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祥瓊
摘 要:花山巖畫是我國壯族人民留給我們寶貴的文化財產,其記錄著我國壯族人民對生活的熱切追求和對山川神靈的敬仰之情?;ㄉ綆r畫是我國巖畫中的經典作品,是我國文化的瑰寶。文章主要從花山巖畫的韻律美,氣勢美、意境美、崇高美、想象美、象征美、單純美、形式美及次序美等方面探討了花山巖畫的圖形美,旨在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論基礎和技術指導。
關鍵詞:左江流域;花山巖畫;圖形審美
巖畫,是指刻畫在山洞壁上或山崖上的圖畫,也稱崖壁畫。巖畫是人類祖先社會生活和思想智慧的反映,是了解當地民族產生發(fā)展歷史的重要依據,具有珍貴的研究和觀賞價值。在廣西的左江流域的沿岸峭壁上,分布著183處崖壁畫,這些壁畫是我國古代駱越人的杰作,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寶貴財產。寧明花山巖畫的面積為8000多平方米,面積堪稱廣西花山巖畫中最大的,也是內容最豐富的景觀,是廣西花山巖畫的代表及壯族文化的瑰寶。研究學者認為廣西左江流域壁畫是我國祭祀巖畫中最寶貴的作品,其中花山崖壁畫以其人物及氣勢堪稱全國之冠。新中國成立以后,國內不少的專家學者紛紛對其進行了各方面的考證,并取得了一些成就。
一、從審美觀點看花山巖畫圖形
(一)韻律美
花山巖畫的顏料主要是赤鐵礦,畫面以人物形態(tài)為主,但也結合有器物和動物形象等?;ㄉ綆r畫的人物形態(tài)主要是蛙形,身軀形態(tài)多為上粗下細的倒三角狀。側面人像的形態(tài)變化較少,但這些形態(tài)多樣的人物形象都是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有序排列,并沒有錯綜復雜的感覺,在這些人物形象中,相同或相近的形態(tài)通過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給人一種錯落有致的韻律美?;ㄉ綆r畫追求奔放流暢的線條,講究的是均衡對稱的人物造型,在遠處進行眺望時,沉著濃艷的色彩及粗獷求精的筆觸,給觀賞者展現出一幅節(jié)奏起伏跌宕、和諧統(tǒng)一的韻律。壁崖上畫面沒有聲音,但在繪畫者的筆下,觀賞者卻能感受到強烈的音樂韻律,人物形象和其他形象的參差錯落,具有熱烈歡快而有條不紊的節(jié)奏感。從巖畫的直觀上,巖畫給人一種活潑而平穩(wěn)、熱烈而古樸的韻律之美。
(二)氣勢美
花山巖畫造型組合給觀賞者帶來一種氣勢美。據考證,花山巖畫具有2000多年的歷史,整幅畫面的高度約50米,長172米,經過畫家的精工細作,使人們在進行瞻仰時,能感受到這種畫面圖形的氣勢美?;ㄉ綆r石的畫面主要是以祭祀山川神靈為主題背景,故其畫面一般都是大型的舞蹈場面,這同時也說明了我們的祖先對山川神靈的敬仰。這些舞蹈畫面一般都是主次分明,次序排列。據學者的調查研究,在廣西的左江流域,但凡逢遇大雨,都會造成泛濫成災。因此,當地的居民采用舞蹈的形式取悅天神,在這些畫面中,觀賞者可以看到瘋狂的舞者,即使在現代,觀賞者仍可感受到人們對山川神靈的敬仰及對生存的渴望之情。
(三)意境美
意境美貫穿了我國傳統(tǒng)藝術發(fā)展的整個歷史,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花山巖畫處在山勢陡峭的環(huán)境中,在地理環(huán)境的制約之下,大幅度地增加了花山巖畫的繪制難度。但凡事都是相對的,這些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為花山巖畫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特殊的觀賞條件,提高了花山巖畫的觀賞度,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藝術效果和美感。部分學者認為:巖畫是遠古時代的一首古詩,記錄著遠古時代人們生活的點滴及人們內心的追求與向往。花山巖畫中的群體舞蹈、牲畜的悠閑自得與周圍惡劣的地理環(huán)境形成鮮明的對比,使觀賞者在觀賞的過程中,情不自禁地思緒紛飛,增加了花山巖畫的神秘感,使觀賞者在觀賞的過程中產生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在遠古時代,幾乎所有的巖畫都是與環(huán)境相關的,這也可能是在遠古時代,人們就意識到大自然的重要性,把環(huán)境當作審美的對象,與巖畫的創(chuàng)造融為一體,追求巖畫的意境美。
(四)想象美和象征美
花山巖畫圖形設計的象征性是通過圖形象征來表達深層的含義,進一步提升和升華了花山巖畫的象征意義?;ㄉ綆r畫的圖形氣勢磅礴、形態(tài)多樣,但其都是以幾何圖案和符號構成的,因此,花山巖畫是一種抽象的藝術?;ㄉ綆r畫在其本身形態(tài)方面,與直接呈現的再現形式相比,具有不確定的因素。但是,花山巖畫的繪制者在進行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通過簡單的形態(tài)賦予圖畫更多的內涵,使畫面可誘發(fā)人們更多的想象。繪制者通過不同的造型和表現手法充分地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各種情緒,細膩了人物的神態(tài),通過形形色色的畫面讓人們感受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場景等。通過畫面的描繪,觀賞者似乎可重現當時繪制者是懷著什么樣的心態(tài)進行創(chuàng)作的。花山巖畫表現出圖形中的想象力和象征之美。
(五)單純美
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及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追求也在日益變化,單純的視覺信息吸引了更多人們的關注。現代人們越來越追求圖形設計的單純化,但單純化并不代表沒有象征的內涵,只是將復雜的意念濃縮到單純的圖形當中,提取簡單的成分,讓人們在瞬間就能感受到設計者的思想和意念。在花山巖石中,花山壁畫的造型就采取了單純化的設計手法。例如,在花山巖畫中的人物和各種動物的造型上一般都是采用了簡單的直線與圓形等幾何形態(tài),色彩直接使用的是紅色,沒有多余的裝飾。在人物形象的繪制中,也是采用簡單的藝術處理方式,只勾勒人物的總體特征,忽視了人物形象的面部表情,正是這種簡單幾何圖形的組合使花山巖畫形成了強烈的圖形視覺沖擊力。我國古代人們的審美觀念,為后來的審美觀提供了參考。
(六)形式美和次序美
花山巖畫人物形象的排列組合蘊含著深層的意義,正是這種存在的形式和次序使現代的觀賞者的想象得到了升華。在花山巖畫的圖形中,我們可以看出,花山巖畫的圖形設計追求的是形式美,再者形式美的圖形能促使觀賞者接受圖形所表達的信息。但是這就存在一個問題,什么是圖形的形式感,概括的講,這種形式感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對物象的概括能力。例如,人們在小的事物中不斷地感受到事物的崇高,演變到現在,人們逐漸對形式感的規(guī)律進行了總結,這種形式感是人們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的產物。
二、花山巖畫所蘊藏的文化內涵
(一)淵源流長的歷史文化
廣西花山巖畫距今2000多年,是世界這類巖畫中面積最大的,保存最完好的一處巖畫,故將廣西左江流域的崖壁畫統(tǒng)稱為花山巖畫。由于花山巖畫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偏僻,直到宋代才有記載。根據江日清等的研究表明,花山巖畫距今有2000多年的歷史,雖然飽經風吹日曬,但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同時悠久的歷史使其文化底蘊更加豐富。
(二)特色鮮明的壯族文化
據考察統(tǒng)計,在廣西左江流域支流的明江、平而河及黑水河等臨江懸崖絕壁上,有71處巖畫地點,占整個左江流域巖畫點的89.8%,其中8%的巖畫地點集中于河流的拐彎處。根據“漢族住街頭,壯族住水頭,瑤族住山頭”的民族居住特征可以推斷,花山巖畫為壯民族的祖先駱越人所創(chuàng)作。人們將日常生活中的景物通過符號的形式體現出來,或者變成一種節(jié)日習俗,代代相傳,使得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綿延不絕。有的學者認為花山巖畫是從繪圖向象形文字發(fā)展過渡時期的一種語言符號,是一部壯族古俗的天書,對于沒有本民族文字歷史的壯族人民,是非常寶貴的。
(三)內涵豐富的民俗文化
在花山巖畫繪制的時代,當地居民的意識還可能停留在原始社會的水平,由于花山巖畫使用的是紅色的顏料,可理解為古人對影子神秘觀念的反映,花山巖畫的繪制應是一種宗教意識及民俗文化的反映。左江流域是先民駱越人的主要聚集區(qū),該巖畫中主要反映的是壯族的信仰習俗、音樂習俗等??傊?,花山巖畫是反映壯族文化的一部天書。
(四)古樸高超的藝術文化
花山巖畫上的圖像主要以人物、動物和器物為主,大部分的人物圖像采用正、側身為主,其次是各種形式的銅鼓和動物圖像。圖像有極強的抽象性和寫意性質,其內容與意境顯得撲朔迷離,神秘難測。對于在戰(zhàn)國至東漢時期創(chuàng)作的花山巖畫,在當時落后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之下,人們是怎樣完成如此宏大壯觀、令人驚嘆之作呢?這個千古之謎體現了壯族駱越人高超的繪畫手段和過人的智慧。巖畫在抽象符號的基礎上表現了壯族先民熱烈而莊嚴的宗教活動,同時又以夸張的手法描繪了人們的精神需要和心理欲望。無論巖畫畫面有多宏大,圖像的數量和種類有多少,都是秩序井然,主次分明,充分體現了壯族先民深厚的藝術造詣。
總之,花山巖畫規(guī)模宏大,筆法獨特,技巧樸拙,表現出了古代壯族人民高超的藝術水準,具有不朽的藝術魅力。
三、結語
花山巖畫具有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內涵,是壯族文化的瑰寶和世界巖畫的極品,應重視保護并合理開發(fā)利用?;ㄉ綆r畫的創(chuàng)作體現了人類的審美方式,正是這種美的規(guī)律和目的性為現代圖形設計的審美觀念提供了基礎。在花山巖畫中,體現了我國古代先民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對形式的運用及對意境的追求等為我國現代圖形設計提供了基礎。花山巖畫體現的是一種具有韻律及內涵的崇高的形式美,是我國壯族祖先存在圖景的縮影,體現了壯族人民的生活方式?;ㄉ綆r畫的形式特征在巖畫中得以彰顯,同時也具有深厚的內涵。
參考文獻:
[1]郭宏,韓汝玢,趙靜,黃槐武,謝日萬,藍日勇.廣西花山巖畫搶救性保護修復材料的選擇試驗[J].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6,32(03):65-68.
[2]龔田夫,張亞莎,喬華.寧夏巖畫的出現、發(fā)展及特點[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 2005,24(02):56-58.
[3]王麗君.花山巖畫藝術在現代繪畫藝術中的視覺表達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
[4](英)保羅·G·巴恩(PaulG.Bahn)著,郭小凌,葉梅斌譯.劍橋插圖史前藝術史[M].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
[5]申扶民.原始藝術的生態(tài)審美特征探析——以廣西花山壁畫為個案[J].貴州民族研究, 2008,18(03):56-59.
作者單位:
廣西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