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秋
節(jié)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在我國,很多老人堅持著這一好習慣,但凡事應有度,過度節(jié)儉反而會傷健康。
剩飯菜不舍得扔,亞硝酸鹽超標 不少老年人認為,飯菜只要不變質發(fā)餿就可以吃。但剩飯菜會滋生細菌,老人胃腸功能本來就弱,極易受其影響,尤其是夏季,不少老人因為吃了剩菜上吐下瀉,最后住進醫(yī)院,得不償失。有些隔夜菜,特別是綠葉蔬菜,非但營養(yǎng)價值不高,還會產生致病的亞硝酸鹽。建議綠葉菜、涼菜當頓吃完;剩菜最好能在5~6個小時內吃掉,米飯、饅頭等主食最好在一天內吃完;剩飯菜吃前一定要高溫加熱。
穿子女的舊衣舊鞋,保暖防滑功能大打折扣 老人年紀大了不再愛美,經常會撿子女不穿的舊衣舊鞋穿,甚至連內衣內褲等貼身衣物,只要沒破就舍不得扔。殊不知,衣服穿得過久,其吸汗、保暖作用都會大打折扣。鞋子不合腳更是老人摔倒的重要原因,老人腳部肌肉退化,韌帶彈性和平衡力下降,因此要選擇防滑、柔軟的鞋子,才能安全平穩(wěn)地走路。
省電省出青光眼 晚上屋里關著燈,只有電視亮著,這是很多老年人看電視的習慣。然而,小而亮的電視屏幕與昏暗的背景形成強烈對比,時間一長眼睛就會感到疲勞,甚至引發(fā)青光眼。此外,黑天不開燈還容易發(fā)生摔倒、磕碰等意外。如果想要省電,可以開一盞瓦數較低、光線比較柔和的小燈,用它來調節(jié)室內背景亮度,緩解眼疲勞。
筷子用太久,黃曲霉素超標 筷子、洗碗布也是節(jié)儉老人的“好伙伴”,經常用到縫隙發(fā)黑、油膩變形都不舍得扔。但這樣的筷子和洗碗布里暗藏大量病菌,包括可能導致肝癌的黃曲霉毒素,建議洗碗布使用半個月就要扔掉,筷子至少每季度換一次。很多老人還在使用過去的鋁制炊具,這會增加食物中的鋁含量,提高患老年癡呆癥的風險。
老人過于節(jié)儉,歸根結底是想為兒女多攢點錢。因此,兒女應多跟老人溝通,盡可能為老人提供充實的物資保障,讓老人不再為一茶一飯、一碗一筷、一衣一鞋所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