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子豪
摘 要:李賀作為晚唐著名詩人,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鬼神詩。其中對于鬼神意象的運用更是無比奇絕、令人驚嘆。本文試圖通過對李賀詩中鬼神意象的簡要分析,探究李賀詩中鬼神意象與其生平經歷的關系,進而探究其鬼神意象的成因。
關鍵詞:李賀;鬼神詩;意象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7)-12-0-02
一、李賀與鬼神詩
李賀,字長吉,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中唐時期著名詩人,著有《昌谷集》?!杜f唐書》記載李賀享年二十四歲,但《新唐書》卻記載李賀享年二十七歲。同為唐代詩人的杜牧所著的《李長吉歌詩敘》是現存最早的記載李賀生平的著作,其中記載李賀享年二十七歲。今從《新唐書》及《李長吉歌詩敘》,認為李賀生于貞元六年(公元790年),卒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
李賀雖然是宗室之后,但到他父親李晉肅時,就已然家道中落了。李賀從小就生長在幽靜到有些荒僻的昌谷中,雖然家境貧寒,但卻才華橫溢。七歲時,李賀提筆立就《高軒過》一詩,令造訪的韓愈、皇甫湜吃驚非常。但李賀命途多舛,因為父喪、遭人嫉恨等原因而無緣進士考試,延誤了仕途,直到元和六年(公元811年)才擔任了從九品的奉禮郎。由于種種原因,李賀在兩年之后便告病還鄉(xiāng)四處漂泊,直到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病逝于家鄉(xiāng)昌谷。
在有限的二十七年中,李賀共創(chuàng)作詩歌240首左右(某些詩歌無法確定是否為李賀所作)。應該說,李賀已經是很高產的詩人了。而在李賀詩中有一個極為鮮明的特征,就是詩中出現了大量的鬼神意象。正是由于這個特點,李賀才有了“詩鬼”的稱號。而這些出現了鬼神意象的詩作,也被稱為“鬼神詩”。
在李賀之前,屈原、李白等浪漫主義詩人的詩作中也曾出現過大量的鬼神意象,但相對而言,并不占據主導位置。所以他們詩作中的這些鬼神意象只是成為了他們奇麗、譎怪詩風的一個論據而已。但在李賀的這二百余首詩作中,提及鬼神的有將近90首,約占總數的38%,且大多是李賀的代表作品。所以李賀也就成了鬼神詩的代表。
二、李賀詩中的鬼神意象分析
1、鬼神意象的分類統計
在李賀的鬼神詩中,鬼神意象可分為神仙和鬼怪兩大類別。
⑴神仙類
在李賀的鬼神詩中,提到各種神仙意象的共有55篇。在這55篇當中,所提到的神仙意象各有不同,主要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天”、“天公”、“天眼”、“帝”等直接與天相關的最高神祗,如“天眼何時開”(《贈陳商》)等;第二類是“青帝”、“白帝”、“女媧”、“西王母”等眾多神明,如“女媧煉石補天處”(《李憑箜篌引》)等;第三類是“吳剛”、“嫦娥”、“穆天子”、“王子喬”等仙人或修仙者,如“七星貫斷嫦娥死”(《章和二年中》)等。當然,還有少數詩作中的神仙意象是泛指的“神仙”、“仙人”,如“武帝愛神仙”(《馬詩》其二十三)。
⑵鬼怪類
在李賀的鬼神詩中,提到各種鬼怪意象的共有34篇。其中的鬼怪意象主要可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各種鬼魂,占了鬼怪意象中的絕大部分,代表作品有描寫蘇小小的《蘇小小墓》、提到已逝漢武帝的《金銅仙人辭漢歌》、提到招魂祭天的《綠章封事》等;第二類是各種精靈,如“白狐相月號山風”(《溪晚涼》)、“山魅食時人森寒”(《神弦》)、“五精掃地凝云開”(《瑤華樂》)等。
2、鬼神意象的成因分析
關于李賀詩中鬼神意象的成因,歷來有不同說法。本文認為李賀詩中鬼神意象的成因適合他的生活經歷掛鉤,甚至是直接相關的。其中的神仙意向是他對未來的理想和憧憬的投影,而鬼怪意象則是現實中悲慘命運的寫照。除了自身的原因,李賀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甚至當時唐代的時代背景,都對李賀詩中鬼神意象的出現有一定的影響。
⑴神仙意象與人生理想
李賀的詩作中有一些和屈原的風格很像。屈原作為我國第一位浪漫主義詩人,他的詩作中常用到的一種手法就是以神仙喻帝王,以各種芳草喻高尚品德。李賀的詩中也有與之類似的手法運用。
李賀的詩中有一首《天上謠》:
天河夜轉漂回星,銀浦流云學水聲。玉宮桂樹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纓。
秦妃卷簾北窗曉,窗前植桐青鳳小。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瑤草。
粉霞紅綬藕絲裙,青洲步拾蘭苕春。東指羲和能走馬,海塵新生石山下。
此詩的絕大部分詩句都在運用各種優(yōu)美的意象描寫天界神仙生活的美好,包括四季長春、鮮花不落、眾神仙各司其職、生活無比靜謐安逸等。最后兩句引發(fā)對人間生活世事變幻無常的慨嘆,就此戛然而止。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作者對于詩中所描寫的仙境生活的向往,和對現實生活中自己悲慘遭遇的傷懷。
李賀甚至會為了抒發(fā)心中的想法而刻意的改變一些固有的意向。比如《苦晝短》中的“天東有若木,下置銜燭龍”一句,所運用的神仙意象就與傳統的固有意向相悖?!叭裟尽辈⒉辉谔鞏|,而是在太陽下落的西方,《山海經》郭璞注中認為“(若木)生昆侖西附西極”;而“燭龍”在《山海經》、《淮南子》、《楚辭》等書中都曾出現,但都不曾和“若木”同在,而是“在雁門北”或者“居鐘山下”。由此可見李賀在這句詩中所運用的這兩則意象都是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而進行了加工的。李賀在這首詩中要表現的理想也非常的簡單明了,是“吾將斬龍足,嚼龍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自然老者不死,少者不哭”。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基本上都是通過浪漫的筆調描寫出一派神仙氣象,并在其中寄托著自己對未來能夠逍遙快活,甚至是大展宏圖的期盼。
⑵鬼怪意象與悲慘命運
李賀的一生可以用悲慘來形容。少時家貧、青年喪父、仕途不順、英年早逝等悲劇,任何一種降臨都會令人無比凄慘,但李賀卻經歷了全部。正是因為命運的坎坷,李賀的詩中才會出現各種鬼怪意象,映射著他的悲慘遭遇。
李賀的《秋來》寫道:
桐風驚心壯士苦,衰燈絡緯啼寒素。
誰看青簡一編書,不遣花蟲粉空蠹。
思牽今夜腸應直,雨冷香魂吊書客。
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
詩中寫“香魂”來憑吊自己這個不幸的“書客”,不但奇絕新穎,而且將自己的不幸無比放大。而尾聯之中,鬼魂在“秋墳”唱“鮑家詩”,這并非是在緬懷鮑照,而是在哀婉自身的懷才不遇,一身才華卻沒有知音能懂,只能與鬼為伴,空留一腔“恨血”在土中化碧。
又如《長平箭頭歌》中的“左魂右魄啼肌瘦”、“回風送客吹陰火”等句。李賀在離開家鄉(xiāng),途徑長平的時候,見到一枚先秦時期的同箭頭。若換了其他詩人,自然少不了憑吊古跡,甚至借古諷今。但李賀卻由這一枚箭頭引出了對自身,乃至于國家未來的失望,使人在悲壯的古戰(zhàn)場上也感受到了森森鬼氣。
而《感諷六首》其二中的“嬌魂從回風,死處懸鄉(xiāng)月”一句,更是以鬼自喻,盡顯流亡在外的思鄉(xiāng)之苦,無比的凄清幽暗。
⑶生活環(huán)境對鬼神意象的影響
李賀的《南山田中行》是作者在家鄉(xiāng)南山的田中漫步,欣賞秋季景觀時所作的一首寫景詩。但是由于李賀從小生活的地方是閉塞的、幽寂的、冷清的,所以李賀即使在描寫這些景象的時候也運用了令人可怖的鬼怪意象。
詩中寫道:
秋野明,秋風白,塘水漻漻蟲嘖嘖。
云根苔蘚山上石,冷紅泣露嬌啼色。
荒畦九月稻叉牙,蟄螢低飛隴徑斜。
石脈水流泉滴沙,鬼燈如漆點松花。
前面還是一派明快、清新、詩情畫意的秋景圖,最后兩句卻筆鋒突轉。無比奇絕的用“泉滴沙”來形容石上的水流,自然能令那些只知道用“淙淙”、“潺潺”、“叮咚”的詩人汗顏,但也能感受到一絲寒意。最后更是直接描寫墓間的鬼火,頓時使這首詩變得無比清冷、幽寂。
如果不是這種獨特的成長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李賀絕不會在描寫秋景的詩中也夾雜著鬼怪意象。
⑷社會環(huán)境對鬼神意象的影響
李賀生活在晚唐時期。當時的唐代早已沒有了太宗、玄宗時的強盛和繁華,有的只是昏暗的政治、動蕩的局勢,整個王朝江河日下。而在這種時候,以佛、道為首的各種宗教就開始大行其道。我們雖然找不到材料能夠證明李賀有宗教信仰,但卻可以認定李賀絕對收到了當時社會上各種宗教風氣的影響。前文提到的《天上謠》就是很好的證明。作者所期望的理想生活是要通過道教的各路神仙來描摹的。
除了宗教的影響,當時的文壇中還流傳著一股以“險怪”為特色的風氣。以韓愈、孟郊等人為首的“韓孟詩派”就是這一風氣的倡導者和踐行者。而李賀恰恰受到了韓愈的推崇和保護,更通過韓愈的引薦得以取得出身,他的詩風自然會受到韓愈的影響,變得追求標新立異,追求“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李賀在詩中大量運用鬼神意象這一之前并不多見的風格,很難說與當時的這種風氣無關。
三、李賀鬼神詩的意義和影響
李賀在詩中運用鬼神意象,雖然可以認定是受了屈原等人的影響,但也算是開創(chuàng)了先河。因為在李賀之前,沒有哪個詩人能夠將鬼神意象運用到自己的各類詩中。而李賀卻做到了無論是思鄉(xiāng)詩、山水詩,還是詠史詩、敘懷詩,都可以運用鬼神意象。對鬼神意象的使用不再拘泥于原有的有特定的指向性,而是千變萬化,一切為我所用。
宋元時期的文人對李賀褒貶不一。及有人稱贊他的奇絕瑰麗,也有人貶斥他是“牛鬼蛇神”。但從當時的文人創(chuàng)作了大量鬼詩(即假托鬼魂所作的詩)這一方面來看,他們也明顯受到了李賀的影響。他們在鬼詩中所運用的各種鬼神意象,都能在李賀的詩中找到影子。即便到了明清時期,詩詞的創(chuàng)作中也偶爾會出現鬼神意象的運用。
可以說,李賀是鬼神詩的集大成者。他對鬼神意象的運用代表了這一類詩詞的高峰,基本上是無人能夠超越的。我們甚至可以借用郭沫若先生評價《聊齋志異》的那句“寫鬼寫人入木三分”來評價李賀詩歌的成就。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2]李賀:《三家評注李長吉歌詩》[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2.
[3]孟紅梅:《大唐鬼才——李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2.
[4]葉蔥奇:《李賀詩集疏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3.
[5]錢鍾書:《談藝錄》[M].上海:商務印書館,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