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
在中國、在外國,所謂龍的傳人,所謂獅的國度,指的都是我們中國。為了理解這種現(xiàn)象,我們不妨先來看幅清末的《時局圖》。
一、《時局圖》與《猛回頭》
1898年,愛國華僑、興中會會員謝纘泰,在香港的《輔仁文社社刊》上發(fā)表了一幅黑白版的《時局圖》。這幅圖具有極佳的宣傳警示效果,引起轟動。謝纘泰稍后又進行了改繪,并委托友人帶到日本,1899年在日本出版了彩印版。此后,該圖以及多種改繪的版本既暢銷全國各地,又為許多的報刊轉(zhuǎn)載,從而發(fā)揮了巨大的革命影響。
從這幅《時局圖》中,我們強烈感受到了晚清中國內(nèi)憂外患的嚴峻局面,而與這一講的討論主題相關(guān),我們還能獲得一些有趣的認識。比如國家的動工物象征,以美國為例,早在1782年,美國為了保護該國特產(chǎn)白頭海雕,把白頭海雕定為國鳥,并應(yīng)用在國徽上,美國國徽上的白頭海雕,一只腳抓著象征和平的橄欖枝,另一只腳抓著象征武力的箭。而由于白頭海雕又有白頭鷹、禿鷹等別稱,所以《時局圖》中就以鷹代表美國。再以俄國為例,由于其地理位置靠近北極,地域范圍遼闊,民族性格堅韌彪悍,國家政策相對保守,所以得了個北極熊的綽號,《時局圖》中的龐然大物,也就是代表俄國的熊。
與此相類似的是,長久以來,龍是中國的獨特象征。如早在公元10世紀時,印度既稱中國為東國,也稱中國人為那迦(Nagas),那迦是梵語龍種人的意思。當然,晚清的中國正如《時局圖》中的描繪,又是一條沉睡不醒的龍,比如1900年的美國漫畫《真正的麻煩是這家伙醒來之后》,畫中從左到右,分別是日本豹、俄國熊、美國鷹、法國雞、德國鷹、英國獅、奧地利雙頭鷹、意大利狼,它們既視沉睡中的中國龍為搶奪的美食,它們之間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就像畫中的俄國熊與英國獅那樣,又是刀槍相對、怒目而視。
值得注意的是,這幅漫畫的題目《真正的麻煩是這家伙醒來之后》,又可謂集中顯示了帝國主義列強對于醒來的中國龍的恐懼,而當時已經(jīng)先知先覺的少數(shù)中國人,也正致力于喚醒這條中國龍,比如《時局圖》上的題詞“沉沉酣睡我中華……國民知醒宜今醒”,就反映了謝纘泰喚醒蕓蕓眾生、挽救民族危亡的殷殷愛國之情,而由這樣的“睡”中華與“醒”國民的意象,中國又有了“睡獅”與“醒獅”一類的名稱。
為了喚醒這酣睡中的同胞,1905年12月8日,陳天華竟在日本蹈海自絕,年僅31歲。很明顯,這里的“猛睡獅”,指的正是陳天華期盼的覺醒的中國。
說到這里,龍與獅這兩種動物作為中國的象征,乃至成為中國的自稱與他稱,應(yīng)該已經(jīng)無疑了。
二、龍:從民族圖騰到國家象征
聞一多先生在《從人首蛇身像談到龍與圖騰》這篇名文中,由中華人祖伏羲、女媧“人首蛇身”的形象說起,考證了蛇與龍本是一對相互轉(zhuǎn)化的形象,交代了龍作為中國的民族圖騰、皇帝化身、國家象征、中國人的象征四個內(nèi)涵,下面就這四個內(nèi)涵稍加解釋。
第一,民族圖騰。
我們知道,原始夏人的圖騰為蛇,這在后來還有孑遺。比如夏朝的奠基人是禹,《說文解字》解釋“禹,蟲也”,而在甲骨文、金文中,“蟲”字正是蛇頭、蛇身、蛇尾俱全的蛇的象形,換言之,禹之名來自蛇圖騰;后世典籍中也有“夏后氏人面蛇身”的說法。等到后來,隨著加入夏朝、周朝統(tǒng)治的民族越來越多,蛇圖騰也就不斷兼并、吸收、整合其他圖騰,逐漸豐富為集走獸形象之大成的龍,并與來源于原始商人的鳥圖騰、后來集飛禽形象之大成的鳳一起,共同構(gòu)成了華夏民族最鮮明的動物象征、最主要的吉祥物,所謂“龍鳳呈祥”就是這個意思吧。
當然,后來的龍已經(jīng)脫離了原始圖騰的意味,而演化為華夏、漢族乃至中華民族長久崇奉的一種神異動物;至于唐宋以來大體定型了的龍形象,南宋羅愿《爾雅翼》卷二十八《釋魚·龍》說: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鬼(‘鬼當作‘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即通常所說的“龍身九似”,它能云中飛、水里游、陸上行。
第二,皇帝化身。
利用人們普遍尊崇龍的心理,經(jīng)過統(tǒng)治者們的有效運作,龍與帝王逐漸建立起了緊密的聯(lián)系,這其中有三位關(guān)鍵人物值得一提。一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重耳本是晉國公子,因為國家內(nèi)亂,在外流亡19年,然后回國登基,隨他流亡的介子推賦詩道:“有龍于飛,周遍天下……龍反其鄉(xiāng),得其處所?!保ā秴问洗呵铩そ榱ⅰ罚┻@是介子推以龍比喻他的主子重耳。二是秦始皇帝嬴政,他自稱“祖龍”,后人的解釋是:“祖,始也;龍,人君象?!边@是皇帝自視為龍象。三是漢高祖劉邦,《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父曰太公,母曰劉媼。其先劉媼嘗息大澤之陂,夢與神遇。時雷電晦螟,父太公往視,則見蛟龍于其上。已而有身,遂產(chǎn)高祖。”也就是說,起自泗水亭長的“小公務(wù)員”劉邦竟然絕對是個龍種。而從劉邦開始如此刻意編造以后,歷代皇帝就多自詡為龍種,“龍種自與常人殊”(杜甫《哀王孫》),于是連帶著,與“真龍?zhí)熳印被实塾嘘P(guān)的東西,就多帶上了龍字,比如龍體、龍顏、龍床、龍椅、龍輦、龍袍、龍子、龍孫等,發(fā)展到了后來,甚至服裝、建筑、器具之上的龍紋,也成了皇家的專利。這樣,龍就變成了皇帝的化身。
第三,國家象征。
龍既然變成了皇帝的化身,在中國傳統(tǒng)時代,又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朕即國家”等觀念,兩相結(jié)合,于是龍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國家的象征。
龍作為國家的象征,最典型的表現(xiàn)是在清朝后期。清朝為了方便中外交往,同時為了順應(yīng)國際慣例,也制作了具有國家象征意義的黃龍旗。起初是1862年制作的三角形黃龍旗,主要供水師軍艦與大清官船使用,等到1888年改為長方形黃龍旗,并正式明確為大清國旗。黃龍旗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比如黃色,既是五行學說中的中央之色、土德之色,也是古史傳說中的黃帝、現(xiàn)實政治中的皇帝之色,還是農(nóng)業(yè)上象征豐收、文化上象征中和、民族上象征黃種人的顏色。至于那條五爪飛龍,上面已經(jīng)說過,本來就是皇帝的化身。如此,大清的長方形黃龍旗即黃底青龍戲紅珠旗,既是中國的第一面國旗,其中的五爪飛龍,又是清朝皇帝的象征,而在“朕即國家”的觀念下,龍又當然地成了中國國家的象征。
第四,中國人的象征。
龍既然成了中國國家的象征,于是又很自然地成了中國人的象征,為什么這么說呢?
首先,龍具有非常豐富的中國文化象征意義。
以言高深的哲學,以號稱“群經(jīng)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經(jīng)》為例,開篇第一卦就是乾卦,乾卦六爻的爻辭則描述了龍象的變化,如“潛龍勿用”、“見龍在田,利見大人”、“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亢龍有悔”等等,其中九五的爻辭“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意為龍飛翔在天空中,適宜見到大人,這是非常好的卦象,我們平常說的帝王“九五之尊”,就來源于此。再以中國第一部字書、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例,其對龍的解釋是:“龍,麟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同樣充滿了中國文化的神異色彩。
以言日常的民俗,與龍有關(guān)者不勝枚舉。在中國民間的觀念里,龍王呼風喚雨、行云播霧、主宰旱澇、化育萬物,于是人們到處建龍王廟,祈禱龍王保佑風調(diào)雨順,干旱時拜龍王求雨,水災(zāi)時拜龍王止雨。其他與龍有關(guān)的尚有許多,如賽龍舟、舞龍燈等競賽、娛樂活動,“二月二,龍?zhí)ь^”的農(nóng)歷節(jié)日,尋龍捉脈的風水觀念,“望子成龍”、“龍飛鳳舞”、“臥虎藏龍”等成語。特別有趣的是,中國民間廣泛流傳的十二生肖,唯有龍是想象、建構(gòu)出來的動物,這也反映了龍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地位。
其次,中國人是龍的傳人。
怎么理解中國人是龍的傳人呢?在神話傳說里,中國的人文始祖黃帝是龍體龍顏、炎帝是神龍之子,于是作為“炎黃子孫”的中國人,當然就是龍的傳人;中國的疆域偶像是大禹,大禹的父親鯀死后化為黃龍,所以大禹也是龍子,而生活在大禹治平水土、劃分九州的中國大地之上的中國人,自然也是龍的傳人;傳統(tǒng)時代中國的政治結(jié)構(gòu),皇帝既是“真龍?zhí)熳印保敲醋鳛椤罢纨執(zhí)熳印钡摹白用瘛?,天下的黎民百姓們還是龍的傳人。
三、《龍的傳人》與China dragon
上面,我們簡要說明了龍在中國的民族、皇帝、國家、人民四個方面的象征意義。時至今日,民主代替了專制,人民代替了皇帝,于是龍作為皇帝象征的意義隨之消失,作為民族與國家的象征意義仍然保留,作為人民象征的意義則更加強化。而在這種強化過程中,我們應(yīng)該提到的一首歌就是《龍的傳人》。
1978年底,美國政府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外交關(guān)系,并同時與臺灣當局“斷交”。一時之間,臺灣社會人心惶惶,身份認同出現(xiàn)危機,而在當時的臺灣大學生侯德健看來,兩岸同屬中華文化,兩岸人民同屬炎黃子孫,于是侯德健創(chuàng)作了《龍的傳人》,歌曲一經(jīng)發(fā)表,很快唱徹臺灣、風靡祖國大陸、傳遍華人世界。在1988年龍年、2012年龍年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上,也都演唱了這首歌。
這首歌里,長江、黃河,那是地理的中國,古老的東方,那是歷史的中國,黑眼睛、黑頭發(fā)、黃皮膚,那是民族的中國,巨龍,那是擁有偉岸身軀、無窮力量的現(xiàn)實的中國,龍的傳人,那是大陸、臺灣、港澳的全體中國人與世界各地的海外華人共同的身份與一致的標識。于是,“龍的傳人”再次成了中國人的別稱,中國是古老東方的一條巨龍、龍是中國的自稱與他稱,也再次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同與外國人的認可。
為什么我們要說“龍是中國的自稱與他稱,也再次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同與外國人的認可”呢?
先說“再次得到了外國人的認可”。
其實早在此前很久,龍在中國所具有的豐富的象征意義,外國人尤其是西方人已經(jīng)或多或少地有所了解。比如來到明朝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指出:“龍在中國是皇權(quán)的象征?!眮淼角宄钠咸蜒纻鹘淌堪参乃贾赋觯骸爸袊实鄣臉擞浭驱?。”而沒有來過中國的法國神父杜赫德也在他編輯的、1735年問世的《中華帝國全志》中指出:“龍無疑是中國人的國家象征,正如鷹之于羅馬。”
當然,這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龍在西方人的眼里之所以成了“中國人的國家象征”乃至中國的代稱,關(guān)鍵還在于中國龍與西方龍具有完全不同的指示意義。眾所周知,在西方文化中,可能首先是由利瑪竇對譯為“龍”的Dragon,本是一種背上插翅、口中噴火的四足怪獸,代表著邪惡與貪婪,所以《圣經(jīng)》中有圣喬治屠龍除害的故事,英國古代史詩《貝奧武甫》歌頌了國王貝奧武甫搏命殺龍的英雄事跡。但在中國,龍不僅是皇帝、國家、人民等等的正面象征,還是吉祥的瑞獸,于是西方人雖然取其形似,把漢字的“龍”譯作Dragon,但為了區(qū)別含義完全不同的西方龍與中國龍,往往又在中國龍的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詞China或者Chinese,這樣,China dragon或者Chinese dragon就成了“中國龍”的習慣譯法。換言之,在西方的語境中,看到、說到或者寫到中國的龍,就會聯(lián)想到中國China、中國人Chinese,這樣,龍在西方就演變成了中國的象征與代稱。
再說“再次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同”。
在這一講的開頭,我們說到在1900年的美國漫畫中,晚清中國的形象,被畫成是條沉睡不醒的龍。其實不僅是美國漫畫,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西方辱華漫畫中,代表中國形象的龍,往往身穿大清朝服、頭上翹著辮子、爪中抓著鴉片煙槍,或萎靡不振,或骯臟丑陋,并且遭到了代表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的獅、豹、熊、狼乃至犬、雞的撕咬。道理很簡單,國家弱小落后,中國龍就被肆意丑化而且備受欺凌,反之,如果國家強大進步,中國龍就雄壯剛健,飽含進取之志,凸顯陽剛之美,而《龍的傳人》中的東方巨龍,正是充滿了勵志精神、愛國激情的中國龍,它呼應(yīng)了國家崛起、民族騰飛的復(fù)興夢想,所以再次得到了中國人的認同。
四、獅子吼:從睡獅到醒獅
令人深思而又非常有趣的是,從晚清起,一個新的國家形象、中國稱呼應(yīng)時而生,這就是獅子。怎樣的獅子呢?我們還是以陳天華的作品為例,進行分析。
1906年5月,中國同盟會機關(guān)刊物《民報》開始連載陳天華未能完成的遺著《獅子吼》,時人爭相購閱,一時“洛陽紙貴”?!丢{子吼》是一篇現(xiàn)實與幻境相交織的章回體小說,在開頭的“楔子”部分,小說寫道:“原來此山有一只大獅,睡了多年,因此虎狼橫行;被我這一號,遂號醒來了,翻身起來,大吼一聲。那些虎狼,不要命地走了。山風忽起,那獅子追風逐電似的追那些虎狼去了?!敝魅斯龂樀貌惠p,忽又聞見半空之中一派音樂,云端坐著一位神人,神人自言“吾乃漢人始祖軒轅黃帝是也。汝命本當死于野獸之口,今特賜汝還陽,重睹光復(fù)盛事”,然后拂塵一揮.就不見了,主人公則轉(zhuǎn)眼之間來到一處繁華都會,見到“光復(fù)五十年紀念會”大會場,會場“門前兩根鐵旗桿,扯兩面大國旗,黃緞為地,中繡一只大獅,足有二丈長,一丈六尺寬。其余各國的國旗,懸掛四面”。進了大門,又見一座大戲臺,戲臺對聯(lián)寫著:
掃三百年狼穴,揚九萬里獅旗,知費幾許男兒血購來,到今日才稱快快;
翻二十紀舞臺,光五千秋種界,全從一部黃帝魂演出,愿同胞各自思思。
讀到這里,《獅子吼》的政治文化寓意已是昭然若揭:我以我血薦軒轅,建立民主共和國;喚醒四萬萬同胞,光大五千年文明。那如何建立新型國家、光大傳統(tǒng)文明呢?睡獅醒來,趕走橫行的帝國主義虎狼;獅旗飄揚,掃除腐朽的清帝專制朝廷。
其實不僅陳天華,又如號稱“革命軍中馬前卒”的宣傳家鄒容,他在1903年寫成的《革命軍》中,直接將清末的中國比作睡獅,呼喚它的醒來:“嗟夫!天清地白,霹靂一聲,驚數(shù)千年之睡獅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獨立!”
不僅陳天華、鄒容把清末的舊中國比作睡獅,把未來的新中國比作醒獅與雄獅,清末、民國時期,涌現(xiàn)了許多的《醒獅歌》,創(chuàng)辦了許多以“醒獅”命名的期刊,成立了許多以“醒獅”為名的社團;中華民族已到危亡時刻的1934年,滿懷悲憤的徐悲鴻揮毫潑墨,創(chuàng)作了《雄獅圖》,題詞“新生命活躍起來!”
說到這里,有些問題就必須回答了。
首先,為什么拋棄了龍的象征?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鴉片戰(zhàn)爭以后,尤其是到了清末,本來代表中國形象、充滿“正能量”的龍,在欺侮中國的外國勢力以及反抗外來侵略、追求民主共和的先進的中國人的眼里,已經(jīng)變成了腐朽沒落、失去希望的大清朝廷的象征,變成了總難喚醒、病入膏肓、承載著“負能量”的丑龍、睡龍、弱龍、病龍,正如丘逢甲《二高行贈劍父奇峰兄弟》詩中所云:“不然且畫中國龍,龍方困臥無云從。東鱗西爪畫何益?畫龍須畫真威容。中原豈是無麟鳳,其奈潛龍方勿用……安能遍寫可憐蟲,毛羽介鱗供戲弄?!边@樣困臥可憐、供人戲弄的龍,當然應(yīng)該拋棄。
其次,為什么選擇了獅的象征?拋棄了龍,那選擇什么新的象征呢?丘逢甲詩中又說:“我聞獅尤猛于虎,大高畫獅勿畫虎。中國睡獅今已醒,一吼當為五洲主。”雖然丘逢甲的時代,中國仍然落后、麻木甚至腐敗,但喚醒這頭睡獅的希望,畢竟遠遠大于治療、拯救那條病入膏肓的睡龍,而且一旦睡獅醒來作獅子吼,也就象征著覺醒、奮起的中國,好比具有尊嚴與威力、強健剽悍的雄獅。
當然,與龍一樣,以獅作為中國新的國家符號與民族象征,也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與有趣的歷史因緣。
先說文化土壤。我們知道,對于中國來說,獅子本是外來物種,而隨著東漢初年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的逐漸中國化,以及異域貢獻到中土的獅子越來越多,于是本來沒有獅子的中國,也出現(xiàn)了先則源自印度梵文、稱為“狻猊”,再則源自古波斯語、稱為“獅子”的新詞,并產(chǎn)生了富有中國特色的、豐富多彩的“獅文化”:在印度佛教中,稱獅子為“獸中之王”、護法神獸,稱佛陀為“人中獅子”,稱佛陀的莊嚴法音為“獅子吼”,“獅子吼”具有震撼天地、傳之久遠、掃蕩邪惡的無限威力,又稱佛教高僧打坐的地方為“獅子座”,而諸如此類的經(jīng)義傳到中國,經(jīng)過發(fā)展與演變,于是聰明智慧的文殊菩薩以威武雄壯的青獅為坐騎,獅與龍、鳳、龜、麟“四靈”并列,成了新的瑞獸;至于威而不怒的獅雕,陳列在帝陵墓道的兩旁,布置在宮殿、衙門、佛寺、富戶的門口,點綴在河橋、陸道的邊上,起著鎮(zhèn)邪驅(qū)惡或者裝飾美化的作用。另外,說起中華的文學藝術(shù),以獅子為描述對象的作品層出不窮;至于中華民俗中的獅子,更是蔚為大觀,如舞獅子遍及神州大地,雪獅子為北方奇觀,糖獅子風靡南方各地,獅子戲繡球為年畫與剪紙的重要題材,也是中國雜技的特色節(jié)目……如此等等,于是既具王者風范、威武氣概,又呈祥和面貌、瑞獸形象的獅子,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再說歷史因緣。在睡獅、醒獅成為中國象征的過程中,有位老外起過他自己都意想不到的、顯著的啟發(fā)或者說促發(fā)作用,這位老外就是著名的拿破侖。1817年,被迫退位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皇帝拿破侖·波拿巴正在流放地、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島接待了一位英國人阿美士德。阿美士德是英國外交官,1816年出使中國,因為拒絕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之禮,而被勒令于抵京當日就離去。并不怎么了解中國的拿破侖,與阿美士德談到了中國:“你們說可以用艦隊來嚇唬中國人,接著強迫中國官員遵守歐洲的禮節(jié)?真是瘋了!如果你們想刺激一個具有兩億人口的民族拿起武器,你們真是考慮不周。”拿破侖還感觸良深地說:“當中國覺醒時,世界也將為之震撼?!?/p>
距今整整200年前的拿破侖的這句名言,在19世紀特別是19、20世紀之交的中國與西方,都產(chǎn)生了相當廣泛的影響,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并且一直延續(xù)到了今天,人們逐漸把晚清及民國時代沉睡的中國稱為“睡獅”,把正在覺醒的中國稱為“醒獅”,把已經(jīng)覺醒的中國稱為“雄獅”,這樣,中國就有了既是自稱也是他稱的“獅”稱謂。比如作為中國的他稱,1899年梁啟超在《瓜分危言》中說:英人“未深知中國腐敗之內(nèi)情,以為此龐大之睡獅終有撅起之一日也”,這是說英國人稱中國為睡獅。1910年前后政論家汪康年寫道:“西人言中國為睡獅”,并引西人的話說:“貴國之大,猶獅之龐然也,受毒之深,奚止于鴉片耶”,汪康年期待著“獅而云睡,終有一醒之時……吾愿中國人憬然悟之”(《汪穰卿筆記》卷八附錄《琴瑟寄廬類稿》),這是說西方人稱中國為睡獅;又有1993年5月日本《讀賣新聞》所刊有關(guān)中國的系列文章,標題就是“覺醒的雄獅”,2006年7月,歐洲議會主席何塞普·博雷利說:“拿破侖說中國是頭睡獅,我說現(xiàn)在的中國是頭醒獅?!?/p>
關(guān)于龍與獅這一對中國的自稱與他稱,我們就說到這里了。如果總結(jié)一下,簡而言之,中國稱為龍,是因為龍在中國擁有豐富的民族、皇帝、國家的象征意義,是因為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可以說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集中體現(xiàn);至于中國稱為獅,而且是由“睡獅”到“醒獅”,由“醒獅”到“雄獅”,則形象化地反映了近現(xiàn)代的中國所走過的那條沉睡、覺醒、雄起、成功的曲折道路。今天的中國,有著“獅子吼”一樣的巨大能量,有著勇于進取的獅子精神,中國邁向世界強國的偉大征程獅一般地昂首闊步、堅定向前!
(作者系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責任編輯: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