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洪兵 梁根利
新世紀的教育不只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更強調學生應該先學會做人,只有具備一定的道德基礎,才能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否則,只會培養(yǎng)出具有高智商的危害社會的毒瘤。德育教育要從小抓起,尤其要重視小學階段的德育教育。
小學生由于處于人生發(fā)展的初級階段,價值觀念尚未形成,教師和家長給學生什么樣的影響,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品德發(fā)展與價值觀的養(yǎng)成。因此,小學階段更應該重視德育教育,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規(guī)范,從細節(jié)處慢慢通過耳濡目染的方式,使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得以養(yǎng)成。
1 德育教育要貫徹在日常教學中
德育教育不只是德育課的任務,更是整個小學教育的重要任務,因為小學生良好品德養(yǎng)成是通過學生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的,是學生行為規(guī)范和道德意識的長期的培養(yǎng)。因此,德育教育要滲透在學生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各科教師的教學中。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對于教師這一職業(yè)有著這樣的解釋:“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逼渲兴^的 “傳道”在當時指的是封建思想與道德要求等,在今天我們則可以理解為對學生道德品質的具體要求。因此,教師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給學生做人的道理,把學生首先培養(yǎng)成一個頂天立地、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然后再培養(yǎng)成具有豐富知識和較強能力的人才。
教師要善于用理想引導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未來的偉大理想,用身邊的事例教育他們要明事理,辨善惡,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選擇正確的事情,約束好自己的行為。各學科的教師可以利用本學科的知識,使思想品德的教育能夠與具體的課程教學相結合,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挖掘學科的人文性價值,使學生對于學科學習的興趣大大提高,在深受影響的過程中提高學習的效率。
2 德育教育要貫徹在校園文化建設中
學校是學生賴以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如果說家庭是學生第一個至關重要的成長環(huán)境,那么學校就在家庭環(huán)境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成長發(fā)展產生進一步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學校環(huán)境和家庭環(huán)境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學校環(huán)境還對學生的成長起著矯正的作用。有些小學生在家中往往是小皇帝、小公主的身份,深受整個大家庭的寵愛,久而久之養(yǎng)成了他們任性、嬌慣的性格。通過良好校園文化的建設,教師的及時宣傳和引導,能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錯誤,樹立在家庭中正確的角色和地位觀點,做好父母聽話的乖孩子,尊敬長輩,孝順父母,努力做家務等。筆者在對各地的優(yōu)秀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參觀時發(fā)現,一些學校很善于利用學校的各種宣傳平臺和載體,比如校園廣播、校園圍墻和班級宣傳欄等。有的學校會在每天的早操、跑操或者課件休息的時間,播放傳統(tǒng)文化宣傳的資料,比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通過長期的宣傳教育,很多小學生都能對一些傳統(tǒng)文化經典熟讀成誦。還有的學校在圍墻宣傳上下了很大功夫,用漫畫或者水彩畫的形式,在校園圍墻和班級墻面等張貼一些主題性的繪畫比賽。比如,前段時間某小學以孝順為主題,舉辦了一次全校性質的繪畫比賽,并篩選優(yōu)秀的作品,給予一定獎勵。小學生們通過畫畫,能夠深化他們對于孝順的認識,并促進他們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做到孝順父母和長輩。
3 班主任要配合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班級開展活動
班級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一般情況下班會、班級集體活動兩種。教師要了解自己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性格特點,教師要根據相應的性格以及學生背后的家庭情況,結合學校開展的活動,組織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在活動結束后還要及時總結,不失時機地進行德育教育。首先,每周一次的班會是非常珍貴的教育機會,教師要對班級一周的問題進行總結,并通過班會展開教育,爭取能夠提出問題解決的辦法。其次,班主任要善于利用學校性的活動,和學校配合加強教育。比如,學校舉行籃球比賽等,教師通過宣傳鼓勵學生們踴躍報名,并通過適時地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和班級榮譽感,鼓勵每位學生都積極參與,貢獻自己的力量。男同學可以踴躍參加比賽,為班級爭取榮譽,女同學可以通過買水,遞毛巾,打撒場地衛(wèi)生等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4 德育教育要在家庭教育中貫徹落實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同等重要性,然而很多家長卻認為教育孩子是老師自己的事情,出了問題就求助教師;同樣地,很多教師又認為孩子無法教育是因為家長太過嬌寵,彼此往對方身上推卸責任。聰明的教師和家長往往能夠認識到彼此的不足,互相合作共同努力,才能使兩股力量朝一個方向努力,而不是兩股力量互相抵消。教師與家長之間要形成合作意識,家長要及時與教師溝通。很多孩子的問題在家庭中容易被家長忽視,尤其是許多家長不具備教育的智慧,看不到自己的問題,反而由于對自己的孩子太過縱容和寵愛,往往看不到問題的所在。相反地,教師更容易從客觀的角度冷靜地分析學生問題。在了解學生問題的基礎上,還需要尋找對策,很多學生的問題,往往是他背后整個家庭的問題。比如,有的小學生的書桌老是收拾不好,書本、作業(yè)本等東西常常找不到,這往往是由于這位學生在家里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毛病造成的,而究其根源還是家長過于寵愛的問題。有的孩子深受父母的影響,如果孩子不善于整理東西,老是丟三落四,那往往孩子的父母也有相同的毛病。因此,教師要及時發(fā)現學生的問題并與家長溝通。而作為家長,一定要善于聽取老師的意見,并能夠反思自己的問題,在和教師的不斷溝通中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這樣才能使得教師對于學生的要求在學生的家庭生活中也能得到貫徹和落實。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只有全社會重視教育,重視孩子品德的培養(yǎng),中華民族的未來才會充滿希望。我們務必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抓起,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寧市兗州區(qū)大安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