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娟,宿可昕,邱紅,張麗偉,沈冬玲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yī)院,黑龍江大慶163316)
改良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治療晶狀體后囊破裂中的應用
馬娟,宿可昕,邱紅,張麗偉,沈冬玲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yī)院,黑龍江大慶163316)
目的探討改良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治療晶狀體后囊破裂臨床效果。方法選擇晶狀體后囊破裂患者72例。觀察組36例接受微創(chuàng)小切口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對照組接受大切口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比較2組患者3個月后裸眼視力≥0.5的案例數(shù)。結果觀察組術后3個月裸眼視力≥0.5共28例優(yōu)于對照組17例,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1704,P=0.0074)。結論改良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治療晶狀體后囊破裂可減小眼球的手術性創(chuàng)傷,提高患者術后視力。
晶狀體后囊破裂;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改良
意外傷害、醫(yī)源性及先天性因素均可導致晶狀體后囊破裂的發(fā)生,該病如不及時治療,還會連鎖性導致增生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1],引發(fā)患者視力下降,目前人工晶狀體置換術是治療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手術切口選擇、晶狀體推移至正常解剖位置的路徑及晶狀體的固定在各個手術中存在不同差異。本研究將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72例晶狀體后囊破裂患者,分2組分別給予改良小切口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和傳統(tǒng)大切口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并比較2種術式的術后患者裸眼視力,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2012年12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晶狀體后囊破裂患者72例,均為單眼發(fā)病,眼前視力≤
0.3 。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其中觀察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齡14~68歲,平均年齡(42.6±6.2)歲,左眼21只,右眼15只,病程7 d~2年,其中外傷眼25例(晶狀體脫位14例、后囊破裂11例),白內障術中后囊破裂7例,白內障術中晶狀體懸韌帶斷裂2例,非外傷性眼2例(馬凡式綜合征1例)。對照組36例男27例,女9例,年齡16~72歲,平均年齡(43.5±7.1)歲,左眼20只,右眼16只,病程5 d~2年,
其中外傷眼23例(晶狀體脫位15例、后囊破裂8例),白內障術中后囊破裂8例,白內障術中晶狀體懸韌帶斷裂2例,非外傷性眼3例(馬凡式綜合征1例)。本研究開展前經倫理委員會討論并批準。兩組患者術前均簽署手術同意書及研究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傳統(tǒng)大切口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術前常規(guī)散瞳、球后阻滯麻醉、軟化眼球。于6點和12點位置做1個三角形鞏膜瓣,進針點選擇該瓣膜下正中軸線距角膜緣1.5 mm處,經扁平部隧道切口摘除或切割晶狀體,將粘彈劑注入前房,自6點處垂直進針經睫狀溝至瞳孔穿出穿入懸吊線,12點處進針同法穿入胰島素BD針頭,懸吊線連接BD針頭后,后者沿原隧道退出眼外。懸吊線于中間剪斷,斷端固定于晶狀體襻的固定孔處,置入人工晶狀體,拉緊鞏膜瓣,調整人工晶狀體位置,符合解剖學位置后縫合鞏膜瓣、鞏膜切口及結膜。
1.2.2 觀察組觀察組采用改良小切口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術前常規(guī)處理同對照組,于3點和9點位置做1個三角形鞏膜瓣,進針點選擇該瓣膜下正中軸線距角膜緣1.5 mm處,經扁平部隧道切口摘除或切割晶狀體,于角膜緣隧道切口摘除或切割晶狀體,術中懸吊線貫穿首手法同對照組。懸吊線中間剪斷后,在人工晶狀體置入同時推出前襻,懸吊線一端固定于前襻最高處,加熱器加熱前襻末端,直至該處膨脹后將人工晶狀體自后方推至前房,懸吊線另一端篤定與后襻最高處,同法使該處膨脹后將晶狀體后襻推至后房,此后位置調整及縫合處理同對照組。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數(shù)據(jù)均采用SAS8.3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3個月,觀察組術后裸眼視力水平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1704,P=0.0074)。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3個月裸眼視力比較(n)
晶狀體后囊破裂常見的為眼外傷和白內障手術性損傷。眼外傷的增多與現(xiàn)代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增加有密切聯(lián)系。白內障好發(fā)于老年患者。隨著社會人口老齡化,白內障的發(fā)病率也逐年增加,實施白內障手術也就日隨之增多。而白內障手術中對晶狀體后囊破裂損傷多為術中眼壓增高、撕囊不當、注水過多、超聲過量等因素引起[2]。
目前晶狀體后囊破裂的臨床術式主要包括前房型人工晶狀體虹膜固定術、虹膜夾持型人工晶狀體固定術及后房型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3]。前房型人工晶狀體虹膜固定術簡單易行,但人工晶狀體與正常生理位置有一定距離,故術后視力恢復較差,且晶狀體與虹膜、前房角接觸[4],易導致角膜細胞損傷及繼發(fā)性青光眼。虹膜夾持型人工晶狀體固定術術中操作對虹膜損傷較大。后房型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中人工晶狀體不直接與虹膜、角膜接觸,從而避免了上述并發(fā)癥。盧善華等[5]人比較了白內障術后嚴重囊袋收縮綜合征(表現(xiàn)為晶狀體囊赤道狹窄、后囊體渾濁伴有撕裂)中,人工晶狀體復位術、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植入術及人工晶狀體懸吊術,而后者術后視力提高(0.78±0.59)高于前二者的(0.38±0.29)、(0.35±0.26),提示人工晶狀體懸吊術在晶狀體后囊破裂的修復中,術后患者視力改善優(yōu)于前二者。鮑永珍等[6]認為,后房型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優(yōu)于其他術式在于后房固定更接近自然解剖位置、鞏膜固定更加牢固、角膜內皮細胞及虹膜上皮細胞損傷較小等優(yōu)點。
傳統(tǒng)后房型人工晶狀體懸吊術,手術切口為6.5~7 mm,切口大,難以維持穩(wěn)定的眼內壓[7]。而本研究在后房型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該術式的基礎上加以改良。首先選擇于角膜緣隧道切口摘除或切割晶狀體,切口3 mm左右,眼壓較大切口手術更為穩(wěn)定,同時也減小了醫(yī)源性散光風險[8]。另外,白內障手術導致的晶狀體后囊破裂,但術后再次選擇鞏膜或鞏膜緣切口術后易發(fā)生傷口不愈或瘢痕增大,選擇角膜緣切口,不受鞏膜條件限制[9],適用于白內障手術等鞏膜處已有陳舊損傷的患者。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采用的改良人工晶狀體睫狀溝固定術為兩點固定,鞏膜和襻處縫線固定打結應以人工晶狀體位置正確為準,在關閉鞏膜切口時,應注意避免誤剪懸吊線結。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3個月裸眼視力≥0.5共28例,占本組總數(shù)的77.8%與路巖等[10]報道的79%結果較為接近。兩組比較,觀察組裸眼視力明顯對照組,提示改良人工晶狀體睫狀溝固定術提高患者術后視力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改良人工晶狀體懸吊術采用3 mm左右的角膜緣小切口入路更為微創(chuàng),從后方推人工晶狀體減少了眼壓波動及組織磨損,是臨床效果較為理想的手術方式。另外,本組中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為眼部手術中發(fā)生晶狀體后囊破裂的,對于這種情況,是否可直接利用原手術條件直接行人工晶狀體睫狀溝固定術,這種同期手術效果又是否優(yōu)于分期手術,值得進一步研究。
[1]穆建華.晶狀體后囊破裂型眼外傷Ⅱ期人工晶狀體植入[J].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3,35(6):436-438.
[2]王日新.白內障超聲乳化吸除術中晶狀體后囊破裂的臨床分析及處理[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4):716-717.
[3]沈劍琴,倪雁棟.小切口折疊型IOL睫狀溝懸吊術療效觀察和技巧探討[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1):85-87.
[4]李建軍,趙瑞博,林紅,等.白內障后囊破裂人工晶狀體睫狀溝固定與植入前房療效比較[J].國際眼科雜志,2010,10(3): 535-537.
[5]盧善華,李一壯,陳暉,等.不同手術方式治療嚴重囊袋收縮綜合征的臨床研究[J].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5,37(6): 424-427.
[6]鮑永珍,元力.后房型人工晶狀體睫狀溝固定優(yōu)于前房型人工晶狀體虹膜固定[J].中華眼科雜志,2015,51(4):257-258.
[7]蘇安庭,葛正光,葛嫻.后房型折疊人工晶狀體縫線固定術[J].臨床眼科雜志,2014,22(1):44-46.
[8]呂剛,黃紅深,張偉,等.小切口折疊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J].中華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13,35(11):832-834.
[9]楊衛(wèi)國,楊來慶.改良透明角膜微創(chuàng)小切口折疊人工晶狀體懸吊術在臨床中的應用[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3,5(6):110-111.
[10]陸巖,底煜,陳曉隆,等.微小切口推注式人工晶狀體睫狀溝懸吊術臨床應用[J].國際眼科雜志,2013,13(2):313-315.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