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波
摘要:文無定法,但是卻有章可循,高考作文也是如此。只是學生在應試的過程中可能受到試題材料和作者的思路限制而顯得思路狹窄。所以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應該因材料而異、因人而異,不能墨守成規(guī)、故步自封。本文研究了高考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內涵和內容,在此基礎上闡述了任務驅動型高考作文的寫作思路和方法。
關鍵字:任務驅動;作文寫作
G634.3
教育部考試中心的張開先生在2015年針對高考作文的特點和相關問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自此之后全國各地針對任務驅動型作文的討論就進入了如火如荼的時期。在當前階段,教育實務界和理論界對這種新的作文題型取得了相對一致的見解和看法。高考任務型作文在本質上依然屬于新材料作文范疇,只是在其中增加了較為明確和具體的任務指令,也就是教師和學生常常提到的寫作要求。鑒于高考作文的題材大多取材于社會生活,并且以議論文為主要主要類型,所以任務驅動型作文要求學生針對特定對象按照要求成文,屬于時評的一種類型,具有著針砭時弊的屬性。
任務驅動型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之間依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qū)別。新材料作文通過分析作文材料并以材料為基礎尋找立意點和中心論點,學生需要在論文的主體部分討論自己觀點的正確性和客觀性。在進入到作文主體部分之后,學生可以拋開材料而論述,在結尾部分扣回材料即可。也就是說傳統(tǒng)的新材料作文屬于論證式議論文范疇之內,該類論文的寫作目的就是論證中心論點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如果試題提供的寫作材料恰好是社會生活類的,那么論證式議論文和社會生活評論都可以作為寫作選擇。而如果試題提供的材料是名言警句類或者格言故事類,那么就只能寫成論證型議論文。
任務驅動型論文則在此基礎上在論文中增加了明確的任務指令,任務型指令的能夠在學生進行應試的時候發(fā)揮引導寫作的功能,使得寫作根據針對性和實用性,讓考生能夠在真實的問題情境中去思考具體的問題和概念,從多個維度和角度去論證和說理。這些指令能夠在思維、內容、文體和方向上起到驅動作用,使得學生能夠接受到明確的寫作指令。比如說在2015年全國高考作文卷一卷中以寫一封信作為文體要求,引導學生對綜合材料內的立意和內容進行態(tài)度闡釋和觀點描述。任務驅動型作文給出的材料大多屬于爭議性材料,所以對學生質疑思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考生需要按照要求來完成試題所給的所有任務指令來完成任務驅動型作文寫作。所以任務驅動型作文在行文思路上與新材料作文上具有著不同的面貌,要求就事論事、文明交流、辨明事理。所以,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如何呈現作文寫作思路將成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接下來筆者將介紹常見兩種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寫作思路。
一、通用模式
首先,在作文的開頭部分,教師可以教導學生用簡練的語言對論文的材料進行概括和總結,然后通過對試題提供的材料進行簡單分析,做好角度選擇,從而提出作文的觀點,并簡單地介紹接下來文章中要探討的問題。學生在進行寫作角度選擇的時候,可以像傳統(tǒng)的新材料作文一樣在分析材料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也可以先對材料進行分析然后在闡述觀念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亦可以先對材料進行分析對關鍵概念進行闡述,但是并不馬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只是為下文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礎,使得說理更具針對性。
其次,在作文的主體部分,需要對論文的開頭部分提出的觀點進行多方位和全角度的分析和論述,以就事論事為原則透徹地對道理進行說明和解釋,論文的寫作應該至少具有一到兩次的拓展和兩到三個層次,各個層次之間的邏輯關系并沒有具體的限制。在作文的主體部分學生要對分析說理的目的進行介紹,說清楚作文論述的基本點,直指要害并明辨是非,在說理的過程中可以綜合采取對比分析、因果分析、類比分析和辯證分析的方式進行對人、對事的分析。為了要讓文章更具深度和內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引經據典,在聯系歷史或者現實的基礎上對論據進行論證和印證,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論據的簡潔性和客觀性,使其在分析問題和事件的過程中自然帶出。當然,如果條件不允許的話,學生也可以不使用任何事實和道理論據,直接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做到直搗病灶。
再次,在論文結尾部分,學生需要再次回歸到論文材料本身,在結合自己觀點的基礎上總結全文,實現對主旨的升華,把握主對策的正確性和精確性,做到呼吁號召和倡議勸勉。
二、贊成模式
以2015年全國高考作文一卷為例,該年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材料大致如下:
父親在高速公路上接電話,女兒屢勸不止,在迫于無奈的情況下其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在警方核實之后,對該父親進行了勸誡和教育,并將這個女兒的舉報行為公布在官方微博上。該事件一經公布就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和評論,也引發(fā)了一些質疑和懷疑。對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請從父親、女兒或者其他方中任選一方進行你的觀點闡述和態(tài)度表明,要求在結合綜合材料的基礎上進行立意選擇和角度選取,完成寫作任務。
從這個寫作材料來看,教師可以從如下角度教導學生寫作:
首先,學生可以用簡潔的語言進行寫作材料介紹。父親在高速公路上接電話,女兒屢勸不止,在迫于無奈的情況下其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
其次,學生可以在分析材料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在該事件被新聞媒體傳播之后,雖然褒貶不一,但是女兒的做法其實在本質上是表達了對父親的愛和尊重,正因為純粹的愛父親,所以才選擇這種讓父親記憶深刻的方式來讓父親改掉不良的開車習慣。只要父親能夠理解女兒的愛,那么外界的聲音是不足為懼的。
再次,學生可以從多個角度和多個維度,對當今社會中的不良社會現象進行闡述和分析,表明其深刻的內涵和意義。女兒是在對父親屢次勸解之后無效,被逼無奈選擇的舉報解決方式。在相關警方對學生進行教育和處罰之后,父親一方面可以女兒的良苦用心,另一方面則可以改掉開車打電話的不良習慣。女兒的舉報行為和我們常說的親親相隱的偽倫理并沒有多大的關系,因為這并不是一種告密行為,只是一種從愛的角度出發(fā)的警示方式。
參考文獻:
[1]構建任務驅動型高中數學高效課堂探析[J].馬小芹.新課程導學2014年20期
[2]初中思想品德課實施任務驅動型課堂教學的思考[J].朱慧瀾.新課程導學2015年25期
[3]初中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馬勝.中國校外教育2015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