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傳統(tǒng)村落是中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其古老的建筑風貌、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古韻生態(tài)和悠久的歷史價值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旅游者,同時也帶來了各種問題。婺源篁嶺村作為一個養(yǎng)在深閨中的徽派古村,借用文化表征、符號化生產、場景重置等,將其重要景觀符號化,凝煉出“篁嶺曬秋”旅游符號,并進行全方位的符號傳播,旅游者與篁嶺古村的符號化互動效果良好,曬秋已經成為篁嶺旅游的標志性符號,篁嶺古村旅游影響力顯著提升。
[關鍵詞]符號;傳統(tǒng)村落;旅游開發(fā);篁嶺曬秋
[作者簡介]鄭艷萍(1981—),女,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保護。(江西南昌 330032)
中國傳統(tǒng)村落是世界上最大規(guī)模的文化遺產類型,距今具有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歷史。通過摸底調查,截至目前,住房城鄉(xiāng)建設部等部門聯合評審認定四批中國傳統(tǒng)村落,共有4157個具有重要保護價值的村落列入中國傳統(tǒng)村落名錄。通過大規(guī)模的調查、傳統(tǒng)村落名錄的建立、財政支持、專家駐村等具體行動,我國傳統(tǒng)村落的保護已上升到國家層面。雖然傳統(tǒng)村落大都具有古老的建筑風貌、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古韻生態(tài)和悠久的歷史價值,可以“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但因其大都散布在偏遠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相對落后,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較不完善,越來越難以滿足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其保護與發(fā)展面臨著傳統(tǒng)與現代如何均衡的困境,如何通過旅游開發(fā),發(fā)展當地經濟,又可以延續(xù)傳統(tǒng)村落的原始風貌和習俗文化等,成為政府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
一、研究區(qū)概況
(一)篁嶺古村概況
篁嶺是江西省婺源縣一處山寨式徽州古村落,位于婺源縣江灣鎮(zhèn)。篁嶺于明代中葉建村,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因其地多竹,修篁遍野,故名篁嶺。篁嶺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植、曹振鏞的故里,作為曹操的后裔嫡脈,曹氏父子倆歷清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協助主持朝政75年,顯赫一方。
篁嶺是典型的山居村落,位于石耳山脈的一處月牙形山坳中,四面環(huán)山,古樹參天。村內數百棟飛檐戧角的徽派古民居依山而建,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錯落分布,層層疊起,千棵珍奇古樹環(huán)抱,萬畝梯田簇擁,白云環(huán)繞,人稱“南方布達拉宮”。篁嶺村山陡路窄,交通極其不便,但村內深藏著豐富的人文藝術,書院、宗祠、商鋪、客棧一應俱全,徽州古宅、徽州版畫、木雕藝術、石雕藝術、磚雕藝術、民俗曬秋極具特色,猶如是一座大山深處的民俗博物館。
(二)篁嶺古村旅游發(fā)展概況
篁嶺擁有500多年的建村史,但是由于地質地貌、交通不便且嚴重缺水等原因,村里大部分閑置房屋年久失修,腐爛倒塌。2009年,民營企業(yè)家吳向陽等人成立婺源縣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開始開發(fā)篁嶺古村。公司斥資1200萬元,通過產權置換(以山上舊宅置換山下新宅)等方式,對古村320名村民進行整體搬遷,全面收購村莊產權,實現村落資源、資產的產權明晰。[1]2010年公司邀請專家編制《婺源篁嶺民俗文化村發(fā)展規(guī)劃》,將村莊對篁嶺開發(fā)進行科學規(guī)劃,對古村落建筑及風貌體系進行規(guī)劃與保護,在保持整個村落布局不變的前提下,請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磚雕)師傅對全村古建進行全面修復,建設篁嶺民俗文化村。景區(qū)核心面積為5平方公里,于2013年3月正式對外開放,2014年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qū),當年篁嶺景區(qū)接待游客量為23萬人次,門票收入達到1900萬元;到2016年,篁嶺景區(qū)接待游客量就達78萬人次,門票收入逾7000萬元。
二、“篁嶺曬秋”旅游符號的產生
符號是被認為攜帶意義的感知:意義必須用符號才能表達,符號的用途就是表達意義。符學號系統(tǒng)內的符號是由能指(形式、名稱、標志物、音響、符號)與所指(內容、意義)構成的雙面體傳達系統(tǒng)。而符號化,即對感知進行意義解釋,是人對付經驗的基本方式,符號化讓物獲得超出它作為自在與自為之物的個別存在意義。當代文化迅速沖進一個“高度符號化時代”,符號消費已經遠遠超過物質消費,相應地,符號生產也不得不超過物質生產。在當代,個人不是作為生產者實現人生價值,而是作為消費者,尤其是作為一個符號消費者存在。[2]
(一)傳統(tǒng)村落旅游符號化意義
旅游作為一種符號消費的范式,為了適應大眾旅游快餐式的消費,大量借用文化表征、符號化生產、場景重置等手段來進行旅游產品的生產與供給,人們消費的是符號的意義,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旅游活動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3]在旅游中,特定的景觀或傳說對游客起到了重要的引導作用,如“天涯海角”、“不到長城非好漢”等。去過天涯海角的人都知道海邊的兩塊大石頭上各書寫“天涯”和“海角”,就這兩塊海邊石,能引起人們蜂擁而至,其原因不在于這兩塊石頭多么漂亮(實際上是再普通不過的石頭),而是在于天涯海角已經成為愛情、友情長久的象征,成為“長久”意義的符號,親身體驗只是“長久”符號的解讀與互動過程。
傳統(tǒng)古村落是民族的寶貴遺產,是不可再生的、潛在的旅游資源,蘊含著豐富的傳統(tǒng)文化,是活著的文化遺產,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精髓和空間記憶。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傳統(tǒng)村落作為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以及面臨的保護與傳承的重任,村落旅游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開發(fā),傳統(tǒng)村落成為人們觀光休閑、寄托鄉(xiāng)愁的重要載體。隨著我國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旅游消費需求發(fā)生了改變,呈多元化、個性化、散客化,“體驗至上”的消費觀漸入人心,符號性、炫耀性的旅游消費方式有所顯露。傳統(tǒng)村落所蘊涵的獨特文化符號和象征意義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青睞。因此,對傳統(tǒng)村落景觀文化進行符號化運作,借用文化表征、符號化生產、場景重置等,將傳統(tǒng)村落旅游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景觀符號”,是傳統(tǒng)村落旅游開發(fā)的重要舉措。
(二)篁嶺曬秋農俗溯源
篁嶺古村作為深山中的一個傳統(tǒng)村落,農耕文化是其特質文化,選取農耕文化,活態(tài)呈現,適合現代旅游者“歸耕”的符號需求。篁嶺村為典型的山區(qū)地貌,地勢復雜,村中“地無三盡平”,村民房屋呈階梯狀分布在山坳間,因房屋在坡地上建,農作物沒有較好的晾曬場所,村民就利用竹曬簟將農作物曬自家的房前屋后、屋頂木架及窗臺等地方或屋檐掛曬,即“曬秋”,春曬茶葉、夏曬山珍、秋曬果蔬、冬曬熏臘,鮮紅的辣椒柿子、金黃的南瓜大豆、碧綠的箬葉等等,在陽光下繪成一幅五彩繽紛的曬秋圖。當這種曬秋習俗在其他地方慢慢淡化時,篁嶺村選擇這種農俗活動符號化呈現,活態(tài)再現并適當地改變再造,返遷原村老農復原“曬秋”農俗,并以“篁嶺曬秋”命名,成為農家喜慶豐收的盛典,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篁嶺曬秋也被文化部評為“最美中國符號”,成為婺源鄉(xiāng)村旅游的新名片。
(三)篁嶺曬秋符號構成
1.文字符號
將地名和典型農俗曬秋組合——“篁嶺曬秋”四字,地點和農俗名稱指向性明確、清晰又易于朗讀,便于游客識別和記憶。在符號傳播中,除直接稱呼“篁嶺曬秋”,還同時以“曬秋人家”、“篁嶺曬秋圖”、“篁嶺曬秋酒”、“篁嶺曬秋人”等進行宣傳,篁嶺景區(qū)微信公眾號也直接以“篁嶺曬秋”為名。
2.圖像色彩
玫紅、綠、黃、藍四種顏色的云朵,嵌一圓竹扁鮮紅的辣椒,兩個大繁體字“篁嶺”,這是篁嶺旅游網站進入前的畫面,具有水墨山水和古風詩韻?!绑驇X曬秋”微信公眾號頭像是一張曬秋圖,青山綠樹前,高低錯落的民居上,五顏六色的農作物曬在房頂或曬臺上,具有很強的視覺沖擊力。
3.視頻符號
視頻能給人更直觀的感受,比圖片更全面地體現出一個地方的特色資源。婺源縣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凝練篁嶺特色,拍攝《婺源篁嶺》系列宣傳片,在土豆、愛奇藝、優(yōu)酷等高人氣視頻網站播放。時長21分鐘的微電影《篁嶺人家》,不經意間展現曬秋景象,延伸曬秋的內涵意義。
三、“篁嶺曬秋”旅游符號傳播
篁嶺古村,是中國最美鄉(xiāng)村——婺源的眾多古村之一,單純是美麗鄉(xiāng)村的營銷信息不足以吸引游客眼球,必須通過一定藝術性創(chuàng)意來塑造和傳播旅游產品符號價值,尋找“篁嶺曬秋”旅游符號中的能指和所指,找到實現旅游產品能指與所指有效連接的途徑。“篁嶺曬秋”,能指是篁嶺村曬秋景觀,所指是農耕文明、徽州文化、鄉(xiāng)愁甚至中國文化符號。因此婺源縣鄉(xiāng)村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將“篁嶺曬秋”打造成區(qū)別于一般古村落的一張名片,一個品牌,讓旅游者獲得一般鄉(xiāng)村游美景欣賞與放松心情的體驗之外,獲得更多的對原始農俗、徽文化、鄉(xiāng)愁的本真性體驗。
針對曬秋,篁嶺景區(qū)采取了以下措施:
(1)選擇合適媒體傳播符號。在數字化大背景下,新媒體的出現讓信息傳播不同于以往紙媒的局限,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占據的地位也越來越重要,新媒體能更快更多更全面地進行信息交互,因此篁嶺曬秋符號營銷,除在傳統(tǒng)紙媒營銷外,特別注重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符號的疊加使用,通過騰訊QQ、騰訊微博、新浪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進行營銷宣傳。以“篁嶺曬秋”命名的微信公眾號,原創(chuàng)發(fā)文占80%以上,因其閱讀量、點贊量等,2015年獲由人民網評選的“江西最值得關注的十大微信公眾號”榮譽稱號。電視媒體對“篁嶺曬秋”旅游符號也進行了廣泛地傳播,如江西六套《愛尚旅游》播出《酬心篁嶺》、中央科教頻道《地理中國》首播《彩色篁嶺》等,有力地推動了篁嶺曬秋景觀符號的傳播。
(2)充分利用大事件展開傳播。篁嶺重視對大事件的挖掘與傳播,充分利用大事件產生的有利影響。2014年1月6日,“美麗中國行·共圓中國夢——尋找最美的中國符號”活動中,“篁嶺曬秋”景觀符號成功入選最美的中國符號,各地新聞報道頻出,搜狐旅游、新浪旅游、樂途旅游等推出《秋天不可以錯過的美景,篁嶺曬秋》、《篁嶺曬秋,人間僅剩的田園山水》、《曬秋人家,中國最美的鄉(xiāng)村符號》等新聞,同時大型戶外真人秀節(jié)目《最強小孩》、《百里夜刀》、《左輪手槍》、《世外桃園》等影視節(jié)目在篁嶺拍攝,令篁嶺曬秋旅游符號知名度迅速提升。
四、“篁嶺曬秋”旅游符號消費
所謂符號化消費,是指消費者在選擇和消費商品的過程中,所追求的并非商品物理意義上的使用價值,而是商品所包含的附加性的、能夠為消費者提供聲望和表現其個性、特征、社會地位以及權利等帶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意義。[4]符號消費需要借助符號互動才能實現符號價值,近幾年,篁嶺旅游為了讓游客看曬秋、拍曬秋、體驗“朝曬暮收”、曬臺“話桑麻”的田園生活,體驗“曬秋人家”的農俗樂趣,獲得一種真正的文化體驗,舉辦了一些重大節(jié)慶或活動,針對不同類型的旅游消費者營造差異的文化氛圍,滿足不同旅游消費群體的符號追求,實現旅游符號與旅游者的互動,如百豬宴“祭犭回神”慶豐收、篁嶺曬秋大媽用500斤朝天椒拼國旗迎國慶、篁嶺六月六洗曬節(jié)曬秋文化、婺源篁嶺首屆江西微電影節(jié)、國際攝影大賽等,為旅游者提供視覺的、實用的、情感的、心理的等多方面的感受。
重大活動吸引了不同符號追求的旅游者的關注,他們通過BBS、微博、微信朋友圈、網站評論、游記等方式形成文字與圖片符號記憶,以著名自助游攻略網站螞蜂窩網(www.mafengwo.cn)進行游記分析,截止2017年3月2日,以“篁嶺曬秋”為關鍵詞,搜索螞蜂窩網站游記,共得到750篇游記(包含篁、嶺、曬、秋等字樣的全部游記)。在涉及篁嶺旅游的149篇游記,以“篁嶺曬秋”或“曬秋”為標題的篁嶺游記,達65篇,占比約44%。另根據超星發(fā)現數據平臺分析,以“篁嶺”為搜索詞,返回351條結果,這351條結果中,學術論文只占6條,其他都是篁嶺游記,描寫篁嶺的景色,其中題名中直接含“篁嶺曬秋”四字的文章達57篇;發(fā)文量從2013年開始大量增加(2013年也正是“篁嶺曬秋”開始對外開放的年份),為25篇,此后幾年依次遞增,2016年達到107篇。從螞蜂窩網和超星發(fā)現的數據可以看出,“篁嶺曬秋”符號在旅游者與旅游地之間的互動頻繁,旅游者通過對篁嶺曬秋符號的解讀,在民族情感、鄉(xiāng)愁情緒等方面引起群體的共鳴,從中獲得審美享受,既增長了見識,又達到了精神上的愉悅。同時也體現了旅游消費者的個人品味、審美情趣、價值觀念等。通過旅游者與旅游地的符號互動,曬秋已經成為篁嶺旅游的標志性符號,“篁嶺曬秋”旅游符號影響力也顯著提升,“江西民俗攝影協會”、“美國攝影家學會”、“澳門攝影家學會”等機構紛紛前往篁嶺設立創(chuàng)作基地、寫生基地等。在各類旅游殊榮基礎上,2016年篁嶺又入選江西旅游風情小鎮(zhèn),全國優(yōu)選旅游項目等。
五、結語
符號化運作在傳統(tǒng)村旅游開發(fā)中給村落注入經濟動力,篁嶺古村率先打造出“篁嶺曬秋”旅游符號,通過場景重置,返遷當地有手藝、有專長的村民入住原來的村落中,以生活方式參與經營,活態(tài)傳承與再現“曬秋”景觀,吸引了大批畫家、攝影家及其他游客的目光。篁嶺曬秋符號的傳播與消費,使其自身具有保護和發(fā)展的持續(xù)力,向旅游者展示和傳播了古村歷史、文化、藝術、情感等多方面的價值,同時又增加了古村居民的經濟收入,改善了村落的人居條件,避免了村落空心化,延續(xù)了古村文化活力。
[參考文獻]
[1]洪文藝,鄒勇文,曹國新.“篁嶺樣本”的探索與啟示[J].時代主人,2016,(11).
[2]趙毅衡.符號學[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陽寧東,劉韞.符號化生產在民族旅游舞臺表演中的運用[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6).
[4]戚海峰.符號營銷[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黃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