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強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同是一樣的體育教學,由于教學對象的不同,教學環(huán)境的不同,采取的教學方法也不同。經過多年的體育教學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對農村中學體育課堂教學方法的理解。在教學工作中,我不斷地進行了各種教學方法的嘗試,下面就對幾種體育課堂教學方法簡單寫一點自己的探索研究。
一、體育課中完整教學法和分解教學法的應用
完整法多用于動作比較簡單,學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雖然比較復雜,但是用分解法會明顯地破壞動作結構,這樣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進行教學。
1.運用完整法教學,一般要求。
(1)在進行動作簡單、學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時,教師在講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組織學生練習,在練習中教師發(fā)現錯誤,應及時指導糾正。
(2)在進行動作復雜的教材時,可以著重突破教材的重點。先解決技術基礎(動作的基本環(huán)節(jié)),然后再去解決技術細節(jié)(每一環(huán)節(jié)中的細節(jié)技術)。例如教原地推鉛球時,可先教學生掌握蹬地、轉體和推手這三個基本環(huán)節(jié),再要求學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對動作要素的處理,一般是先解決關系到動作成敗的方向、路線等要素,再對動作的幅度節(jié)奏等要素提出要求。
(3)對有一定難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學時,可先簡化動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術規(guī)格的要求進行教學。例如趕跑的技術,可以先縮短跑的距離;教支撐跳躍,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擲項目,可以先減輕器械的重量等。在教技術復雜、難度高的項目時,還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模仿性練習(即誘導性練習),讓學生體會動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動作技術規(guī)格進行練習。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幾個部分,逐次地進行教學,最后使學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種教學方法。分解法的優(yōu)點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時間突破教材中的重點或難點,從而有利于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運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幾個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學,將會破壞教材的結構,割裂動作與動作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而影響學生掌握完整動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動作復雜、動作較多(如成套練習)、或者用完整法教學學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欄跑、體操中的成套練習、武術等。
2.運用分解法教學的一般要求。
(1)分解教材時要考慮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不要破壞動作本身的結構例如教跳遠時,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兩個環(huán)節(jié)連在一起進行。
(2)在進行分解后的各個部分的教學時,教師要向學生講清楚每個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當中的位置,讓學生明確該部分與上、下部分,特別是與下部分的關系。
(3)分解法要與完整法結合運用,最后達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達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使用的時間不宜過長,以免影響學生對完整教材的掌握;一般在學生對重點部分基本掌握時,就應該立即轉入完整法教學。
在中學體育教學實踐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學,是指在教學的某段時間里采用似哪種方法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為主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從分到合的過程;在使用完整法為主的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有選擇地把動作中的某些細節(jié)分開加以掌握的教學過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與分解法教學時,往往是交叉進行。
二、體育課中練習法的應用
在體育教學中,常采用固定條件、變化條件、競賽等幾種形式,讓學生進行練習。
1.固定條件:是指在相對固定的條件下組織學生反復地練習某一個動作。這種形式的練習,對于掌握、鞏固動作技術和發(fā)展學生的身體有著重要意義。在固定條件下組織學生進行練習應注意到:
(1)對固定條件下的重復練習,不能理解為簡單的、機械不變的重復,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做練習時細心地觀察,及時發(fā)現問題,對他們不斷地提出新的要求。
(2)教師在備課時對每項教材都要認真地安排,根據課的任務、每項教材所用的時間、學生實際情況、教材特點,以及場地器材等因素,對學生練習的次數、距離、重量、時間、時間間隔,做出具體規(guī)定,以保證每項教材的重復次數。在班級人數多、場地器材少的情況下,還可選用動作結構和教材基本相同的輔助練習,以便取得增強學生體質的實效。
(3)固定條件進行練習時,因為條件基本固定不變,學生可能感到枯燥無味,而且當學生對動作已經基本上掌握時,還可能產生厭煩情緒,要求學習新動作。這時教師除了對學生不斷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還要對學生進行練習目的的教育,也可以在固定條件下利用競賽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變化條件:指的是在變化條件下組織學生練習某一內容,這種練習形式對于改進、提高動作有重要意義。變化條件包括:變化動作的要素(力量、速度、幅度等),變化練習的環(huán)境(如到田間、沙灘做越野跑等),變化練習的要求(如升高或降低跳箱的高度,加長或縮短跑的距離等),以及增加練習的條件(如教學生跳遠時,教師在沙坑邊舉一定高度的橫桿,讓學生從橫桿上越過,用以解決起跳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采用變化條件方式組織學生練習時應注意到:
(1)要有明確的目的性。教師所采用的任何變化手段,必須從達到一定的目的出發(fā),而不要為變化而變化,追求形式。
(2)變化條件要做到循序漸進,尤其是在加大練習難度時,不要變化得太大,太突然。
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單個練習的增多等應逐漸提高。這一點對體弱學生尤其應該注意。
(3)由于變化條件,會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這一因素提高教學質量。但是,有時學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改進動作上,而是被吸引到附加的條件上去了,這就需要教師特別注意正確引導。
(4)在利用變化條件的練習糾正學生的錯誤動作時,時間不宜過長。當學生的錯誤動作基本得到糾正時,恢復到按動作規(guī)格去完成練習。
綜上所述,在體育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農村中學生的特點,適當運用教學方法,以達到體育教學的目的,提高學生綜合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