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晶
“邊緣人”是對兩個社會群體的參與都不完全,處于群體之間的人。當尖子生強強聯(lián)手形成一定的小團體,或者其他學生因興趣愛好一致形成小團體之后,就出現(xiàn)了一些中間地帶,他們被排除在主流群體之外,慢慢被“邊緣化”。這些學生游離于班級中心,有向上的心理需求,又因為個性特點和行為偏差被孤立于主流群體之外,缺少積極的伙伴,備感孤獨。透視小學班集體人際交往中的“邊緣學生”的生存狀態(tài),并借鑒“認知行為矯正法”進行引導和教育顯得很有必要。我們借鑒了心理學的“認知行為矯正法”中的一些經(jīng)驗和做法,試圖引導處于“邊緣群體”的孩子融入集體,回歸主流。
客觀地看待自己——自我觀察階段
第一周,筆者交給他們一個任務:認識自己,一周后進行交流分享。交流時,孩子們顯得很活躍,七嘴八舌說開了:“我的優(yōu)點是,誰問我借東西都幫忙。但是,不還的話我要生氣。生氣了還要罵人,這是不對的”。“嘿嘿,我的缺點跟你一樣的。我的優(yōu)點是跑步比較快,數(shù)學算的比較快”另一個接著說。
……
“那是因為你太胖了!”一個孩子剛說完,好像想起了什么,立刻又捂住了嘴。
筆者問:“你為什么要捂住嘴呢?”“我怕她聽了不高興?!彼卮?。
我又問胖孩子:“你聽了會不會生氣呀?”
“嗯……他沒有用那種‘肥婆‘豬頭來說我,我覺得可以接受?!?/p>
筆者立刻鼓勵他們:“有兩點做得很好,一是知道自己的話是說給別人聽的,所以開始考慮別人的感受了,二是知道別人的話有的時候并沒有惡意,所以能夠寬容以待?!?/p>
改變過程的第一階段是學習如何觀察自己的行為。當他們接受訓練時,他們的內(nèi)心對話以負面的自我暗示和負面形象為特征,此時的關鍵是,使他們樂于以及能夠去傾聽自己的心聲。
老師采取的是“任務法”引導孩子思索自己優(yōu)缺點,從而客觀地審視自己。糾正這群孩子過于消極和片面的評價結果,同時也鼓勵他們更加豁達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的意見。同時也看到,在談話過程中他們的心情是愉快的——尤其是當認識到自己的缺點,并且能當著別人的面說出來的時候沒有受到嘲笑,他們的心情是很愉快的。這種良好的心理體驗有利于他們把人際交往中的“有效”經(jīng)驗遷移到與其他人的交往中。
寬容看待他人——新一輪對話階段
第二周主題是說說C同學的優(yōu)點和缺點。大家都肯定了C借給別人東西大方的優(yōu)點,也指同學出她的一些缺點:經(jīng)常罵人、不注意個人衛(wèi)生,有的時候跟她一起看書,她的位置上都是擤鼻涕的紙,很惡心的。
有同學接著說:“C在借東西上是很大方的。但是她要是犯點錯誤,就很兇了。有一次,我們踢毽子,她把毽子碰到別人的眼睛了,大家都看見了。后來我們就不要跟她玩了?!薄翱墒牵∥艺娴牟皇怯幸獾难?!”C插嘴道。筆者安撫她:“你不要急,我想你肯定不是有意的,問題是人家被踢到眼睛很痛的呀!你應該先道歉?!?/p>
筆者提醒他們:“當時你們是怎么對待已經(jīng)犯錯誤的C的呢?”那個孩子一陣沉默之后,說:“我們態(tài)度……其實也很差的,大家罵她了?!惫P者沒有說話。孩子們也沉默了。過了一會兒,筆者問他們的心理感受。他們說得最多的一個詞語就是將心比心。
這個活動照顧了孤立者C的心理需要——被關注。同時,也“將心比心”地探討了“我該怎么做”的問題。
小學階段的邊緣群體,基本上沒有與老師特別對立的狀態(tài),他們都渴望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利用這個優(yōu)勢,班主任可以依托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好關心、轉化的工作。不光讓孩子們評論C或建議C該怎么做,更大的意義在于投射出了他們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和內(nèi)心的對話。從你一言我一語中,教師可以把握群體中學生的認知產(chǎn)生了多大的轉變,借機引導學生思考有哪些機會可以導致行為、認知和感覺的改變。
融入集體——學習新技能階段
進入第三階段,班主任又給他們留下一個任務,一個月后,要認識一個新朋友——平時不太接觸的同學,說說他(她)的優(yōu)點和缺點,以及你最喜歡他(她)什么。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斑吘壔钡臓顟B(tài)已持續(xù)多日,融入集體的進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指導老師(班主任)要做好以下幾個工作:第一,班主任可以尊重他們的心理需求,引導他們的行為,使其與班集體的行為保持一致,在班級中建立起更廣泛、更和諧的人際關系;第二,班主任要在感情上主動接近,鼓勵他們的上進心和主動參與班集體建設的意識,發(fā)現(xiàn)群體成員的進步傾向,班主任要公開表揚,促進他們向“積極型”過渡;第三,教導更有效的人際交往應對技能,并在現(xiàn)實生活情境中加以練習。
在有意識的引導、操練、鼓勵之后,確實看到了一些成效:此后我們常常不定期的舉行一些座談會,這幾個孩子已經(jīng)慢慢地在糾正自己言行上的不當之處。座談的氣氛也越來越融洽。
教育者要正視邊緣群體的存在,從理解、寬容的角度,耐心、巧妙地引導,信任每一個孩子內(nèi)心都是渴望積極向上的,運用一些心理學的技巧和手段,一定能促進他們的個體得到成長,從而營造和諧、融合的班集體氛圍。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