬美元認可產值,也只是實際完成項目中的一部分,甲公司已完成卻未得到認可的還有約210萬美元產值?;谝陨锨闆r,甲公司提出延期預付款保函,甲乙雙方可以先通過協商來解決合同索賠的爭議。
然而,乙公司并不接受甲公司的提議,且明確表示,假如甲公司堅持要求額外產值索賠,那么甲公司在退回多余的預付款后,雙方可按照簽訂的合同各自進行索賠。同時,如果甲公司規(guī)定在三天的談判期限內沒有將剩余440萬美元的預付款退還給乙公司,乙公司將向銀行提出保函索兌。由于乙公司同時持有預付款保函和履約保函,且只給出三天談判時間,并且甲公司考慮到,可能對于本公司的金融聲譽產生不良影響。最終,甲乙雙方達成協議,甲公司現行退還剩余預付款,然后雙方再解決合同爭議問題。
二、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就是我國承包商在海外承保工程項目過程中,因保函管理中存在的風險而導致糾紛發(fā)生的情況。具體而言,我國企業(yè)在國際工程保函管理中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可抗力潛在風險
國際工程項目保函管理中的不可抗力,是指不可由擔保方與反擔保方控制而造成受規(guī)則約束的營業(yè)活動中斷的一切外在原因,既包括由火災、地震與洪水等自然原因引起的保函風險,也包括由暴亂、戰(zhàn)爭、政府法制不健全、政治事件、政權更迭和強烈排外行為等引起的無法繼續(xù)履約風險。而不可抗力條款在法律上屬于免責條款,在我國企業(yè)承包國際工程項目中,部分國家為保護本國經濟與產業(yè)的發(fā)展,會進行一定的政策干預,從而造成國際工程無法按計劃進行,引發(fā)保函業(yè)務中斷的不可抗力風險,本案例中提到的D國制度變更,就是企業(yè)海外工程項目保函管理中,不可抗力風險的體現。在我國甲公司承建D國監(jiān)獄項目開展了近1年時,D國勞工部對非法入境人員的制度進行了變更,即由收容變?yōu)榍卜?,造成甲公司原定在當地承建的監(jiān)獄數量大幅縮減,進而導致了該項目被迫終止,而由D國政策變更引發(fā)的巨大不可抗力風險,只能由承包商甲公司承擔。
(二)不合理的索賠風險
見索即付保函下,擔保銀行對受益人承擔著絕對無條件的不可撤銷見索即付責任。受益人只要向擔保銀行提出索款要求,擔保銀行需立即付款,不可以基礎交易合同存在糾紛等原因拒絕付款。而《見索即付保函統(tǒng)一規(guī)則》,并未對不當索賠和欺詐行為作出明確的法律認定,由此國際工程實務操作中時常會發(fā)生受益人濫用付款請求權,對保函的不當索賠與索兌情況。例如,本案例中的D國監(jiān)獄工程項目由于政府政策變動的不可抗力因素而被迫停建,隨后受益人乙公司根據保函的付款請求權,要求甲公司馬上返還工程建設的剩余預付款,該要求并不合理。并且,乙公司對已建成和實施項目的280萬美元產值認可額,以及要求退還的440萬美元剩余預付款,僅由乙方進行了單方面的估值,與甲公司的認可值存在一定差距。此外,乙公司還要求甲公司簽訂放棄索賠的書面協議,并將之前履行其他合同約100萬美元的部分索賠,作為退還預付款保函和履約保函的條件。這種要求即是受益人利用保函威脅,向申請人施壓的“合法欺詐”手段,加劇了甲公司的不合理索賠風險。
(三)合同條款爭議風險
近年來,隨著國際工程項目市場競爭的日漸加劇,承包商的利潤空間日漸縮窄。為了承接更多國際工程項目,部分承包商便僅對承建合同進行粗略瀏覽,或盲目簽訂項目合同,忽視合同中對于細節(jié)處理的條款內容。例如,在簽訂保函合同時,不考慮賠付時間要求,造成在后來的項目實施過程中,承包商與受益人之間時常出現合同條款爭議與糾紛風險,進而導致承包商喪失糾紛的協商與解決機會;或者不考慮合同中對自身違約行為的相關細節(jié)規(guī)定,導致合同簽訂后帶來了一系列違約行為風險。本案例中,在商簽D國的監(jiān)獄工程項目承包合同時,甲公司便因事先未對保函合同內容進行細致核查、審閱,而導致在項目被迫停止后,不得不承擔與乙公司關于合同條款的爭議與糾紛風險,其中包括對已完成監(jiān)獄建設項目的產值認定存在爭議糾紛,以及對監(jiān)獄工程項目剩余預付款退還時間的爭議產生的糾紛。
(四)保函申請人權益風險
本案例中包括的履約與預付款保函均為間接獨立保函,其中甲公司為保函的申請人,乙公司為受益人,甲、乙公司通過簽訂承包合同形成了基礎合同關系,且中國銀行作為反擔保指示行向D國擔保銀行提供反擔保。乙公司在項目停止后向當地銀行提出的預付款索兌,符合保函的索賠要求,因此D國銀行應直接向乙公司付款,而由于中國銀行向當地銀行開具了反擔保保函,所以,中國銀行需對D國銀行進行相應賠付,且此賠付金需根據與甲公司簽訂的反補償協議,由甲公司進行補償。這種保函結構復雜、涉及合同數量眾多的國際工程項目,為保函申請人帶來了一定權益風險。另外,由于保函和合同項下的權益分屬于不同法律體系和解決機制,所以發(fā)生糾紛后,甲公司雖然有權爭取合同項下的合理索賠,但合同索賠與保函爭端的對沖,以及乙公司手握著兩個保函,致使甲方不得不先退還剩余預付款,再進行自身權益的維護。
三、幾點啟示
(一)調查與審核當事人資信狀況
由于實施開立保函是源于申請人與擔保人的委托關系,所以進行保函賠付的實質,其實是擔保人與受益人的獨立擔保關系,所以三方當事人的資信狀況,成為保函開立前期風險的決定因素之一。基于基礎合同關系,除了申請人與受益人應嚴格審查雙方彼此的資質,把控基礎合同中的條款,結合當地國情和國家政策,謹慎審查項目的可行性、利潤與風險外,同時擔保人應對申請人與受益人資質進行審核,主要評估申請人的公司是否具有合法對外經營權,并且具備償還能力和良好資信度;擔保人進行對受益人的資質審查時,則應關注受益人所在國的國家政策與時事態(tài)勢。根據實際情況,擔保人及時提供補充情況說明與承諾函,明確因國家政局產生的風險和損失,由申請人或受益人承擔。
(二)明確當事人基礎合同權責
在本案中,甲乙公司雙方都以自身利益為出發(fā)點來解決爭端,其核心問題是混淆了基礎合同索賠與保函索賠,導致雙方一開始產生了沖突。雖然保函關系是在基礎合同上而建立,但是在解決基礎交易關系與保函關系中的爭端時,卻分別采用不同的法律體系和解決機制。因此對開設國際工程項目的企業(yè)提議,申請人在開立保函前應先與受益人,明確基礎合同關系中的權責,了解項目運作過程中的潛在風險,將風險落實為詳盡的具體合同價款,通過完善和規(guī)范基礎合同條款來盡可能規(guī)避風險。同時,申請人在保函保函條款中,盡量不采用見索即付字樣,并且預留受益人索兌和銀行付款的時間間隔,為自己留有充足的談判時間,而不是如案例中所示,甲公司迫于乙公司索兌的壓力,最終選擇退讓來解決爭議。
(三)與本國銀行保持及時的溝通
國際工程項目中,通常會由申請人當地銀行作為反擔保,即轉開保函給受益人的所在地銀行。申請人在開立保函后,應與本國銀行保持及時的溝通,了解國外轉開行與工程所在國的信息與情況。在選擇國外轉開行時,優(yōu)先考慮與本國銀行有過合作且信用評級較高的銀行,一定程度上削減銀行的風險。由于銀行所掌握的國外市場和金融環(huán)境資訊較為全面,通過銀行的信息渠道,申請人能夠及時了解工程所在國的政治經濟動態(tài),及時預估判斷合同與保函風險,采取相應防御措施。此外當申請人遭遇惡意索賠,與本國銀行溝通后能夠以正當理由拒付,為申請人和受益人進一步協商調解爭取期限。
(四)建立國際工程風險保障制度
跨國承包通常具有投入大、工期長、回報晚的特點,而且工程項目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常見的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災害、戰(zhàn)爭、經濟危機以及政策制度改革等。而當承包商由于外部原因產生巨大損失時,往往只能自行承擔,基于這種情況,國家應建立風險保障制度,為企業(yè)的國際工程提供保障與賠償,促進國際工程的發(fā)展。同時,政府還應給予本國國際工程承包商稅收減免和財政撥款的支持,以提高我國企業(yè)的抗風險能力;國家政策性保險機構更要增加開設相應的保險服務,為我國國際工程承包企業(yè)提供境外業(yè)務的風險保障,或者通過與承包商簽署的承保合同,獲取我國承包商的代位求償權,在發(fā)生風險后可與外方交涉,利用雙邊投資保護協定,為企業(yè)一定的獲取經濟損失賠償。
(五)履行基礎合同義務且留存證據
在本案中所涉及到的履約保函,其風險主要是由于承包人的違約而形成,所以工程承包人應認真履行合同義務,熟記合同的規(guī)定時限,按時履行合約,并且保留相關履約證據,避免發(fā)生違約行為。承包人采用書面形式,與工程的發(fā)包人、監(jiān)理工程溝通,針對全部的書面文件,堅決履行簽字確認程序。其中簽字人,即發(fā)包人代表或項目監(jiān)理工程師,必須為合同所指定和承認的,并且簽寫時間必須為當時時間,不得篡改和編撰。由于保函開立多為獨立保函,主要保障業(yè)主的權益,所以承包人要嚴格按照合約規(guī)定來執(zhí)行,在此過程中,保留好履約證據和保函文件,在產生糾紛時,可以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