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實踐性,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秾嵺`論》主要從四個方面體現(xiàn)著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在應用方面所體現(xiàn)出的精神?!秾嵺`論》是關注 “中國問題 ”的哲學,歷史是不能割斷的,如果不真正了解 《實踐論》,就不能真正理解毛澤東的哲學思想,也就不能對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fā)展觀有更深刻的認識。本文以《從《實踐論》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的應用特點》這一文章為例,分析《實踐論》中核心價值層面的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門課程的實踐與應用。
[關鍵詞]哲學精神 實踐研究方式 核心理念 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7-0284-02
方法論是知道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系統(tǒng)化、理論化學或理論體系。在層次上由高到低可分為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三個層次。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哲學方法論中最為科學和正確的方法論體系。縱觀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理論體系及其發(fā)展過程,盡管包括它的創(chuàng)立者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他們的繼承者在方法論理論的表述上各具特色,但都呈現(xiàn)出一個共同的唯物辯證法的辯證本性特征。馬克思主義的強大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實踐性,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實際運用。列寧指出:“現(xiàn)在必須弄清一個不容置辯的真理,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者必須考慮生動的實際生活,必須考慮現(xiàn)實的確切的事實。而不應當抱住昨天的理論不放,因為這種理論和任何理論一樣,至多只能指出基本的、一般的東西,只能大體上概括實際生活中的復雜情況?!?/p>
毛澤東《實踐論》寫于1937年7月,是一篇具有創(chuàng)造性貢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黨內(nèi)曾經(jīng)有一部分教條主義者長期拒絕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否認“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而是行動指南”這個真理,還有一部分經(jīng)驗主義者,長期拘守于自身一些片斷的經(jīng)驗不去領會理論對于革命實踐的指導意義。因此,毛澤東的《實踐論》以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為軸心,全面地系統(tǒng)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方法論的基本原理和不少關于應用方面的特點。
1、從實踐論看方法論的基本應用原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檢驗方法的適用性和合理性的標準)。毛澤東說:“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薄榜R克思主義者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實際的情形是這樣的,只有在社會實踐過程中(物質(zhì)生產(chǎn)過程中,階級斗爭過程中,科學實驗過程中),人們達到了思想中所預想的結果時,人們的認識才被證實了。人們要想得到工作的勝利即得到預想的結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觀外界的規(guī)律性,如果不合,就會在實踐中失敗。人們經(jīng)過失敗之后,也就從失敗取得教訓,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適合于外界的規(guī)律性,人們就能變失敗為勝利,所謂‘失敗者成功之母,‘吃一塹長一智,就是這個道理。就方法論而言,我們常說方法的適應性(即方法的運用要適應其所運用的對象)是方法論的基本命題,而一個方法是否有較強的適應性,即方法是否正確合理,其檢驗的標準也只在于它能否在實際運用中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就此而言,實踐自然也就成為檢驗方法的適應性、合理性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一再強調(diào):“我們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叫我們看問題不要從抽象的定義出發(fā),而要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fā),從分析這些事實中找出方針、政策、辦法來?!蔽覀儧Q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看做某種一成不變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東西。馬克思主義在其發(fā)展的每一階段,都要不斷地吸收同時代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思維科學發(fā)展中一切有價值的科學成果,總是從發(fā)展著的世界本身的原理中,為人們認識世界、改變世界闡發(fā)新的理論,開辟自覺實踐的前進道路。而《實踐論》正是從“行”這個方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認識方法論中一個基本特點,它不僅是理論認識的工具,而且是共產(chǎn)主義運動中的偉大革命實踐的工具。
2、《實踐論》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核心內(nèi)涵
“生活世界問題與其說是一個局部問題倒不如說是一個哲學的普遍問題”。這是值得我們永遠探討的話題。其實,哲學從未離開過人,哲學的歷史就是一個愈來愈貼近人的現(xiàn)實生活的過程。人的生活也不能沒有哲學,人的生活行為需要有合理性的解釋。任何哲學都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中,才能獲得與這個世界的持久的意義聯(lián)系;植根于現(xiàn)實生活的土壤中,才能增強哲學理論的生命力。馬克思探討“生活”的價值取向來看,馬克思通過對“生活”范疇的規(guī)定,其思維主要指向無產(chǎn)階級的“現(xiàn)實生活”,揭示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度下無產(chǎn)階級現(xiàn)實生活的動物性、被動性與非自由自主性特征,從而揭示異化的生產(chǎn)與無產(chǎn)階級生活的對立性,明確無產(chǎn)階級在資本主義社會生活世界里處于邊緣化的歷史狀態(tài),由此開始對資本主義的生活世界進行理性的批判,并在批判(理性批判和實踐批判)中創(chuàng)造出“生活世界。同時,馬克思對“生活”范疇的關注,也給我們引導出一個被我們常常忽略的重要原則性問題:人的一切都發(fā)端于其生活世界、包容在生活世界之中,生活世界是我們解讀一切別的東西的一把鑰匙。這就要求我們時刻不能離開我們自身的“現(xiàn)實生活”,并且只有從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才能解構一切在社會與歷史中顯得神秘的東西?!榜R克思生活哲學之`生活'即是人不斷創(chuàng)造自身的活動本身?!边@是馬克思“生活哲學”的基本的立場更是一種方法論的核心理念。
在西方,哲學革命往往成為政治革命的前導。18世紀法國的哲學成為法國政治革命的前導;在19世紀的德國,哲學革命作了德國政治革命的前導;馬克思、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哲學成為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前導。針對青年黑格爾派只講“震撼世界”的詞句而不反對現(xiàn)實的現(xiàn)存世界,馬克思哲學強調(diào)批判理論與革命實踐的內(nèi)在相關性。馬克思哲學作為一種意志力量,必然要同外部世界發(fā)生關系,外化為一種實踐力量。哲學和世界這種相互作用,彼此矯正,一方面使哲學不斷揚棄自身內(nèi)在的不足,另一方面也使世界不斷合理化,其結果是“世界的哲學化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以往的某些舊哲學滿足于做黃昏起飛的“貓頭鷹”,跟在實踐后面,而不努力成為黎明前報曉的“雄雞”,走在實踐前面。與此不同,在“反思—前導”上,馬克思哲學是化理論為理念和方法,以引領實踐的發(fā)展。馬克思哲學不但是黃昏時起飛的“貓頭鷹”,更是黎明前報曉的“高盧雄雞”,它堅持的是批判反思與理念引導的統(tǒng)一。馬克思哲學努力使理論需要直接成為現(xiàn)實需要,這是因為理論力量的實質(zhì)是思想,“光是思想力求成為現(xiàn)實是不夠的,現(xiàn)實本身應當力求趨向思想”?!秾嵺`論》就是以其對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和對認識發(fā)展規(guī)律的深刻把握,為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并且為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提供了銳利的思想武器,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也就是說,從對“時代精神”的把握中,抽象、提升出核心理念、思想,并轉(zhuǎn)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即為人們的革命活動提供具有前導性的核心理念和思想,從而引領了中國革命的實踐活動,體現(xiàn)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
3、《實踐論》的當代價值啟示
1937年毛澤東之所以寫《實踐論》,最主要的一個動因就是為了克服當時存在于黨內(nèi)的嚴重的主觀主義思想傾向。要批評這些主觀主義,克服這些主觀主義,就需要有銳利的思想武器,這個思想武器就是毛澤東哲學思想的核心———《實踐論》。在大革命失敗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基本上是由進步的理論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進行的
由于當時處于白色恐怖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傳播不能直接聯(lián)系現(xiàn)實,否則,會招致各種迫害,甚至殺身之禍。這些進步文人由于其經(jīng)歷所限,也使理論的傳播在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斗爭上不能不受影響。因此,當時的哲學讀物,甚至《社會學大綱》這樣大部頭著作,也基本上屬于學理型的研究著作,帶有明顯的理論脫離實際的缺陷。而《實踐論》正是在時代的召喚下應運而生的。由于毛澤東兼具理論與實踐
雙相結合的優(yōu)勢,集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的品格于一身,《實踐論》一改以往哲學傳播的學理專著的面孔,以整個時代為背景,對于中國社會的具體實際作了深刻的分析,得出了科學的結論?!秾嵺`論》沒有絲毫的學究習氣,鮮明地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性特點,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典范。
從《實踐論》黨史產(chǎn)生的背景來看,《實踐論》關注了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從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到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國革命經(jīng)過了兩次勝利、兩次失敗,即北伐戰(zhàn)爭勝利———大革命的失??;土地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五次反“圍剿”的失敗。那么,中國革命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的兩次勝利和兩次失敗呢?怎樣才能避免挫折?這是擺在中國共產(chǎn)黨人面前的一個迫切需要解決和認真研究的嚴重問題。從遵義會議開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已經(jīng)著手系統(tǒng)地總結了中國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經(jīng)驗教訓。正是通過對這些經(jīng)驗教訓的鮮明對比和總結,才使黨對中國革命的客觀規(guī)律正確性的認識大大提高。
因為《實踐論》結合了中國的實際問題,深刻地揭露了“左”、右傾機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也就是結合中國的革命生活問題解決了中國當時的哲學問題更重要的是通過總結中國革命實踐的經(jīng)驗,使哲學具有直接的革命意義?!秾嵺`論》以解決革命實踐的重大問題為目的,全面闡發(fā)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理論,教導人們不單單是正確的認識生活,而且要敢于打破舊生活,建設新生活。在中國,只有進行社會革命,推翻剝削階級的反動統(tǒng)治,才能實現(xiàn)這一目標。改革開放以來,市場成為人際交往的主要途徑,利益主導原則變得相對簡單、清晰,精神世界的情況卻變得格外復雜多樣:西方價值觀念、傳統(tǒng)價值理想、革命理想追求、思想道德情操、各類宗教理想等都在發(fā)揮作用,社會主導價值觀念與取向變得軟弱和模糊,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生活世界失去了精神的引領和理想的指導。如何在生活世界的世俗化和精神世界的神圣化之間保持張力無疑是當前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而《實踐論》為我們指明了方向———關注中國現(xiàn)實問題這也是一種現(xiàn)實應用的核心價值。
總之,《實踐論》是現(xiàn)世的智慧,它與中國革命息息相關,是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創(chuàng)立的、富有中國特色的唯物辯證法和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理論;它以哲學的方式理解了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世界;它為改造世界提供了核心理念、思想,為當時提供了所需要的思維方式;它還為迷失方向的人們提供了“心靈引導”,對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革命的勝利起了巨大的指導作用《實踐論》雖然產(chǎn)生于七十多年前,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條件與我們今天面臨的形勢和任務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這絲毫沒有減弱和降低它的科學價值。因而,我們應該十分珍視這一科學理論成果,在新的實踐中運用和發(fā)展,仍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1937年:《實踐論》,1951《毛澤東選集》第1卷
[2] 達米特,2005年:《分析哲學的起源》,王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3] 科恩,2008年:《卡爾·馬克思的歷史理論——一個辯護》,段忠橋譯,高等教育出版社。
[4] 孔德,1999年:《論實證精神》,黃建華譯,商務印書館。
[5] 馬克思,2000年:《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
[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蔡宗溢(1988.04—)男,江蘇鎮(zhèn)江人,貴州大學法律碩士研究生,中共淮安市委黨校黨史黨建教研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