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義
(河南省民權縣中醫(yī)院內科,河南 民權 4768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肝氣犯胃型療效觀察
張素義
(河南省民權縣中醫(yī)院內科,河南 民權 476800)
目的: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肝氣犯胃型的臨床療效。方法:81例隨機分為對照組40例和觀察組41例,兩組均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加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結果:總有效率觀察組95.12%、對照組8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觀察組4.87%、對照組20.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消化性潰瘍肝氣犯胃型能夠改善預后,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提高臨床有效率。
消化性潰瘍;肝氣犯胃型;中西醫(yī)結合;對照治療觀察
消化性潰瘍是發(fā)生于胃及十二指腸的慢性潰瘍病變[1]。筆者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消化性潰瘍肝氣犯胃型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共81例,均為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潰瘍肝氣犯胃型患者,均經(jīng)內鏡、X線鋇餐及幽門螺旋桿菌(Hp)檢測等檢查確診,均符合《內科學》[2]消化性潰瘍肝氣犯胃型的臨床診斷標準。并排除胃癌、慢性胃炎、胃神經(jīng)官能癥、膽囊炎、膽石病、胃泌素瘤。采用隨機法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齡23~84歲、平均(55.24±6.91)歲,病程5個月~10年、平均(5.87±0.73)年。觀察組41例,男24例、女17例,年齡24~83歲、平均(54.65±6.83)歲,病程5個月~9年、平均(5.98±0.86)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兩組均對癥治療,同時注意飲食及休息。奧美拉唑(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50086)口服,每次20mg,日1次;阿莫西林(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國藥準字H44021518)口服,每次0.5g,日3次。
觀察組加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藥用柴胡10g,丹參15g,白芍12g,制香附12g,枳殼9g,白花蛇舌草30g,虎杖20g,木香9g,五味子15g,白扁豆10g,山藥15g,甘草10g。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飯前分服。
兩組均3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3]及《內科學》[2]。顯效:主癥積分減少70%以上,癥狀消失。有效:主癥積分減少30%~70%,癥狀有所改善。無效:主癥積分減少30%以下,癥狀無改善甚至加重。
用SPSS20.00統(tǒng)計軟件處理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 )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正常生理情況下,胃及十二指腸有完善而有效的防御機制。Hp及非甾體抗炎藥是損害胃及十二指腸黏膜屏障從而造成消化性潰瘍的最常見的病因[4]。多數(shù)學者認為正常情況下Hp無法在于胃及十二指腸生存,只有當機體受到某些特定的因素的損害才會導致Hp在胃及十二指腸存在且使消化液過度分泌。
中醫(yī)認為[5],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多與肝氣犯胃有關,是肝失疏泄、橫逆犯胃及胃失和降等表現(xiàn)的癥候,多由于情志不遂、氣郁化火及寒邪內犯肝胃等造成。病位雖在胃,但與肝脾關系密切。經(jīng)絡是貫穿上下,溝通表里,外絡枝節(jié),在體內使營衛(wèi)氣血的通道,內屬臟腑[6]。因此,肝主疏泄,故發(fā)病與肝脾失調最為相關,肝失疏泄則脾失健運,胃病及脾則礙運,而脾胃病又會涉及肝,導致氣郁。藥理研究表明[7],加減柴胡疏肝散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方中柴胡和解表里,疏肝升陽;丹參活血祛瘀,通經(jīng)止痛,清心除煩,涼血消癰;白芍養(yǎng)血調經(jīng),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制香附疏肝理氣,調經(jīng)止痛;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通淋;虎杖利濕退黃,清熱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濕;山藥滋養(yǎng)強壯,助消化,斂虛汗,止瀉;甘草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治療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加減柴胡疏肝散治療肝氣犯胃型消化性潰瘍能夠改善預后,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提高臨床有效率。
[1] 劉賡.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yī)證候特征及辨證治療的療效研究[D].北京: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6.
[2]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387-395.
[3] 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24.
[4] 徐峰,蔣蕾,于海,等.治療消化性潰瘍的中藥復方組分配伍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0,27(3):125-127.
[5] 郝峰.消化性潰瘍近15年中醫(yī)文獻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12.
[6] 劉里遠.古典經(jīng)絡學與現(xiàn)代經(jīng)絡學[M].北京醫(yī)科大學、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7:338-356.[7] 符立鎮(zhèn).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肝氣犯胃型胃脘痛的療效觀察[J].哈爾濱醫(yī)藥,2015,35(6):490-491.
R573.1
B
1004-2814(2017)04-0379-02
2016-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