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曦東+張飛龍
從福建莆田乘船出海,船行20分鐘,一個云霧繚繞的海島出現(xiàn)在眼前,它就是湄洲島——媽祖的故鄉(xiāng)。
神是過去人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開封稱帝。遠隔千里之外的湄洲島上,一位林姓女子出世,不啼不哭,取名默娘。林默娘善良聰慧、能知禍福,28歲那年,見危赴難,羽化升天。人們哀悼默娘,在湄洲島主峰建廟奉祀。南方人稱娘娘為娘媽,默娘被視為女神,故尊稱媽祖。
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兼學術部主任周金琰介紹說,1000多年來,宋、元、明、清歷代皇帝對媽祖進行了30多次的褒封,其爵位從“夫人”“妃”直至“天妃”“天后”,現(xiàn)在尊稱“天上圣母”。如今海內外媽祖信眾近2億人,大小媽祖廟數(shù)以萬計,遍布在美國、日本、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緬甸等20多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qū)。在臺灣有占總人口2/3的人信仰媽祖。媽祖已經(jīng)成為出海人的精神支柱,信念之神,也成為海外游子心向祖國的精神寄托。
湄洲島上,峰巒之巔,一座媽祖石像俯視大海。這是全島地標性建筑,高14.35米,寓意湄洲島14,35平方公里面積;由365塊石頭堆砌而成,寓意媽祖一年365天護佑民眾。每逢農歷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日和農歷九月初九媽祖升天日,世界各地的媽祖信眾紛紛來到湄洲,尋根謁祖、割火過爐(一種祭拜儀式,將祖廟香灰?guī)Щ馗髯约缽R)、祈禱平安。
今年是媽祖誕辰1057周年,4月17日至19日,即農歷三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湄洲島開展了以“同謁媽祖共享平安”為主題的系列紀念活動。據(jù)說,湄洲媽祖祭典與黃帝陵祭典、祭孔大典并稱為“中華三大祭典”。
媽祖在民間
清晨5點,鼓樂伴著鞭炮聲,將我們從睡夢中喚醒。循聲望去,街上已經(jīng)熱鬧非常。一隊接一隊的媽祖信眾,盛裝出行。這些隊伍都是來自各地媽祖廟的進香團,儀仗隊員高舉傘蓋、龍旗,護衛(wèi)隊員鳴鑼清道,鼓手樂手奏樂擊鼓,簇擁著四人抬、八人抬或十人抬的大轎,轎上是媽祖的坐像,沿著大路向媽祖祖廟走去。這個活動俗稱“各地媽祖回娘家”。
惠安女、潯埔女、湄洲女是福建三大漁女,吃苦耐勞,特色鮮明,媽祖是她們共同的女神。進香團的隊伍以女性為主,花頭巾遮臉,戴黃色斗笠,紅色短衣短褲,大多是泉州惠安女。頭戴鮮花,身著對襟衫,應是潯埔女。發(fā)髻高聳,藍、紅、黑的衣褲,又稱媽祖頭和媽祖服,則是湄洲女。據(jù)說,媽祖服的藍色上衣代表大海,褲子上紅下黑兩截隱含平安與思念。媽祖頭是將頭發(fā)盤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型的發(fā)卡,代表船上的櫓和漿,頭上盤一個圓圓的發(fā)髻代表船上的舵,一根紅頭繩盤在發(fā)髻里代表船上的纜繩,一根銀釵橫向穿過發(fā)髻代表船上的錨。頭上的每個發(fā)飾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征著一帆風順。
爭燒頭柱香
4月17日上午,媽祖誕辰1057周年廟會啟動暨升幡掛燈儀式舉行。上午9點,鼓樂聲起,30支民俗表演隊踏著節(jié)拍起舞,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林國良為廟會啟動儀式開鑼。16位號手引領著12位護幡湄洲女,在《媽祖》歌曲伴奏中拾級而上。伴著3聲長號,兩面寫有“天上圣母”的幡旗和18盞紅燈緩緩升起。
大概是表達信仰是虔誠,祭拜媽祖也有爭燒頭炷香的民俗。18日夜,大型表演晚會結束后,上香信眾開始向媽祖祖廟聚集,有人索性睡在空地上。零點將至,媽祖祖廟前已經(jīng)摩肩接踵,人頭躦動,行走困難。19日零點鐘聲敲響后,信眾們迫不及待地將手中的三支香高舉過頭,行三跪九叩禮;無法進入廟內的信眾,則跪在通道上行禮。一時間,煙霧彌漫,鞭炮震耳。
隆重輝煌的祭典
4月19日10時許,湄洲島天后宮廣場座無虛席,禮臺中央,媽祖金身端莊肅穆。司禮請主祭人、配祭人、舞生就位,鼓響108聲,禮樂齊鳴,大典開始。中國僑聯(lián)原主席、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第一、二屆副會長林兆樞宣布丁酉年春祭媽祖大典開幕;莆田市委書記林寶金致辭。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阮軍主持紀念大會。
歌、舞、樂、祭是大典的主要內容,大約7000人參加表演和祭祀典禮。編鐘敲響,金鼓齊鳴,年輕的男女舞生身穿顏色鮮艷的古裝,翩翩起舞。上千名信眾代表,手持香火,遵傳統(tǒng)禮法,行三跪九叩之禮。湄洲媽祖祖廟董事長林金榜任主祭人,攜來自各地的300余名媽祖信眾作為陪祭人,在迎神曲中誦讀祭祀祈文,向媽祖金身祈福,祈求國泰民安、世界和平。最后由司儀宣布三獻禮,一獻茶酒、再獻果蔬、終獻金帛。三獻畢,焚祝文、金帛,禮成。
媽祖被尊為“海上平安女神”。在今年的祭典期間,莆田市180支民俗表演隊6000多人在湄洲島碼頭、圣旨門廣場及天后廣場進行民俗演出。共有來自海內外的近千個進香團30多萬人次來到媽祖祖廟謁祖進香。
湄洲島上“活媽祖”
湄洲媽祖祖廟占地80畝,總建筑面積3.2萬平方米,由祖廟正殿、牌坊、長廊、山門、鐘鼓樓、天后廣場、天后戲臺等一系列建筑物共同構成。今天如此壯觀的媽祖祖廟,與一位傳奇人物關系密切,她就是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前董事長林聰治女士。
據(jù)介紹,清乾隆以后,湄洲媽祖祖廟有99間齋房,建筑群雄偉,號稱“海上龍宮”。到了1978年,媽祖廟滿地殘磚破瓦,黃泥碎石,只剩下一祠一殿尚在。從小在媽祖的故鄉(xiāng)湄洲島長大的林聰治立志重建媽祖廟。沒有資金,沒有工具,沒有政府支持,林聰治帶領十多位信眾自籌資金、建材,自帶工具開始了祖廟的重建。
l989年5月6日,臺灣宜蘭縣20艘船共224人,第一次直航湄洲島朝拜媽祖,首開50多年來臺灣直航祖國大陸的先河。那天湄州島人山人海,臺灣同胞三步一磕頭的虔誠祭拜,讓林聰治終身難忘。據(jù)說,兩岸 “三通”,她算是第一個牽線搭橋的人。隨著國家開放和各級政府的支持,林聰治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參與建廟的信眾從島內擴展至全省,從大陸擴展至海外。經(jīng)過多年努力,媽祖祖廟建筑群又恢復甚至超過當年鼎盛時期的規(guī)模,林聰治也獲得一個富有寓意的稱號——“活媽祖”。
200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媽祖信俗》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湄洲媽祖祖廟也被列入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皨屪嫘潘住钡乃炯馈⒓榔?、舞蹈、音樂等通過師帶徒方式傳承,已確認代表性傳承人36人,并被確認為福建莆田市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林聰治已經(jīng)80多歲,是首批36名傳承人之一。
臺灣洪門越洋祭拜
在參加湄洲島媽祖祭拜大典的客人中,還有一批特殊的信眾,他們是臺灣全球洪門聯(lián)盟總會劉會進會長率領的臺、港、澳及馬來西亞洪門弟子。劉會進會長應邀在廟會啟動暨升幡掛燈儀式上講話,并在4月19日大典中作為貴賓參加祭拜典禮。
對于內地讀者來說,洪門的名字即熟悉又陌生。300多年前,反清復明“天地會”,辛亥革命前后的致公堂、三合會、哥老會等都與洪門有關。據(jù)說,洪門分支遍布美國、法國、南非、澳大利亞、越南、馬來西亞等20多個國家,全球有2000多萬洪門成員。劉會進介紹,他們此行來莆田,共有40余人,先到莆田南少林祭祖,又參加媽祖祭拜。劉會進說,由于歷史原因,洪門沒有統(tǒng)一的領導,而是各自獨立,且有清、濁之分。但是,洪門的核心及靈魂是愛國、統(tǒng)一。他的工作目標是將“洪門”合法化,轉型成為社會公益團體。他表示,“洪門”有義務“反獨促統(tǒng)”,也有責任擔任兩岸的和平使者,堅定地捍衛(wèi)中華民族的統(tǒng)一大業(yè)。
正如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秘書長、《媽祖祭典》一書作者周金琰所說,媽祖祭典是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和向世界展示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一種特殊形式。媽祖以“立德、行善、大愛”的高尚品格立世,人們崇敬、懷念、奉祀,意在“慎思懷遠”“不忘先哲”和“崇祀先賢”。媽祖信眾在參與到祭祀典禮過程中促成了一種信息的交流,在信眾和參與者當中形成一種不可割舍的中華文化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