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濤
摘 要: 文章對高校通識課教學從課程設置、教師申報、教學效果、學業(yè)評價等角度進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提出應加強通識教學的教務管理工作,從課程庫建設、教師教學能力評估、小班教學等方面入手解決相關問題,促進通識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 大學通識教育 教學管理 云南民族大學
通識教育是高校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yǎng),拓寬其學術視野,彌補學生知識結構不足的重要舉措。通識課開設的種類與質(zhì)量客觀反映了高校對大學生“全人教育”的重視程度,值得學界關注。在近年的通識課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對云南民族大學通識教育中存在的若干問題進行了反思與探索,以此求教方家。
一、學校通識課開設流程
學期末由學校教務處發(fā)文通知全校教師申報下學期通識課程,并附有《云南民族大學通識課課程庫》備選,全校擬申報通識課教工需提交通識課申報表、授課教案提綱等材料交由教務處組織專家進行審核,符合開課要求的教師信息導入計算機選課系統(tǒng),由全校學生網(wǎng)上自由選課。其規(guī)定:通識課程班級人數(shù)上限為30至200人,少于30人不開班;授課教師需為講師以上職稱;同一教師每學期開設通識課不超過兩門,且教師開設的每門通識課不能超過兩個班。
針對學生自由選擇通識課,學校有引導性要求,即每名學生在本科階段需選夠14個學分的通識課、所選通識課必須橫跨四個核心類別或三個核心類別與一個一般類別、不得選與本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專業(yè)相同或相近的類別。
二、通識課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課程庫更新慢,與學生求知需求尚有差距。
目前,云南民族大學通識課課程庫共有216門課程,分七門核心課程(法律與道德類、經(jīng)濟與管理類、歷史類、社會分析類、文化類、文學與藝術類、自然科學類)與一門一般課程(多以體育休閑類為主),每門通識課兩個學分。此216門課程自2013年以來從未變動,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教師如按課程庫中的課程提交上課申請,有相當大的幾率因課程名稱缺乏吸引力或課程內(nèi)容與學生興趣脫節(jié)等原因被學生棄選,達不到30人開班的要求,甚至據(jù)學校選課系統(tǒng)統(tǒng)計每學期都有近30門列入通識課程庫中的課程是“零選課”,即全校沒有1位學生選修該門課程,導致部分教師申報通識課時有意回避課程庫中的課程目錄,自擬課程名稱申報。據(jù)統(tǒng)計2016學年秋季學年,按課程庫中名稱成功開設的通識課只占整個通識課的50%,課程庫名存實亡。
2.通識課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控環(huán)節(jié)缺位。
因通識課申報流程快,我校青年教師申報意愿強烈,是通識教育的主力軍。然而,根據(jù)現(xiàn)有程序,通識課開課無須經(jīng)過試講、教學效果監(jiān)測等環(huán)節(jié),使教師授課能力得不到有效評估。通識課通常安排在下午16點以后或晚上,我校教學督導團專家成員每日督導任務,因新校區(qū)較城區(qū)遙遠,17點就已結束,青年教師在通識課授課中得不到專家在教學內(nèi)容、教學方式方法上的有效指導。據(jù)調(diào)研,通識課是全校最不易被教學督導或教學檢查的課程門類,以筆者所在部門為例,共有6位教師開設8門通識課程,但自上課伊始就從未接受過教學督導與教案檢查,導致教師對通識教學的重視程度難免放松,教學質(zhì)量難以保證,這正是制約通識課整體教學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
3.通識教學多以大班為主,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由于通識課涉及面廣,且每位本科學生必須修夠14個學分,導致每年校級通識課安排計劃緊張。學校對教師開設通識課有明確的門數(shù)、課時限制,學生經(jīng)常反映一些受歡迎課程已被選滿而不能再選,這就倒逼教學管理部門增加開班人數(shù),以致課堂過于龐大,客觀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這既不符課程教學活動安排的要求,又使教學目標無法實現(xiàn)。以操作為主的計算機技能通識課此類現(xiàn)象最突出,如《Photoshop圖像處理》通識課常開設120人的大班,除去授課時間,一對一指導學生進行實踐操作時間寥寥無幾,學生意見頗多。
4.教師、學生雙方對通識課的認識均不夠深入。
部分教師認為通識課是自己在學院授課任務以外,承擔的額外工作量,對此投入精力明顯少于所屬學院的專業(yè)課,個別教師甚至存在授課隨意性強、不按教學大綱進行教學的現(xiàn)象,如一些賞析類通識課存在“只賞不析”的問題,被學生戲稱上課就是看電影、聽音樂。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直接影響學生對通識課的重視程度,通識課出勤率較公共課、專業(yè)課相差甚遠也就在意料之中。有些學生為早日修夠通識課學分,個別學期集中選修囫圇吞棗,往往一學期就修完整個本科階段通識課程,通識教育的初衷在學校尚未達成。
5.對學生的考核管理仍需加強。
依據(jù)學校下達通識課文件要求,通識課原則上以閉卷考試為主,教師采用其他考察方式則需報教務處備案。部分教師為保障及格率與下一學期學生的選課率,考試往往以開卷或提交作業(yè)為主要方式,文件要求的閉卷考試幾乎無人問津,衡量教學效果的最后保障也在有意無意間被人為忽略。通識教學及格率在全校對各種課程門類的統(tǒng)計中往往居于首位,表面達到“教師輕松,學生滿意”的效果,但從通識教育效果評估角度分析,由于考核手段的單一與濫用,通識課對學生整體素養(yǎng)提升的幫助尚有待觀察。
三、對通識課教學管理的反思
1.進行源頭管理,加大對通識教學的質(zhì)量把控力度。
教務處作為通識課主管部門,應牽頭各個學院針對通識教學制訂更細致的制度與可操作的措施規(guī)范教師授課環(huán)節(jié),幫助指導教師提升通識教學能力。例如可加大通識課審查力度,規(guī)定新開通識課程老師必須經(jīng)過試講,考察其對所教內(nèi)容的熟悉程度與自身授課能力;每學期固定比例對全校通識教學進行教案抽查;加大督導力度,安排專家隨機聽課,指出青年教師在通識教學上的不足,促進其教學水平的提高;組織開展通識教學骨干教師示范課活動,鼓勵教師觀摩與研討,以此改進教學工作。
2.吐故納新,按學年更新通識課課程。
在通識教學過程中,課程庫的建設必不可少,一方面是教師按圖索驥進行申報通識課的指南,另一方面是教學管理部門有的放矢地聘請各專業(yè)專家進行教學檢查的依據(jù)。如學校開設大部分通識課未列入通識課課程庫則不可避免加大教學管理成本,教師在申報準備通識課時難免各行其是,無規(guī)可尋。故此應采取措施加強通識課課程庫建設,引導教師根據(jù)課程庫進行通識教學。首先,限制教師不按課程庫名稱申報通識課比例,新申報課程不能超過通識課總門數(shù)的15%,并要通過嚴格的專業(yè)評估與專家遴選。其次,每年定期組織召開通識課課程庫選題會議,根據(jù)學生通識需求,教師申請動態(tài)調(diào)整通識課課程庫,擴充門類,優(yōu)化課程庫結構以滿足適應學生求知、教師教學的需求。最后,啟動“淘汰機制”對每學年“零選課”或長期選課人數(shù)達不到30人的課程在專家會商的基礎上予以剔除,以保證通識課課程庫的質(zhì)量與權威性。
3.提高高職稱教師對通識教學的重視程度。
我校文件目前規(guī)定“副高及以上職稱的專任教師應積極主動申報通識課,學校年度考評時,‘是否開設通識課將列為重要考評依據(jù)”。然而在考評過程中,有無教授通識課占整個年度教師教學工作量考評分數(shù)的1%,如以年度綜合考評比例測算只占教師綜合測評的0.3%,幾乎起不到鼓勵教師開課的作用,通識教學淪為“雞肋”。除青年教師因全年課時較少,對此教學任務熱衷以外,副教授、教授講授通識課的情況尚不理想,學校通識教學無教學名師,學生對此頗有意見。教學管理部門可在原來鼓勵通識教學措施的基礎上,進一步出臺相關政策促進高職稱教師投入本科通識教學。第一,改變通識課教學工作量可由其他課時沖抵的規(guī)定,明確副高以上教授不申報通識課的后果,例如限制其評獎評優(yōu)等,把通識課教學作為衡量教師年度工作的硬性指標。第二,適當提高通識教學工作量可降低其他工作量如科研工作量的比率,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使其安心進行通識教學。此外,在原有基礎上普遍調(diào)高通識課課酬,且不同職稱授課課酬標準區(qū)別對待,承認高職稱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水平,鼓勵其參與通識教學。
4.改變教學模式,倡導小班教育。
通識課以往因選課人數(shù)眾多、師資力量不足、授課時間相對集中教室難以安排等因素,開設班級規(guī)模往往過于龐大,影響教學質(zhì)量。學校應在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的情況下,根據(jù)學科專業(yè)特點,有針對性地限制某些通識課班級人數(shù)上限,嘗試開展小班教育,提升通識教學水平。在教資力量配備層面,一方面可取消專業(yè)教師授課門數(shù)、課時的限制,彌補師資力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可放寬學校對機關行政人員授課的限制(我校規(guī)定行政人員每周最多帶四學時課程),允許其在不占用工作時間的情況下利用夜間第九、十節(jié)課開設通識課,不受學時數(shù)制約,充實教學力量。在通識教學小班課程試點層面,應在廣泛征求專家、授課教師意見基礎上精選課程,組織骨干教師以團隊形式,開設上限為30人的通識課,創(chuàng)出品牌,以此改變學生對通識課的認知,調(diào)動學生選修通識課的積極性。
5.深化學生通識課程考核與成績評價體系的管理。
目前,我校通識教學對學生的考察方式以學期末開卷考試或遞交課程論文、作業(yè)考查為主,評價手段單一且不能真正反映學生對某門通識課知識的掌握程度,亟待改善。首先,教學管理部門在通識課申報伊始應對教師的每門通識教學的學業(yè)考核評價標準認真篩查,按課程類型對各門通識課采取的成績評價體系進行全面評估,并以此為依據(jù)出臺通識課考查方式指導性意見,限制一些學業(yè)考察手段的過度使用。其次,加強過程管理,重點關注未采用閉卷考試模式的通識課程,利用學生評教、專家聽課、學生問卷調(diào)查、試卷抽查等形式了解教師的課堂教學效果,針對反饋結果較差的課程向授課教師預警,督促其加強教學。最后,鼓勵教師改變在通識教育中把期末考試或考查作為衡量學生成績的唯一標準,淡化分數(shù)評價,提倡等級評價,提高學業(yè)過程性評價在學生綜合成績中的占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結語
通識課的教學質(zhì)量工程是一個完整的閉環(huán),教學管理部門和授課教師應群策群力,細化教學的每個步驟,不忘初心使通識教育回歸本原,達到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和學會發(fā)展”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杜云慧,張鵬.教學構成與通識課教學效果的研究[J].教學研究,2013(1):36-38+124.
[2]胡紹元,鐘純真.通識選修課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0(12):97-98.
[3]周黎燕.高校人文通識課教學改革路徑探究[J].教育評論,2016(2):146-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