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學娜
〔摘要〕儒家奉行內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成為執(zhí)政根基穩(wěn)固的一把歷史密鑰。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的現實要求,領導干部要廉潔修身,形成中國共產黨特有的修身文化。修身最本真的體現就是復歸于初心。信而守道,領導干部強化信仰才能真正做到修身自律。
〔關鍵詞〕領導干部;自律;道德修養(yǎng);內圣外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圖分類號〕D2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8048-(2017)02-0059-05
我國傳統(tǒng)國家治理,實行內圣外王的王道政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為根本,是治國平天下的邏輯前提和起點。習近平指出:“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現實,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yǎng)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自覺從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習,時時處處見賢思齊,以嚴格標準加強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yè)成就。”〔1〕作為從嚴治黨的重要維度,在嚴懲腐敗的同時,也必須加強領導干部的道德自律。既要依規(guī)治黨,也要以德治黨。無論從歷史經驗總結,還是從現實需要來看,修身都是領導干部不可或缺的人生必修課。
一、內圣外王:修身是執(zhí)政根基穩(wěn)固的歷史密鑰
自國家形態(tài)出現,如何保障政權的長盛不衰,就成為執(zhí)政者探求的永恒主題。周公提出天命無常,惟德是輔,主張以德配天,把天命與人的德性結合起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倡仁禮治國,孟子主張仁政,皆因不合時宜終未實踐。秦武力統(tǒng)一六國,然嚴刑峻法,二世而亡。漢初興黃老之術,意在糾正秦之暴政,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矛盾開始凸顯,地方勢力不斷增長,強化中央政權成為時代訴求。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建立了封建“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儒家思想自此上升為國家意志。由此,雖朝代不斷更迭,而儒家所倡導的王道政治卻成為永恒律令,內圣外王則成為支撐王道政治的內在根據。撥開歷史的神秘面紗,內圣外王,獲得執(zhí)政穩(wěn)固的秘密就在于修身,修身成為打開執(zhí)政穩(wěn)固的歷史密鑰。
內圣外王,是指不斷加強修身,通過養(yǎng)成內在高尚的圣人德性,進而實現外在治國安邦的王道政治理想。在儒家看來,內圣就能實現外王??鬃诱撌龅剑骸斑h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內圣是基礎,只有不斷地修養(yǎng)身心,成為“仁人”“君子”,達到內圣,才能夠安邦治國,達到外王的目的。而內圣只有達到外王才有意義,外王實現了,內圣才最終完成。儒家主張忠恕之道,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比寮乙约和迫?,主張自己立身通達了,也要讓別人立身通達,這才真正做到了“仁”,也才真正實現了“內圣外王”之道。內圣外王作為儒家的政治倫理追求,這一思想在《大學》中集中體現,三綱八目把內圣外王的政治追求進行了生動展現?!洞髮W》開篇即道:“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這是儒家的三綱,把個人德性的完善看作是最終極的目的。按照三綱,又具體形成了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儒家實現“內圣外王”之道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也就是修身,被視為內圣之業(yè),而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yè)。歸根到底,“內圣”就是修身養(yǎng)德,做一個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治國、平天下,去踐行治國安邦的政治理想。內圣外王其實質就是王道政治的實踐,就是實現孔子所主張的“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內圣外王”的統(tǒng)一作為儒家政治追求的最高境界,以“修己”為起點,以“治國平天下”為終點,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高度統(tǒng)一。道德與政治的統(tǒng)一,也就是由“內圣”到“外王”的王道政治,成為我國歷史上國家政治的最佳模式。《漢書·匡衡傳》記載:“賢者在位,能者布職,朝廷崇禮,百僚敬讓。道德之行,由內及外,自近者始,然后民知所法,遷善日進而不自知。”書中描述了由內圣而實現外王的美好社會狀態(tài)。
由內圣而實現外王,就要求“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成為符合統(tǒng)治者所需要的道德高尚之人。因此,德性成為我國歷史上選人用人的主要標準。中國文化當中生發(fā)出一種特有的德才之辯,并由此在人們心中凝結出一種特有的清官情結。德才之辯具有代表性的當屬司馬光的論述。司馬光指出:“才德全盡謂之圣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圣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庇纱耍撌隽嗽趯θ说脑u價上,道德具有優(yōu)先性和絕對性。盡管歷史上也有人主張要注重才能,如曹操就強調任人唯才,但終不是主流聲音。魏征對德才之辯看似給出了一個較為客觀的評判,即根據具體情況來選擇人才,但其本意仍是強調德的重要性。魏征指出:“但亂代惟求其才,不顧其行。太平之時,必須才行俱兼,始可任用?!钡虏胖q具體到政治的層面,則是對清官的呼喚。宋玉拒玉,以不貪為寶;羊續(xù)懸魚,以杜他人行賄;楊震卻金,以四知自警;于謙做石灰吟,以誡做官清白。歷史上更是樹立了諸如包拯、海瑞等清官的典范。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清官青史留名,貪官遺臭萬年。這種有德的修身做人標準和清官情結,進一步強化了封建執(zhí)政的合法性,穩(wěn)固了其執(zhí)政根基。
二、廉潔修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斷深入的現實要求
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我黨一直以來的理論追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中國革命具體實踐和革命斗爭失敗教訓中的經驗總結。在我黨早期革命工作者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探索基礎上,毛澤東理性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極端重要性。1938年,毛澤東在黨的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上作題為《論新階段》的政治報告,在報告中創(chuàng)造性的提出了“中國黨的馬克思主義的修養(yǎng)”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爸袊h的馬克思主義的修養(yǎng)”,以中國文化特有的修養(yǎng)理論,指出中國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素養(yǎng)。尤為重要的是,毛澤東在此次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命題。毛澤東指出:“共產黨員是國際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者,但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huán)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是指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不僅反映了我黨革命領導人的政治智慧,而且彰顯了我黨執(zhí)政經驗的逐漸成熟,由此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革命和發(fā)展道路。
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當中,劉少奇撰寫過《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的結合。劉少奇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方法、立場,分析了社會存在對思想意識的決定作用,指出“由一個幼稚的革命者,變成一個成熟的、老練的、能夠‘運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規(guī)律的革命家,要經過一個很長的革命的鍛煉和修養(yǎng)的過程,一個長期改造的過程。”〔3〕毛澤東曾經對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給予了極高評價,毛澤東指出:“他講‘修養(yǎng),我講‘整風,意思是一樣的。”這個“一樣”是指,不斷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劉少奇也曾指出:“20多年人們還想著這篇文章,包括國外也有人認為這篇文章有可取之處。什么道理呢?我想,馬恩列斯解決的是黨建路線問題、理論問題,路線問題解決了以后要提高黨員的修養(yǎng),要解決黨員個人利益和黨的利益的矛盾問題,這方面我們有新東西,有創(chuàng)造?!薄?〕《論共產黨員修養(yǎng)》這一著作的特有之處,就在于對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造性應用。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導師的理論著作當中,并未提到關于黨員修養(yǎng)的內容。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共產黨員是無產階級隊伍中具有共產主義覺悟的“最不知疲倦的,無所畏懼的和可靠的先進戰(zhàn)士”。〔5〕這是馬克思、恩格斯根據革命的需要,提出的共產黨人的道德要求。作為共產黨員,要具有國際共產主義的道德情懷。但是,對于共產黨員的道德境界的形成,尚停留在革命口號和政治要求的層面。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政治倫理型文化,修養(yǎng)、修身是最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內容。通過修身成為像馬克思、恩格斯那樣的偉大人物;通過修身克服錯誤的思想意識,養(yǎng)成共產主義的道德。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對馬克思主義的進一步深化。
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深入,推進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不斷結合,中國共產黨特有的修身文化也在逐步形成。從我黨選人用人的標準來看,一貫主張“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導向。胡錦濤提出要堅持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德才兼?zhèn)涞挠萌藢颉A暯礁前杨I導干部的道德修養(yǎng)提升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方面,主張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當中汲取修身的養(yǎng)料。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我國古代主張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禮法合治、德主刑輔,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國先治吏,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這些都能給人們以重要啟示?!薄?〕禮法合治、德主刑輔是我國傳統(tǒng)的國家治理模式,官員要為政以德、正己修身。這一官德修養(yǎng)文化對當代意義重大。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fā)揮法律的規(guī)范作用,又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領導干部作為社會風尚的引領者,要率先垂范,修身正己。2014年3月9日,習近平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發(fā)表重要講話,就加強作風建設提出“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謀事要實、創(chuàng)業(yè)要實、做人要實”的要求。其中,嚴以修身居于首位。習近平“三嚴三實”講話以嚴與實的結合,著重于黨員自我的道德自律,這充分體現了傳統(tǒng)修身文化在黨員個體中的實踐。作為全面從嚴治黨和以德治黨的實踐成果,《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出臺。《準則》提出,領導干部要“廉潔修身,自覺提升思想道德境界”。以黨內憲法的形式對黨員領導干部做出了具體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廉潔修身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文化進一步深入結合之下,形成的中國特色的黨員領導干部立身做人的原則與規(guī)范??傊?,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深入,中國共產黨特有的修身文化也在逐步形成。
三、復歸初心:領導干部修身的本真體現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各流派思想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初心這一問題。孟子主張要把丟掉的初心找回,他提出:“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崩献拥摹兜赖陆洝樊斨?,無不充滿著對本真狀態(tài)——嬰兒、赤子的贊譽,老子主張要“復歸于嬰兒”,嬰兒就是最初的狀態(tài)。佛家從結果來論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比绾握业匠跣模寮抑鲝埛辞笾T己,實現萬物皆備于我,從而盡心知性。道家主張返璞歸真,復歸于嬰兒的本真狀態(tài)。佛教主要通過“戒、定、慧”的修煉途徑,以戒去除欲望,進而通過打坐修煉定力,最后實現大智大慧的覺悟。
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初心意味著建黨之初修訂的綱領、宗旨。這是我黨存在、發(fā)展的根本所在。作為黨的綱領和宗旨,要求每一名黨員不但入黨之時認同,而且要莊嚴宣誓永不忘記,一生踐行。但是,在實際當中也出現偏離黨的綱領和宗旨的問題。落馬官員在其懺悔書中,大多都表示迷失了方向,忘記了入黨為什么,也就是丟掉了初心。當前,社會層面文化和價值觀念趨于多元化,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充斥一些人的頭腦當中。西方價值觀從多方面對我國展開競爭,“中國問題論”“中國崩潰論”“中國修正論”等等,讓人眼花繚亂,這些都在影響甚至腐蝕著我們的領導干部,一些意志薄弱的領導干部由此而迷失了自我,忘記了初心。只有牢記初心,才能不為各種主義所迷惑,才能意志堅定。正如老子所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边@就是“嬰兒之德”,是“厚德”。正是擁有一份厚德,嬰兒看似柔弱,實則剛強,能夠百毒不侵,猛獸不據,攫鳥不搏。老子用嬰兒的德性來教導人們要永遠保有一份純真。對于中國共產黨來說,只有保持住初心,才能不被外界所影響,所迷惑,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能無堅不摧。習總書記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黨已經走過了95年的歷程,但我們要永遠保持建黨時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精神,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之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fā)。面向未來,面對挑戰(zhàn),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指出了繼續(xù)前進的動力就是共產黨人不變的初心。黨員領導干部,能夠在燈紅酒綠、物欲橫流的社會環(huán)境中抵御各種誘惑,理性研判各類價值觀念,就要勤于修身,永葆初心。
永葆一顆初心,首先是認知正確,修身明識。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終目標是要實現共產主義。黨員領導干部要時刻牢記我黨的宗旨和目標。然而,由于受到外界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領導干部模糊了認識,由此而迷失了人生方向。要通過修身,不斷拂去飄落到頭腦中的塵埃,時刻保持清醒意識,堅守我黨的宗旨,致力于共產主義目標的實現。其次是感情真摯,修身重情。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是血濃于水的關系,人民是我黨堅強的后盾,就像安泰與大地母親一樣,一刻也不能分離。中國共產黨要永遠保持對人民的赤子情懷,始終懷有對人民的深情厚意,憂民所憂,樂民做樂,切實關心民生疾苦,致力于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再次是堅定意志,修身砥志。只有意志品質堅定,初心方能不被外界所動。落馬官員往往是由于意志品質薄弱,迷茫在了燈紅酒綠之中,失足在了利益誘惑之下。通過修身,不斷磨練意志品質,抵制外界誘惑,煉就金剛不壞之軀。最后鑄就風范,提升德行。內在還要呈現在外在的行為上,初心呈現出來的是高尚人格風范和道德品行。通過修身,主動抵制歪風邪氣,秉持高尚道德品行。通過修身,嚴格要求自己,使自身的一言一行符合社會道德要求,做社會道德風尚的引領者。
四、信而守道:領導干部修身的實現路徑
如何修身,儒家主張“慎獨”。東漢鄭玄注《中庸》“慎獨”云:“慎其家居之所為?!币话憷斫鉃椤霸讵毺師o人注意時,自己的行為也要謹慎不茍”。問題就在于,人為什么能夠在獨處時仍然保持戰(zhàn)戰(zhàn)兢兢,遵循于道。從人的屬性來看,趨利避害是其本能行為?,F實中,通過設置各種懲治手段讓人害怕,而不敢做壞事。但是,懲罰的手段只用于顯性治理,或者說事后的懲治,對于隱性的、事前的內在的自律鞭長莫及。通過慎獨,能夠做到事前預防,這就是修身的意義所在。而我們所探討的是人為什么能夠慎獨,為什么在獨處時仍能抵制物欲私心,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
作為倡導修身之道的儒家,試圖對這一問題給予解答?!吨杏埂吩疲骸疤烀^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這里回答出了為什么要慎獨,以及為什么能慎獨的原因所在,都是因為“道”。我們且不去探討儒家所說的道是什么,但要看到,這個“道”是儒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不可須臾離開的。所以,無論任何時候,即便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遵循于“道”。當然,儒家用一種天人相通的理論,來論述這個“道”的合理性,即“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碧烀?,是指那些永恒不變的道德律令,稱之為性?!奥市灾^道”,彰顯這些永恒不變的道德律令就是“道”。儒家是執(zhí)道而行者,這個道融入到了儒家的精神信仰之中,孔子及其后繼者為了實現道而孜孜以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個道也成為儒家修身的根本,士可殺不可辱,舍生取義去維護道。也就是說,“道”是儒家的一種精神信仰,通過慎獨去除掉外在的物欲私心,才能不斷地去接近道。這就是信仰的力量,有了這個信仰,不需要外在的懲治措施,也能做到內在自律。
信仰的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上,發(fā)揮了光輝的作用。我黨老一輩革命黨人,拋頭顱,灑熱血,為共產主義事業(yè)獻出寶貴生命,正是源于信仰的力量。實現共產主義就是黨員領導干部的“道”,只有內心信仰這個道,才能加強自律,才能抵制外在的利益和誘惑,從而外化于行,不斷去實踐道。而這個道不必求之于天,這個道的合理性源于人民。中華民族之所以選擇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主義,中華民族之所以選擇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什么別的道路,這都是源于人民的需要。在中國革命和實踐中所形成和建構起來的中國道路、中國制度,是最符合中國國情的,也是最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的。因此,領導干部能夠加強自律,做好修身,從根本上來看,源于內在的信仰的力量。只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領導干部就能做到慎獨自律,在獨處時仍然講紀律守規(guī)矩,保持高尚的德行。當然,信仰和修身是相互的。修身的過程也是堅定理想信念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深化改革發(fā)揮優(yōu)勢創(chuàng)新思路統(tǒng)籌兼顧確保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社會和諧穩(wěn)定〔N〕.人民日報,2014-05-11.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3〕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
〔4〕鄧力群.我為少奇同志說些話〔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116-117.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19.
〔6〕習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是最好的老師〔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10-14.
【責任編輯:劉彥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