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恐怖主義、政治腐敗、環(huán)境污染被列為21世紀人類所面臨的三大威脅,恐怖主義給世界穩(wěn)定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嚴重的災難。面對國際日益嚴峻的恐怖主義形勢以及我國頻發(fā)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我國《刑法修正案(九)》對恐怖主義犯罪作出了新規(guī)定,增設了新的涉恐犯罪類型,完善了刑罰配置。本文基于《刑法修正案(九)》的視角,能夠解讀出我國恐怖分子實施恐怖活動的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由此對恐怖主義犯罪心理成因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預防對策,并對《刑法修正案(九)》的新規(guī)定做出立法評價。
關鍵詞 《刑法修正案(九)》 恐怖主義 犯罪心理 立法評價
作者簡介:李小丹,山東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
中圖分類號:D91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01
2015年11月13日,發(fā)生在法國巴黎的系列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超過150人死亡的嚴重后果,再次引發(fā)了世界人民對恐怖主義的恐慌和強烈譴責。美國“9·11事件”之后,全世界各國形成了反恐統(tǒng)一戰(zhàn)線,但是恐怖主義組織犯罪活動依舊頻繁發(fā)生。2009年7月5日,震驚世界的新疆烏魯木齊市“七五”事件是新疆60年來發(fā)生的損失最嚴重、后果最惡劣的一次暴力恐怖犯罪事件;2014年3月1日晚,云南昆明火車站發(fā)生了恐怖襲擊事件,造成至少29人遇難,140余人受傷的慘劇。
我國從1989年開始到2012年,恐怖襲擊事件共發(fā)生126起, 2013年我國境內恐怖襲擊事件發(fā)生10起,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2014年各級法院審結煽動分裂國家、暴力恐怖襲擊等犯罪案件558件,判處罪犯712人,同比分別上升14.8%和13.3%。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危害國家安全、暴力恐怖犯罪案件1084件,判處罪犯1419人。
這表明,我國的恐怖主義組織犯罪活動進入到了高發(fā)期。
恐怖主義犯罪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它真正“成為一種需要認真對付的威脅和真正的時代疾病,”則是在二戰(zhàn)之后。 面對由恐怖主義帶來的嚴重后果和社會危害性,世界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制裁措施,我國在2015年8月29日頒布的《刑法修正案(九)》中對恐怖主義犯罪做出了新規(guī)定,加大了對恐怖主義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進一步完善了立法,成為了《刑法修正案(九)》中的一大亮點。
一、由《刑法修正案(九)》的新規(guī)定對我國恐怖主義犯罪心理特征的解析
《刑法修正案(九)》增設了通過準備兇器、組織培訓等方式為實施恐怖活動進行策劃、準備的犯罪等5種新的涉恐犯罪類型;同時,《刑法修正案(九)》對刑罰配置也進行了完善。
《刑法修正案(九)》是在長期的探索和數(shù)次的修改中逐步完善起來的,其中對于恐怖主義犯罪的新規(guī)定也是基于目前我國恐怖主義犯罪的特點和新的行為方式而制定的,所以透過對《刑法修正案(九)》的新規(guī)定,可以對當前我國恐怖主義犯罪的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進行更精準的解析。
(一)恐怖主義犯罪組織具有政治性、經(jīng)濟性并存的犯罪動機
在修正后的刑法中對恐怖主義犯罪增加了財產(chǎn)型的懲罰措施,由此可以看到,恐怖主義組織除了眾所周知的政治目的外,聚斂大量錢財也是其主要的犯罪動機之一。
比如新疆的“三股勢力”打著創(chuàng)建“東突厥斯坦國”的旗幟,進行各種暴力恐怖犯罪活動。他們主要是通過宣傳民族分裂思想、實施暴力恐怖活動,來達到破壞祖國統(tǒng)一、實現(xiàn)“新疆獨立”的終極目標。 然而此種帶有強烈政治目的的活動如果沒有雄厚的經(jīng)濟基礎支撐的話,何以實現(xiàn)?由此看來,恐怖主義犯罪的動機除了帶有明顯的政治色彩之外,還有強烈的物質需求?!缎谭ㄐ拚福ň牛吠ㄟ^對財產(chǎn)型懲罰措施的制定,瓦解了恐怖主義組織的經(jīng)濟基礎,對有效防止恐怖主義活動死灰復燃起到了強有力的抑制作用和效果。
(二)恐怖主義犯罪組織成員存在僥幸心理
《刑法修正案(九)》明確規(guī)定:為恐怖活動組織、實施恐怖活動或者恐怖活動培訓招募、運送人員的,追究刑事責任。在恐怖主義組織中,除了組織者、領導者,還有一部分是支持者、資助者,這些人及其行為是恐怖主義犯罪滋生的土壤。在《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實施之前,對于這些活動往往是以共犯或者犯罪預備處理。
由此,從事培訓、招募、運送等工作的人員存在一種僥幸心理,認為自己的行為并不屬于刑法意義上的恐怖主義犯罪,但是由于恐怖主義組織內部成員的分工越來越細,如若對這些行為打擊力度過小,就為恐怖分子繼續(xù)實施恐怖活動提供了便利條件。
《刑法修正案(九)》對這一類犯罪主體身份及其行為性質的進一步明確對僥幸心理的持續(xù)存在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恐怖主義組織的精神控制
無論是美國的“9·11”事件、新疆的“七.五事件”,亦或是云南昆明火車站的砍殺事件,還是法國巴黎的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恐怖主義組織通過爆炸、砍殺、破壞等暴力性的事件給人們帶來的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恐慌,這些犯罪手段對人們的精神和心理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沖擊著大眾的安全心理,恐怖分子實施的一系列暴力事件是通過一種心理的、精神的控制,來影響大眾的行為,從而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
恐怖主義或者極端主義分子經(jīng)常會通過散發(fā)、制作相關圖書、音頻、視頻等資料,宣揚、鼓吹恐怖主義思想,蠱惑大眾,擾亂人心,而《刑法修正案(九)》對這一類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恐怖思想和恐怖活動的產(chǎn)生,減少恐怖分子和恐怖主義組織活動對大眾的精神控制。
(四)當今恐怖主義活動具有智能化的特點
目前,全世界處在多元化、信息化的時代,恐怖主義、極端分子利用科技手段、互聯(lián)網(wǎng)等進行反動宣傳,對我政府網(wǎng)絡進行攻擊。
如在新疆的“東突新聞中心”就是一個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恐怖主義犯罪的恐怖組織,再如“7·5”事件發(fā)生前兩天,“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發(fā)布“膽子大一點”等煽動性語言,利用手機短信組織、糾集人員非法集會、煽動民族仇恨也是新的犯罪手段。
《刑法修正案(九)》增加規(guī)定,以制作、散發(fā)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通過講授、發(fā)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或者煽動實施恐怖活動的構成犯罪。由此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能有效遏制恐怖主義思想的傳播,最大限度防止恐怖活動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五)恐怖主義組織的整體心理效應
從《刑法修正案(九)》對恐怖主義犯罪的新規(guī)定可以看出,在恐怖主義組織內部,有為實施恐怖活動準備兇器、危險物品或者工具的人員,有制作、散發(fā)、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圖書、音頻、視頻資料的人員,也有通過講授、發(fā)布信息等方式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人員,說明恐怖主義組織內部成員分工明確,具有高度一致的政治、經(jīng)濟目標,應付外界的“壓力和威脅”,內部成員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暗示,努力實現(xiàn)組織利益最大化,具有一種聚眾的、整體的社會心理。
結合《刑法修正案(九)》以及與其相對應的恐怖主義犯罪心理進行分析,目前恐怖主義犯罪的行為特征主要表現(xiàn)出恐怖性、政治性、經(jīng)濟性、分工明確、有組織性、嚴重的社會危害性等特征。
二、恐怖主義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
我國恐怖主義犯罪嚴重的地區(qū)集中在新疆地區(qū)、西藏地區(qū)、云南地區(qū)等偏遠以及與境外國家相毗鄰的地區(qū),以新疆地區(qū)為例,恐怖主義犯罪心理產(chǎn)生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經(jīng)濟原因
以新疆地區(qū)為例,在全國范圍內,新疆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較落后,貧困人口居多,跟國內其它省份相比較,貧富差距懸殊,除此之外,在新疆地區(qū)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的貧富差距,由此造成了人們內心的不滿和憤懣,不平衡心理、仇富心理、嫉妒心理滋生,而新疆地區(qū)的恐怖主義分子恰恰利用了這種心理,積極宣傳一些極端的伊斯蘭教思想、分裂主義思想,來破壞祖國統(tǒng)一和民族的團結。
(二)政治因素
還是以新疆為例,在新疆地區(qū),民族分裂主義由來已久,存在著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意圖在新疆地區(qū)建立獨立的“東突厥斯坦國”, 并且新疆地理位置比較特殊,與八個國家接壤,地處國際恐怖主義犯罪猖狂的地區(qū),有些人在心理上、精神上容易受到境外國家分裂勢力和恐怖勢力的控制和影響,如新疆的“三股勢力”與境外恐怖主義分子相勾結,從而破壞我國的政治穩(wěn)定和民族團結。
(三)宗教因素
宗教是人們的一種信仰,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恐怖主義分子卻利用宗教、歪曲宗教來蠱惑大眾,通過控制心理來影響大眾的行為方式。比如新疆“7·5”事件就是境內外“三股勢力”利用“6·26”廣東韶關某玩具廠群毆這一一般治安事件,將其說成是民族事件,極力煽動民族仇恨所致。新疆“三股勢力”犯罪分子不擇手段煽動宗教狂熱,不斷引發(fā)群體性事件,進而實施一系列恐怖犯罪活動。
(四)法律因素
《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實施之前,由于對有些恐怖主義行為并沒有明確規(guī)定為恐怖主義犯罪,所以有些恐怖主義人員存在有僥幸心理,導致恐怖主義活動猖獗,比如對宣揚、煽動行為,根據(jù)宣揚、煽動內容的不同,過去以煽動分裂國家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等進行規(guī)制;在《刑法修正案(九)》實施之前,針對“培訓招募、運送人員”的行為,司法機關往往以相應具體犯罪的共犯處理,如組織、領導、參加恐怖組織罪的共犯,針對“準備兇器、危險物品或者其他工具”的行為,往往以具體犯罪的預備處理,如故意殺人罪、爆炸罪、放火罪等的預備。
(五)文化心理因素
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者民族的風土人情、傳統(tǒng)習慣、文化藝術、價值觀念或者歷史地理等情況符號化集合,它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同時也是一種歷史產(chǎn)物。文化既具有歷時性也具有共時性。由于中西方的經(jīng)濟基礎、歷史傳統(tǒng)不同,其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也有明顯的差異。
我國《刑法修正案(九)》對恐怖主義犯罪的新規(guī)定是基于我國的恐怖主義犯罪特點而修正的,所以我國恐怖主義犯罪心理的產(chǎn)生與我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也有關聯(lián)性。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結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追求天人和諧的國家,西方社會的社會結構就是以團體為單位講究法律、追求戰(zhàn)勝自然的國家。中國人是順天而為,西方人是“逆”天而為。這對中西方人的集體潛意識有著重要影響,比如中國人的人情觀、西方人的重法律重事實、輕人情便是中西方不同社會結構的體現(xiàn)。
中西方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不同,經(jīng)濟形態(tài)的差異,傳統(tǒng)文化的互異,社會結構的區(qū)別,在與不同的潛意識即無意識結構交互作用后,就分別形成了中國人的“天人合一”、西方人的“天人分離”的宇宙觀、世界觀,并隨之衍生出不同的價值觀、倫理觀等。這些都會直接影響人的心理及行為,從而造成了中西方人的行為模式的不同。中國犯罪人的文化心理突出表現(xiàn)在面子觀、人情觀、環(huán)境觀、關系觀、變通觀等方面,這是存在于中國犯罪人心靈深處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心理現(xiàn)象,它充分體現(xiàn)出中國人的無意識思維和傳統(tǒng)社會結構、禮教文化的交融結合以及中國人的生存方式、處世哲學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關系,是一種民族集體無意識。
1. 面子觀
中國犯罪人的文化心理要首推面子了。 面子具有修飾掩蓋功能,意思是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可、肯定、尊敬、羨慕、贊美,進而獲得更大的影響力、感染力,讓自己一言九鼎,有人崇拜、模仿,就要故意做一些一般人難以做到或難以實現(xiàn)的事情,從而給人一個具有超凡能力的印象。有相當一部分恐怖主義犯罪分子,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及褒揚,獲取社會的認可,實現(xiàn)所謂的“自我價值”,但同時缺乏基本的法律觀念和道德觀念,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選擇做出恐怖主義犯罪行為。
2.關系觀
“關系取向”是中國犯罪人又一個文化心理特征。在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下,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關系網(wǎng)罩在每個人的生活空間中,誰也擺脫不了、掙脫不掉。它是一種群體意識和觀念在社會文化層面的顯現(xiàn)和翻版。“群體先于個體”,“在群體中完成個體”。
而在我國恐怖主義犯罪中,彌漫著集體效能的特點,即個體為恐怖組織服務,壓抑自己的情緒情感,完成集體的目標。具體體現(xiàn)為此類組織是一種龐大的、具有明確分工的犯罪組織。
三、預防對策及對《刑法修正案(九)》的立法評價
(一)對恐怖主義犯罪的預防對策
1.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
經(jīng)濟的發(fā)展能夠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才能停止西方國家圖謀對我國進行所謂的“分化”、“西化”,以新疆地區(qū)為例,加強西部偏遠地區(qū)的經(jīng)濟建設,能夠縮小本地區(qū)的貧富差距,也能夠縮小這些地區(qū)同全國范圍內的貧富差距,消除人們內心的不滿情緒、仇富心理、不平衡心理,不給恐怖主義、分裂勢力以可乘之機,促進各民族、各地區(qū)的發(fā)展與團結。
2.加強民族交流與團結
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有著56個民族,各民族間應該加強交流與往來,雖然存在文化差異,但是要增加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不能因為文化差異而被恐怖分子所利用,要促進各民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增強民族間心理上的凝聚力和整合性,這是確保我國主權領土完整的前提和基礎。
3.加強國際間的反恐合作
由于恐怖活動具有區(qū)域復雜化、跨境化的特點,所以必須加強國際間的反恐合作,共享反恐信息,有效打擊恐怖主義。如中俄等六國成立的上海合作組織在打擊國際恐怖主義、維護地區(qū)穩(wěn)定方面取得了許多成果。
4.加強相關法律法規(guī)建設
《刑法修正案(九)》對恐怖主義犯罪作出了新規(guī)定,并于2015年11月1日起正式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為了防范和懲治恐怖活動,加強反恐怖主義工作,維護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chǎn)安全,于201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兩大法律的正式施行,為我國反恐怖主義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據(jù),能夠有效預防、打擊恐怖主義犯罪,同時,這也是國際打擊恐怖主義犯罪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參與國際間的反恐合作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對《刑法修正案(九)》的立法評價
《刑法修正案(九)》關于恐怖主義犯罪引入了一系列專門概念,包括“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宣揚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圖書、音頻視頻資料或者其他物品” 等, 增設了五種新的涉恐犯罪類型,對兩種罪名的罪狀予以完善,并且對原有罪名的刑罰配置進行了完善,增加了罰金刑等,體現(xiàn)了我國在打擊形式嚴峻的恐怖主義犯罪活動中采取了“嚴厲懲治”的態(tài)度和做法, 而且此次修正案特別看重事前預防,將一些幫助行為和預備行為在刑法分則中予以入罪,將預謀進行的恐怖主義犯罪活動扼殺在搖籃中,發(fā)揮了刑罰的威懾作用,同時,《刑法修正案(九)》具有與時俱進的特點,隨著網(wǎng)絡高科技的發(fā)展,恐怖主義犯罪活動也具有了智能化的特征,對此,修正案也對通過信息網(wǎng)絡的方式宣揚、傳播恐怖主義的行為進行了規(guī)定。這些都是《刑法修正案(九)》在反恐怖主義犯罪中取得的進步和成績。
注釋:
田剛.我國恐怖主義犯罪的實證分析和未來刑法之對應.法商研究.2015(5).
2013-2014年我國發(fā)生暴恐案件事件熱點盤點.http://www.chyxx.com/news/2014/05 07/242844.html.
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全文實錄).http://news.china.com/2015lh/news/11170 076/20150312/19373609.html.
圖解:2016最高人民法院工作報告.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6/03/id/1820580.shtml.
[英]克里斯托夫·多布森,等著.常雅茹譯.卡洛斯邦——國際恐怖組織內幕.時事出版社.1986.1.
2015刑法修正案九亮點解讀[反恐].中國人才網(wǎng).http://www.cnrencai.com/zengche/ 266151.html.
白莉.完善國內反恐立法 依法懲治新疆暴力恐怖犯罪.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20 09(4).
李豪.處財產(chǎn)型阻斷暴恐分子再生能力.法制日報.2015年9月12日.
顧嘉蘊、王仲焱.我國恐怖主義犯罪的成因與防治——以新疆暴力恐怖襲擊事件為例.法制與社會.2015(5).
王倩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恐怖犯罪的規(guī)范解讀.http://cati.nwupl.cn/Ite m/53 55.aspx.
柯帥.當前新疆恐怖主義犯罪的特點及防控對策.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8).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恐怖主義法》于2015年12月27日發(fā)布,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王志祥、劉婷.恐怖活動犯罪刑事立法評析——以《刑法修正案(九)》為重點的思考.法治研究.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