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客
共享充電寶悄然亮相,消費者仍然好奇和陌生,但市場競爭已狼煙四起。
4月12日,共享充電寶企業(yè)“來電科技”將競爭對手“街電科技”告上法庭,理由是“專利侵權”。一場糾紛,揭開了共享充電寶領域的市場爭奪戰(zhàn)。
據公開數(shù)據統(tǒng)計,從3月31日到4月10日,10天時間,5筆融資,超20家機構入局,融資金額逼近3億元。同時,有投資人透露,至少還有數(shù)個新玩家在入場。不完全統(tǒng)計顯示,IDG、紅點中國、騰訊、金沙江創(chuàng)投、元璟資本和知名個人天使投資人王剛等都已投資了共享充電寶類型的創(chuàng)業(yè)公司。
市場硝煙彌漫,資本頻繁布局,但“蠅頭小利”的充電寶,其市場想象空間究竟有多大?對于消費者和商戶而言,充電是真痛點還是偽需求?它會給共享經濟帶來新的希望,還是會陷入高開低走的窘境?
雖然生長于共享經濟的黃金時代,但共享充電寶的現(xiàn)在和未來仍然不算明朗。
現(xiàn)狀:至少15家企業(yè)密集入局
共享充電寶正在占領商場。如果你在北京的商場或者車站等公共場所留意,可能會發(fā)現(xiàn)多了許多共享充電裝置。用戶掃碼,就可以租借一個充電寶,或者實現(xiàn)付費快速充電。
這正是最近流行的共享充電寶。市面上的共享充電寶從使用場景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一是移動模式下的移動共享,代表是“來電科技”,主攻大場景;人和充電設備都是可以移動的,比如從A地借充電寶到B地還,主攻大場景大設備,包括商場、高鐵、火車站、機場、景點、醫(yī)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臺單機設備可放幾十個充電寶。
二是固定場景下的移動共享,代表是“街電科技”,主攻小場景;人在A點附近活動時,有借充電寶的需求,可以從一個沒那么大的機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臺,場景包括餐廳、咖啡館、酒吧等,一般單柜有6個或12個充電寶。
三是固定場景下的固定共享,代表是“小電”,主打的是每一張桌面;線機一體,桌面上有共享充電寶時,不需要交付押金,掃碼付費后就可以直接充電。
記者探訪發(fā)現(xiàn),目前主流的三種共享充電寶模式已經分別進駐北京的主要商場,且操作流程、繳費方法和歸還方式大同小異。
從操作流程來看,共享充電寶的借取流程大致可以分為四步,掃碼——注冊——付款——借出,一般情況下整個流程花費不到3分鐘。歸還方式則類似于共享單車,用戶可以在公眾號平臺上根據充電寶的GPS定位,就近歸還。三種模式的付費方法都選擇了掃碼付費,一般為前0.5-1小時免費,此后每小時收費1元。
不同的是,“來電科技”除提供充電寶之外,也提供數(shù)據線出售服務,并具有信用免押金服務;“小電”則不需要繳納押金,用戶掃碼下單后即可連線計費充電。
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共享充電寶行業(yè)已有至少15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入局。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是“來電科技”、“街電”和“小電”三家,這三家的A輪融資都已接近或沖破億元。
痛點:手機充電已經成為剛需
2013年底,袁炳松在瀏覽淘寶雙十一數(shù)據的時候發(fā)現(xiàn),24小時內,淘寶共賣出了200萬份充電寶。
他感覺,手機充電是個硬需求。
手機充電,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越來越重要。數(shù)據顯示,2017年全球移動設備用戶數(shù)接近50億,中國已經超過13億,每天大概有10億多次充電行為,有1億多次充電行為在家里辦公室以外,國內存量的充電寶有20多億。
第二年,袁炳松創(chuàng)立了來電科技,主打充電寶租賃。
“小電”創(chuàng)始人唐永波則補充說,在今天,共享理念已經擁有了廣泛的用戶基礎。
于如今的中國消費者而言,共享經濟不再是一個陌生詞匯。數(shù)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guī)模達39450億元,增長率為73.3%。
“手機功能不斷增加,智能機電池續(xù)航能力卻有限,充電是一件高頻剛需的事情?!痹Z資本合伙人陳洪亮認為。
與手機充電需求相悖的是充電寶本身不小的體積和接近一斤的重量。
“2013年開始移動支付逐漸普及,未來的習慣是簡單出行,很多人出門連卡和錢包都不想帶,誰還想著帶一個充電寶?”袁炳松談道。
在他看來,共享充電寶可能比共享單車的商業(yè)模式更健康。
“首先,充電寶的成本比單車更低。充電寶的售價普遍低于100元,一輛共享單車的成本至少要在300元左右。同時,因為使用場景在半公共場所,甚至是商家店鋪里面,自然損耗程度較低,維護費用低。其次,共享充電寶行業(yè)受到的政策影響較小,甚至還可以幫助政府解決充電寶未來扔給誰的問題。”
場景:共享充電寶使用頻次受限
作為某餐飲店店長,彭先生對共享充電寶反而有著擔憂。
兩天前,彭先生接到上級通知要入駐共享充電寶。他發(fā)現(xiàn),這個充電寶是要顧客自己付費使用的。而此前,為了提高顧客的消費體驗,彭先生的店里一直免費提供充電寶,吧臺里面也可以直接充電,這兩個渠道已經可以解決顧客需要。“顧客來吃飯的時候,充個電還要讓客人交錢,這種服務會不會讓顧客產生反感情緒?”彭店長懷疑。
與商戶合作,是共享充電寶的主流使用場景之一,但從體驗端來看,現(xiàn)實并不十分美好。即使主攻大場景的共享充電設備也面臨著使用頻次的考驗。
記者探訪發(fā)現(xiàn),即使坐落在流量巨大的購物中心,機柜式共享充電寶也談不上熱鬧。
4月10日,北京朝陽區(qū)某大型購物中心,工作日下班晚高峰。
經記者測算,半小時內共有13位消費者來到“來電科技”機柜前希望借取充電寶,其中7人成功借出,6人未完成借取,無人購買數(shù)據線。
未借取的6人中,2人將柜機誤當作了充電端口;4人發(fā)現(xiàn)需要繳納100元押金后選擇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