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摘要:信息技術是高中的重要課程之一,隨著我國教學體制的改革,社會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師要傳授給學生基礎的信息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促進課堂與生活的結合。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知識源于生活,最終以服務生活作為歸宿,本文將具體探討如何使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希望能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生活;策略
G633.67
我國的教育學家認為,生活和教育密不可分,任何一門學科都是從生活中生發(fā)出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教育源于生活,寓于生活,最終也要服務于生活。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人們的學習生活越來越依賴信息技術。提升學生信息素養(yǎng),促使學生養(yǎng)成終身學習的意識是信息技術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才背景下促進課堂教學與生活有機融合是完成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
一、聯系現實生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
首先,想要使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應該聯系現實生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高中信息技術的書本內容相對枯燥、教學案例相對過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容易出現失去興趣的情況,長此以往,課堂教學效果嚴重下滑。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該聯系現實生活,創(chuàng)設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1]。
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要分析信息技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密切結合的點,從基本點深入去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在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教學內容和情境之間的聯系,不能脫離書本去創(chuàng)造生活情境。比如,教師在講資源管理器管理本地資源的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出發(fā),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高中學生要學習的科目較多,因此在學生的課桌有許多教材、輔導資料、講義、筆記等等,有些學生由于不善于整理或懶于整理,經常會出現上課需要某些資料一時找不到的現象。教師可以以學習資料擺放整齊歸類合理的學生為榜樣指導學生進行學習資料的整理歸類。同時,教師可以引入知識點,即資源管理的重要性,讓學生把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加強對物品擺放的重視程度。
二、聯系現實生活,優(yōu)化教學資源
其次,想要使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應該聯系現實生活,優(yōu)化教學資源。教師在高中信息技術的課堂上,需要為學生介紹大量的學習資源,但并不是每種教學資源都適用于學生的學習。教師在選擇教學資源的過程中,應該把教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2]。只有向學生介紹與生活相關的教學內容,才能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比如,教師在講信息技術發(fā)展趨勢這部分內容時,書本歸納的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可以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教師在課程開始時,可以對學生展開提問:我們購買電腦、手機的等電子產品時會從哪幾方面考慮?學生回答購買時一般會考慮外觀、性能、價格。教師通過PPT展示,并分析講解,外觀、性能、價格正對應書本所歸納的好的人機界面、越來越個性化的功能設計、越來越高的性價比。并通過PPT展示不同時代電腦或手機的外觀圖、配置參數、參考價格的對照表,讓學生通過現實案例的比較來理解信息技術發(fā)展的趨勢,體驗因為技術發(fā)展促使電子產品性能的提高、成本的降低,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實惠。
三、聯系現實生活,設置作業(yè)任務
再次,想要使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應該聯系現實生活,設置作業(yè)任務。在以往的教學任務設置中,教師過分注重理論內容,忽視了學生的生活實踐,致使課堂作業(yè)淪為形式化的產物,為了促進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教師必須聯系現實生活,布置生活化的作業(yè)內容。
比如,在學習信息集成這一內容時,學生剛參加過文化旅游活動,在進行作業(yè)設計時可以結合該活動。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yè):設計一個作品記錄你參加該活動的過程及對該活動的體會。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為突出你對該活動的感受確定一個主題。結合作品用途選擇恰當的制作工具(向大家當堂講解制作成PPT,通過網絡讓更多人了解制作成網頁,放入電子檔案袋存檔制作成視頻短片)。各種作品的制作要點,PPT中文字概要并以大綱形式出現,網頁中文字可以詳細表述,視頻短片中文字要做成字幕并配音。通過完成作業(yè)任務,學生學以至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把握[3]。
四、聯系現實生活,解決教學難點
最后,想要使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充滿生活氣息,應該聯系現實生活,解決教學難點。教師在講解教學難點的過程中,應該把難點問題和學生感興趣的事物、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素材,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激發(fā)出學習興趣。對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把生活中的真實場景移動到課堂,增加學生在課堂上的體驗,提高問題的領悟能力,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并把它作為學習的目標,隨時記錄任務的完成度以及結果,總結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自我檢驗。這種方式完全改變了學生以往的學習方式,會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學習實踐,運用所學的知識思考問題,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案。
把教學內容與生活相結合,可以把學生不理解難點放到真實的生活場景中,讓其簡單化,用生活中的經驗發(fā)現突破口,從這個突破口找到理解難點的學習方法,而用學生感興趣的生活場景,可以抵消學生對教學難點的抵觸心理。比如,“如何把計算機接入因特網”這節(jié)課,教師可以把教學用具帶到課堂上,指導學生連接這些設備,讓其動手操作,體驗采用不同方法實現不同的接入因特網方式。讓學生理解掌握計算機接入因特網不同方式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激發(fā)出內心的探索欲望[4]。
五、結論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效果,必須促進課堂與生活的有機融合。
參考文獻:
[1]殷世東. 課堂生活中的文化:阻滯與改造——從文化哲學的視角檢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J]. 教育研究與實驗,2014,(05):71-75.
[2]曾明星,周清平,蔡國民,王曉波,顏一鳴,黃云,楊燕萍. 軟件開發(fā)類課程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4,(02):203-209.
[3]李龍英. 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與生活接軌[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1):79-80.
[4]洪頵. “天人合一”和諧教學觀下的課堂生態(tài)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