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慶華,張?zhí)煲?,?孟
(1.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國際商務系,山東泰安 271000;2.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
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qū)貿易效應分析
朱慶華1,2,張?zhí)煲?,魏 孟1
(1.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國際商務系,山東泰安 271000;2.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山東濟南 250014)
加快建設自由貿易區(qū)是目前我國對外經貿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而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qū)是我國同發(fā)達國家建立的第一個自貿區(qū)。使用1998-2013年中國同包括新西蘭在內的80個貿易伙伴的出口和進口值面板數據,借助擴展的引力模型對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qū)對中國出口和進口貿易的影響進行回歸分析,發(fā)現中新自貿區(qū)在中國出口和進口兩個方向均產生顯著的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同時未產生顯著的貿易轉移效應,中新自貿區(qū)促進了中國同新西蘭雙向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實現了預期的政策目標。中國應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構建面向全球的自貿區(qū)網絡。
自由貿易區(qū);貿易創(chuàng)造;貿易轉移;貿易效應
加快建設自由貿易區(qū)是目前我國對外經貿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截至2016年底,我國已經簽署自由貿易協(xié)定14個,正在談判的自由貿易協(xié)定8個??陀^評價已經建立的自由貿易區(qū)在促進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方面的成效,對于完善我國自貿區(qū)戰(zhàn)略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2008年10月生效的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qū)(以下簡稱中新自貿區(qū))是我國與發(fā)達國家建立的第一個自由貿易區(qū),是中國在實施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中新自貿協(xié)定涵蓋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從貨物貿易看,新西蘭將在2016年1月1日前取消全部自華進口產品關稅,其中63.6%的產品從協(xié)定生效時起實現零關稅;中國將在2019年1月1日前取消97.2%自新西蘭進口產品關稅,其中24.3%的產品從協(xié)定生效時起即實現零關稅①數據來源:中國自由貿易區(qū)服務網,http://fta.mofcom.gov.cn/newzealand/newzealand_hwmy.shtml.2016-12-15。。協(xié)定的簽署為中新雙邊貿易的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新西蘭在中國外貿中的比重不大。2013年,中國向新西蘭出口占中國出口總值的比重為0.19%,自新西蘭進口占中國進口總值的比重為0.42%②作者根據UNcomtrade數據庫數據計算。。但貿易規(guī)模較小并不影響中新自貿區(qū)建設的意義。實際上,中新兩國對通過自貿協(xié)定發(fā)展雙邊經貿關系高度重視,2013年中國已超越澳大利亞成為新西蘭第一大貿易伙伴[1]。2016年11月20日,在秘魯利馬舉行的APEC領導人會議期間,中新兩國商務部長共同宣布正式啟動中新自貿協(xié)定升級談判。
目前關于中新自貿區(qū)貿易效應的研究十分少見,相關研究主要是中新自貿區(qū)成立以前對中新貿易前景、經濟影響的預測分析。最有影響的研究是2004年中國商務部和新西蘭外交貿易部聯合發(fā)布的《中國-新西蘭雙邊自由貿易區(qū)聯合可行性研究報告》。該報告第八章借助G-Cubed亞太模型,對中新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貿易和福利效應進行了分析。[2]樊瑩[3]、王艷紅[4]等對中新自貿區(qū)貿易效應的分析都借用了上述聯合可行性研究報告的分析結果。李麗等[5]、彭秀芬[6]分別使用GTAP模型以2015年為基準對中新自貿區(qū)的貿易和產出效應進行了模擬。上述事前研究基于對自貿區(qū)貿易自由化安排的不同假設,這些假設與中新自貿協(xié)定的條款存在或大或小的背離,其結論與自貿區(qū)建立后實際的貿易效應也會有出入。
利用中新自貿區(qū)成立以來的數據分析其貿易效應的成果也相當稀少。王巖等[7]對自貿區(qū)成立前后的中新雙邊貿易規(guī)模和結構進行了直觀對比,認為中新自貿區(qū)促進了貿易增長和比較優(yōu)勢的發(fā)揮。這種方法存在的問題是難以區(qū)分自貿區(qū)成立與其他因素對中新貿易的影響。姬艷潔等[8]利用Balassa[9]的方法,通過估計和比較中新自貿區(qū)成立前后兩國進口收入彈性的變化,分析建立自貿區(qū)對兩國進口貿易的影響,發(fā)現兩國均存在進口擴大效應,但低于預期水平。Balassa方法假定一國如未加入自貿區(qū)其進口的收入彈性會始終保持不變,然而這一假設并不符合實際。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國際學術界用這種方法測算自貿區(qū)貿易效應的研究已不多見。
本文采用目前國際貿易研究領域廣泛應用的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對中新自貿協(xié)定實施后的貿易效應進行實證研究,發(fā)現中新自貿區(qū)對中國同新西蘭之間的進出口貿易都產生了顯著的促進作用,同時對中國同其他國家的貿易并未產生顯著的負面影響。本文以下內容分為四個部分:第1部分是自貿區(qū)貿易效應理論分析;第2和第3部分分別是實證方法與實證結果分析;第4部分是結論。
自由貿易區(qū)(Free Trade Area)是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的一種形式。按經濟一體化程度的高低,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分為優(yōu)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區(qū)、關稅同盟、共同市場和經濟聯盟五種形式。自貿區(qū)成員之間取消關稅和非關稅措施,實現自由貿易,而對來自自貿區(qū)外的進口產品,成員國維持各自的關稅和非關稅措施。相比之下,優(yōu)惠貿易安排在成員國之間貿易壁壘的降低程度上沒有達到自由貿易的水平,而關稅同盟成員除了對內實現自由貿易外,對外還實施統(tǒng)一的關稅制度。從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向世貿組織秘書處通報的區(qū)域貿易安排看,絕大多數屬于自由貿易區(qū)。需要說明的是,現在世界上大多數自由貿易區(qū)并未實現完全的自由貿易,而是有部分敏感產品受到一定的限制。同時,自由貿易協(xié)定并不僅涉及貨物貿易,常常覆蓋服務貿易、投資等多個領域。
一國與他國建立某種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雖然受多邊貿易規(guī)則的制約,不會提高對非成員國產品的進口關稅,但由于成員國之間部分或全部關稅壁壘被取消,導致成員國之間和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在關稅待遇方面出現差異,從而對成員國之間和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流量產生影響。
對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貿易效應的研究始于Viner[10]對關稅同盟的分析,其提出的貿易創(chuàng)造(trade creation)效應和貿易轉移(trade diversion)效應成為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組織貿易效應分析的基礎框架。貿易創(chuàng)造是指關稅同盟成立后因內部取消貿易壁壘,導致某些產品的生產由低效率的國內廠商轉移到高效率的成員國廠商,從而在成員國之間產生新的貿易。貿易轉移則是指因關稅同盟成員國同非成員國之間存在關稅壁壘,自高效率的非成員國進口產品的價格加上關稅后,反而高于自低效率成員國進口相同產品的價格,導致關稅同盟成員國將某些產品的進口來源從高效率的非成員國轉移到低效率的成員國。貿易創(chuàng)造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具有正福利效應,而貿易轉移降低了資源利用效率,具有負福利效應。
Viner提出的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分析框架沿用至今,分析的對象從關稅同盟擴展至自由貿易區(qū)、共同市場等各類經濟一體化組織形式,同時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的概念及其含義也發(fā)生一些變化,反映出相關研究的深化。Meade[11]認為Viner的貿易創(chuàng)造和貿易轉移概念只適用于需求價格彈性為零的情形。如果一國需求價格彈性較大,與他國形成關稅同盟后,無論貿易創(chuàng)造還是貿易轉移都會同時伴隨因需求增長而引發(fā)的貿易擴大(trade expansion),而且這種貿易擴大無論伴隨貿易創(chuàng)造還是伴隨貿易轉移,本身都具有正福利效應。Balassa[9]使用了“內部貿易創(chuàng)造”(internal trade creation)和“外部貿易創(chuàng)造”(external trade creation)的概念,前者與Viner的“貿易創(chuàng)造”相同,指關稅同盟成立后以成員國進口取代國內生產,而后者則指從非成員國進口增加,與Viner的“貿易轉移”正好相反。Endoh[12]、Elliott等[13]等則引入“進口貿易轉移”(import trade diversion)和“出口貿易轉移”(export trade diversion)的概念,前者指一體化組織成員國減少自非成員國的進口而增加自成員國的進口,而后者則指成員國增加向成員國的出口,減少向非成員國出口。本文將自貿區(qū)成立引發(fā)的成員國之間出口和進口規(guī)模的擴大統(tǒng)稱為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將自貿區(qū)成立引發(fā)的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貿易規(guī)模的變化統(tǒng)稱為貿易轉移效應。
現有研究大多關注經濟一體化組織貿易自由化對成員國之間以及成員國與非成員國之間貿易的整體影響,但從一國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更需要關注本國參與建設貿易集團對本國出口和進口的不同影響。本文的分析將關注中新自貿區(qū)對中國出口和進口的雙向影響。
以前關于自貿區(qū)貿易效應的研究主要基于自貿區(qū)成員間貿易自由化引發(fā)的貿易流量的變化,近來的一些研究進一步關注到可能存在的“預期效應”(anticipatory effects),即自由貿易協(xié)定在實施前便對相關國家的貿易產生影響。Magee[14]使用1980-1998年133國的面板數據考察了自貿區(qū)的預期和滯后貿易效應,發(fā)現在自貿協(xié)定實施前4年貿易規(guī)模平均增長26%。M?lders等[15]研究了東亞國家參加的各種雙邊和多邊自貿協(xié)定在其實施的五個階段(建議、簽署框架協(xié)議、談判、協(xié)定簽署、協(xié)定生效)產生的貿易效應,發(fā)現存在預期效應,而且雙邊自貿協(xié)定的預期貿易效應比多邊自貿協(xié)定更為顯著。本文的研究也對預期效應予以考察。
2.1 模型構建及變量設定
本文使用貿易引力模型對中新自貿區(qū)建立對中國出口和進口的影響進行實證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初問世以來,貿易引力模型在應用中不斷得到拓展,納入了更多的外生變量,以適應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16]?;趪鴥韧庀嚓P研究的進展和本文研究目的,本文構建如下貿易引力模型:
其中,i=1,…,80(新西蘭及79個參照國);t=1998,…,2013;β0,β1,...,β12為系數;μijt為隨機誤差項。
Tijt表示t年中國(i)向j國的出口或進口。本文將中國同其他國家的貿易分成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兩個方向,具體考察中新自貿區(qū)對中國出口貿易和進口貿易的影響。
Yit和Yjt表示t年中國和其貿易伙伴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GDP規(guī)模越大,產出能力和收入水平越高,出口供給和進口需求能力越強,因而進出口貿易規(guī)模越大,Yit和Yjt預期符號為正。
Dij表示中國與其貿易伙伴之間的距離,通常兩國距離越遠,運輸成本越高,進出口規(guī)模越小。該變量預期符號為負。盡管運輸和通信技術不斷進步,關稅和非關稅壁壘不斷降低,但距離對貿易的負面影響并沒有下降,反而呈上升趨勢[17]。
ADJij表示中國與貿易伙伴國j為鄰國,具有共同邊界。相鄰的國家地理和文化接近,交易成本低,因此貿易量會增加。有些研究還引入了共同語言、宗教、文化、歷史等因素,這些因素與共同邊界一樣,用于衡量貿易國之間心理距離[18]。心理距離較小,信息成本較低,有利于雙邊貿易的發(fā)展。基于這些因素對本文研究的適用性,本文僅引入共同邊界(ADJij)這一變量。該變量為虛擬變量,貿易國之間擁有共同邊界取值為1,否則為0,預期符號為正。
為了考察中新自貿區(qū)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本文引入了CZFTA1ijt、CZFTA2ijt和EXTRAijt三個變量。CZFTA1ijt和CZFTA2ijt用于考察中新自貿區(qū)對中國進出口貿易的階段性影響。從中新自貿區(qū)的談判與實施過程看,200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對新西蘭進行國事訪問,兩國領導人就商簽中新經貿合作框架達成共識;2004年5月,兩國簽署《中國與新西蘭貿易與經濟合作框架》,新西蘭正式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兩國同意就建立中新自由貿易區(qū)的可行性開展研究;2008年4月7日,兩國正式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新西蘭政府自由貿易協(xié)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生效。據此,本文設CZFTA1ijt和CZFTA2ijt兩個虛擬變量,分別反映2004年兩國簽署貿易與經濟合作框架以及2008年正式實施自貿協(xié)定對兩國間貿易的影響,2003年及以前,CZFTA1ijt取值為0,CZFTA2ijt取值為0;2004-2008年,CZFTA1ijt取值為1,CZFTA2ijt取值為0;2009年及以后,CZFTA1ijt取值為0,CZFTA2ijt取值為1。建立自貿區(qū)的前景和自貿協(xié)定的實施將促進成員國之間的出口和進口貿易,CZFTA1ijt和CZFTA2ijt預期符號均為正。
EXTRAijt變量用于考察中新自貿區(qū)成立前后中國同區(qū)外國家貿易的影響,即自貿區(qū)的出口和進口轉移效應。該變量為虛擬變量,1998-2008年取值為0,2009-2013年中國和新西蘭兩國之間取值為0,兩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取值為1。中新自貿區(qū)成立為區(qū)內貿易創(chuàng)造了更加便利的條件,成員國同區(qū)外國家的貿易會相對減少,EXTRAijt變量預期符號為負。
OTHERijt和WTOijt是本文引入的另外兩個政策虛擬變量。區(qū)域和多邊貿易自由化安排都會降低成員國間的貿易成本,對貿易產生促進作用。除了新西蘭,中國還同東盟、新加坡、巴基斯坦、智利、秘魯、哥斯達黎加、冰島、瑞士等22個國家和地區(qū)簽署了自貿協(xié)定,這些自貿協(xié)定均會對相關成員國之間的貿易產生積極影響。在本文選用的79個參照國中,有19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自貿協(xié)定。OTHERijt變量用于考察這些自貿協(xié)定對中國同相關國家進出口貿易的影響,中國與上述19個國家和地區(qū)之間的貿易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預期符號為正。WTOijt則用于考察世貿組織(WTO)多邊貿易自由化對成員國之間貿易的影響。現有研究表明共同的世貿組織成員身份會促進兩國之間的貿易[19]。中國于2001年12月成為世貿組織正式成員。WTOijt為虛擬變量,在中國同貿易伙伴均為世貿組織成員時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預期符號為正。
最后我們參照Slootmaekers[20],引入時間趨勢變量TREND,揭示貿易量隨時間變化而增長的趨勢,取值為1,…,16,預期符號為正。μijt為誤差項。
2.2 樣本與數據來源
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國同包括新西蘭在內的80個貿易伙伴的出口和進口貿易面板數據,出口和進口觀測值各1280個。除了新西蘭,其余79個參照國根據聯合國UNcomtrade數據庫2012-2013年中國最大的主權國家貿易伙伴確定,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印度,日本,韓國,德國,西班牙,意大利,芬蘭,伊朗,伊拉克,智利,墨西哥,秘魯,俄羅斯,委內瑞拉,加拿大,波蘭,巴基斯坦,土耳其,阿聯酋,尼日利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家。中國對上述79個主要貿易伙伴合計貿易額占到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90%以上,根據此樣本集數據估算中國對外貿易引力模型具有較好的代表性和說服力。
中國同各國之間的進出口數據來源于聯合國UNcomtrade數據庫。各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數據來自世界銀行世界發(fā)展指數(WDI)數據庫。國家之間的距離以及共同邊界數據來源于CEPII BACI數據庫。與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簽署自貿協(xié)定有關的數據與信息來源于中國商務部“中國自由貿易區(qū)服務網”。與世貿組織(WTO)成員資格相關的資料來源于世界貿易組織官方網站。
本文采用2008-2013年中國與新西蘭及79個參照國之間的進口和出口面板數據,通過Eviews 7.2軟件對模型(1)進行檢驗。面板數據模型分為混合效應模型、固定效應模型和隨機效應模型。混合模型是指對任何個體和截面都不加以區(qū)分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估計參數;固定模型適用于系數效應方向一致、大小相近的情況;隨機效應模型則是指將原來固定的系數作為隨機變量進行回歸。本文對上述3種效應分別進行了檢驗,結果如表1。
表1 引力模型回歸結果
由于固定效應會舍棄不隨時間變化的變量,所以無法得到固定效應中Dij與ADJij對貿易值的影響。借鑒Martinez-Zarzoso等[21]、Eita[22]、曲順蘭[23]的做法,本文將80國的個體固定效應作為因變量,將Dij與ADJij作為自變量,根據模型(2)進行估計,得到Dij與ADJij兩個變量的系數,結果見表2。
回歸結果顯示,進出口引力模型的混合效應、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的F值表示三個方程顯著,調整后R2顯示方程擬合度較高,尤其是固定效應,可達到0.9以上。對各變量采用混合效應、固定效應和隨機效應的估計結果完全一致,說明檢驗結果是穩(wěn)健的,據此得出的實證結論是可靠的。
在隨機模型的基礎上,本文根據Hausman檢驗,得出進口和出口模型的Hausman統(tǒng)計量的值分別為99.563和116.229,拒絕了原假設,說明應該使用固定效應。
從固定效應看,中國同貿易伙伴國的經濟規(guī)模Yit和Yjt對中國出口和進口均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中國同貿易伙伴的距離對中國的出口和進口均具有顯著的負面效應;同時,與貿易伙伴接壤和加入WTO,對中國出口和進口均有顯著的促進作用,符合貿易引力模型的理論預期。從本文重點關注的自貿區(qū)貿易效應看,中新自貿區(qū)的建立對中國出口和進口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CZFTA1ijt和 CZFTA2ijt的系數都顯著為正,且CZFTA2ijt的系數高于CZFTA1ijt的系數,表明中新自貿區(qū)在2004年兩國簽署貿易和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后便產生貿易創(chuàng)造預期效應,與M?lders等的結論一致,同時中新自貿協(xié)定2008年正式生效產生了更為顯著的進口和出口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EXTRAijt變量的系數為負,符合理論預期,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說明中新自貿區(qū)成立在進出口兩個方向均未產生顯著的貿易轉移效應。OTHERijt變量的系數一律顯著為正,并且數值明顯高于CZFTA1ijt和CZFTA2ijt的系數,說明中國其他生效的自由貿易協(xié)定整體上對中國出口和進口都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并且這種作用顯著高于中新自貿區(qū)的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
表2 第二階段回歸結果
本文使用1998-2013年中國同包括新西蘭在內的80個貿易伙伴的出口和進口值面板數據,借助擴展的引力模型對中新自由貿易區(qū)對中國出口和進口貿易的影響進行回歸分析,發(fā)現中新自貿區(qū)在中國出口和進口兩個方向均產生顯著的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同時未產生顯著的貿易轉移效應,中新自貿區(qū)促進了中國同新西蘭雙向貿易規(guī)模的擴大,實現了預期的政策目標。本文的研究結果也證實中國簽署的其他自貿協(xié)定整體上促進了中國進出口規(guī)模的擴大,說明中國實施自由貿易區(qū)戰(zhàn)略取得了預期的政策效果。
基于上述研究結論,本文對中國加快實施自貿區(qū)戰(zhàn)略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加快建設面向全球的自貿區(qū)網絡。由于多邊貿易自由化進展緩慢,以構建自貿區(qū)為主的區(qū)域貿易自由化趨勢加強,自貿區(qū)競爭成為世界經濟競爭的重要手段。同主要貿易伙伴建設自貿區(qū)成為鞏固和加強自身貿易地位的重要途徑。中國應加快建設面向全球的自貿區(qū)網絡,同盡可能多的重要貿易伙伴建成自貿區(qū),發(fā)揮自貿區(qū)的貿易創(chuàng)造效應,減少其他國家建設的自貿區(qū)可能產生的貿易轉移負面效應。
第二,推動同發(fā)達國家建設自貿區(qū)。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具有各自的比較優(yōu)勢,在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建設自貿區(qū),可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彼此的比較優(yōu)勢。新西蘭雖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較小,而且新西蘭此前給予中國出口產品普遍優(yōu)惠制(GSP)待遇,但中新自貿區(qū)的建立對中國出口和進口擴大仍產生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中國下一步要繼續(xù)推動同發(fā)達國家的自貿區(qū)建設。一方面盡快完成同挪威的自貿區(qū)談判,完成同新西蘭的自貿區(qū)升級談判;另一方面要排除困難,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適時啟動同歐盟、英國、加拿大等的自貿區(qū)談判。
第三,在互利共贏基礎上不斷深化同自貿區(qū)伙伴的貿易合作。互利共贏是國家或地區(qū)之間發(fā)展經貿關系的基礎。建設自貿區(qū)要立足于為各成員帶來貿易利益,促進各成員共同從區(qū)域貿易自由化中獲益。對自貿協(xié)定的某些條款可以根據實踐的發(fā)展在協(xié)商一致的基礎上進行完善與升級,中國同東盟、智利、新西蘭和瑞士等自貿區(qū)的升級便是新形勢下進一步深化自貿區(qū)伙伴間經貿合作的努力。
[1]繆琦.中新自貿區(qū)目標有望提前達成[N].第一財經日報,2014-03-20.
[2]the Ministry of Commerce,China and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New Zealand.A Joint Study Report on a Free Trade Agreement between China and New Zealand[R/OL].prepared by http://www.mfat.govt.nz/downloads/trade-agreement/china/chinanzftastudy.pdf.
[3]樊瑩.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qū)的經濟效應展望[J].外交評論,2005(4):84-91.
[4]王艷紅.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影響與經濟效益分析[J].亞太經濟,2009(3):48-51.
[5]李麗,邵兵家,陳迅.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qū)的構建對雙方經濟影響的計量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08(3):49-54.
[6]彭秀芬.中國-新西蘭自由貿易區(qū)建設對我國乳業(yè)發(fā)展的影響[J].國際貿易問題,2009(1):54-60.
[7]王巖,高鶴.中國與新西蘭FTA建立前后雙邊貨物貿易比較[J].商業(yè)研究,2012(9):190-195.
[8]姬艷潔,董秘剛.基于巴拉薩模型的中國新西蘭FTA貿易效應研究[J].亞太經濟,2012(6):42-46.
[9]BALASSA B.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uropean Common Market[J].Economic Journal,1967,77(11):1-21.
[10]VINER J.The Customs Union Issue[M].New York:The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1950.
[11]MEADE J E.The Theory of Customs Unions[M].Amsterdam:North-Holland,1956.
[12]ENDOH M.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 in the EEC,the LAFTA and the CMEA:1960–1994[J].Applied Economics,1999,31(2):207-216.
[13]ELLIOTT R J R,IKEMOTO K.AFTA and the Asian Crisis:Help or Hindrance to ASEAN Intra-regional Trade?[J]Asian Economic Journal,2004,18(1):1-23.
[14]MAGEE C S P.New Measures of Trade Creation and Trade Diversio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8,75(2):349-362.
[15]M?LDERS F,VOLZ U.Trade Creation and the Status of FTAs: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ast Asia[J].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2011,147(3):429-456.
[16]李兵,丁琳,陳妍君.中國服務貿易出口潛力及效率研究——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J].山東財經大學學報,2015 (1):44-52.
[17]BECKERMAN W.Distance and the Pattern of Intra-European Trade[J].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56,38(1): 31-40.
[18]H?KANSON L.The Role of Psychic Distance in International Trade:A Longitudinal Analysi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13,31(3):210-236.
[19]BALDING C.Join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hat is the Impact?[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10,18(1): 193-206.
[20]SLOOTMAEKERS V.Trade Effects of the EU-Mexico Free Trade Agreement[R].ASP Working Paper 416,IfW,Kiel,2004.
[21]MARTINEZ-ZARZOSO I,NOWAK-LEHMANN F.Augmented Gravity Model:An Empirical Application to Mercosur-European Union Trade Flows[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ics,2003,6(2):291-316.
[22]EITA J H.Determinants of Namibian Exports:A Gravity Model Approach[R].13th African Econometric Conference,Pretoria: University of Pretoria,2008.
[23]曲順蘭.高新技術企業(yè)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再造策略研究——基于企業(yè)、市場與政府的視角[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4:54-58.
Trade Effects of China-New Zealand Free Trade Area
ZHU Qinghua1,2,ZHANG Tianyi2,WEI Meng1
(1.Department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Dongfang College,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aian 271000,China;2.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 250014,China)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ree trade area is China’s major strategy for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and China-New Zealand Free Trade Area is China’s first free trade area with a developed country.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export and import value during 1998 to 2013 with eighty trading partners,including New Zealand,the effects of China-New Zealand Free Trade Area on China’s export and import trade are regressively analyzed via the extended gravity model.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a-New Zealand Free Trade Area presents significant trade creation effects on China’s export and import without significant trade transfer effects;and that China-New Zealand Free Trade Area has promoted the two-way trade expansion between China and New Zealand and has helped to realize the expected policy objectives.Therefore,China should acceler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ree trade area strategy and build a global-oriented free trade area network.
free trade area;trade creation;trade diversion;trade effect
F752
:A
:2095-929X(2017)03-0039-08
(責任編輯 高 瓊)
2017-03-03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亞太多重自貿區(qū)競爭與中國要素集聚戰(zhàn)略轉變研究”(14BGJ045)。
朱慶華,男,山東博興人,經濟學博士,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國際商務系教授,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政策,Email: qinghua.zhu@sdufe.edu.cn;張?zhí)煲?,女,山東濟南人,山東財經大學國際經貿學院學生,研究方向:計量經濟學方法;魏孟,女,山東壽光人,經濟學碩士,山東財經大學東方學院國際商務系教師,研究方向:國際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