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玲
淺談小學語文的語感培養(yǎng)
文/徐玲
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綜合素質的核心。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不僅能儲備語言材料,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文字能力、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
學生學習母語主要靠語感,語感能力的培 養(yǎng)是語文綜合素質的核心。語感就是語文直覺思維能力的反映,是基于生活經(jīng)驗通過聯(lián)想或想象產(chǎn)生的。它是對語言文學本質的反映,也是對語言文字想象、聯(lián)想思維的感知活動?!缎W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在教學中教師應該通過多種策略,指導學生領悟語言內涵,增強語感。我們在教學中要注重對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
朗讀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笆熳x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道出了學習語文的真諦。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能力訓練,是培養(yǎng)語感的基本手段。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币庵冈诜磸鸵髡b中,對語音、文字、詞語、句子等仔細地品味與琢磨,從讀中感悟領會其中含意,收到“潤物無聲”的效果。 文質兼優(yōu)的課文,教師正確、流利、有感情的范讀,可以把文字上無法表達出來的內在情感,通過輕重緩急或抑揚頓挫的朗讀形象地表達出來,把學生吸引到優(yōu)美的語境中,使學生對語言有所頓悟,給學生以整體的感知,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體會語感。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感受,沒有感受就沒有語感。文本的語感寄寓于所描繪的形象中,只有引導學生去認識形象,感悟形象,在感悟形象中動情,在動情中抓住課文重點句子進行朗讀,學生的情感才能與作者相通,學生才能體會到真正的語感。
在激發(fā)了學生興趣,創(chuàng)設了學習氛圍的前提下,請學生初讀全文。初讀,是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初步的整體感知,了解大意??勺寣W生通過聽教師范讀或錄音,自由讀,出聲朗讀等途徑來進行。這時的“讀”要充分,先要正確練讀,做到不多一字,不少一字。在讀熟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理解詞句及全文所表達的意思,也可適當安排復述、討論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達出來。
語文教學用誦讀感悟的方法,也可稱之為語感教學法,是非常寶貴的經(jīng)驗。朗讀既是一種把書面語言用聲音表達出來的言語活動,也是一種講究吐字、表情達意的藝術,所以培養(yǎng)語感就必須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礎上進行。反復誦讀是培養(yǎng)語感的最佳策略,要求眼到、耳到、口到、心到,強調對語言文字的直接的整體的領悟,這與語感的直接感悟是完全一致的。比較品評,是課堂語感教學的有效策略。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鑒別。學生只有在不同詞語、不同句式、不同語序的比較當中,才能發(fā)現(xiàn)課文中語言運用的妙處,品評語言的意蘊和情味,從而培養(yǎng)語感。美讀是朗讀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與朗讀內容的完美統(tǒng)一。美讀可以使兒童的心靈得到滋潤,美讀可以使學生的智慧受到激發(fā)。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欣賞性的一遍接著一遍地讀,讓學生通過讀,跟著語感和作者到一起,再把所體會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是一篇感情十分深厚的文章,在教學中我先用沉重悲痛的語調范讀課文創(chuàng)設情境,再讓學生反復地進行感情朗讀,將當時人們悼念總理的無限哀思、肝腸寸斷、催人淚下、莊嚴肅穆的悲壯情景再現(xiàn)出來,學生對周總理的無限崇敬、愛戴和深切懷念之情便油然而生,從而提高了教學效果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這種讀書方法,是種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意會其理的綜合閱讀活動;是從字、詞、句到段、篇,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深層意蘊,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只有在反復朗讀中潛心涵泳,才能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會詞語,疏通文脈,捕獲作品的藝術形象,了悟作品的思想感情,領略作品的韻味意境,體味作品的語言藝術,通達作品的奧妙之處。久之,才能積累大量的語言材料,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在潛移默化中感悟到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形成靈敏的語感。語言學家許國璋先生說:“寒假在家,取出書試讀、再讀,在夢中背書。開始時起立大聲背書,一口氣即是5頁?!敝旃鉂撜劦阶x書時說:“精選幾篇經(jīng)得起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們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為自己的營養(yǎng),這樣就會培養(yǎng)起敏銳的語感?!眱晌幻业难哉劦莱隽死首x背誦對語感培養(yǎng)的重要性。
在閱讀中悟出語感,可以收到“不待解說,自知其意”的效果。巴金先生曾說過:“讀多了,讀熟了,常常可以順口出來,也會慢慢體會它們的好處,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調子?!庇纱丝梢?,讀是教學中最常見的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操的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教師講述一篇課文,大可不必分層分段,肢解分析,應讓學生多讀幾篇 ,給一定的時間讓學生思考,使其能進一步體會,并有所深入。為了達到此目的,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的實際,在教師帶讀時,配上音樂、圖片和視頻資料,讓學生視其人,聞其聲,觀其行,同時揣摩教師的語氣,體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及作者抒發(fā)的情和感。
葉圣陶先生講到語感訓練時曾說:不了解一個字,一個詞的意義和情味,單靠查字典是不夠的,必須引導學生推敲、揣摩、細細品味。有比較才有鑒別。在教學中,往往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些詞語雖然并不深奧,表層意思也不難理解,但用得精妙傳神,耐人尋味??赏ㄟ^減一減、換一換、比一比、加一加等形式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推敲、揣摩語言運用的準確精妙,挖掘其蘊含意義。
總之,語感與語言運用能力緊密相關。語感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關鍵。要想真正地學好語文,掌握語言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就要通過各種途徑來培養(yǎng)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悟能力。實踐表明:在語文教學中,只要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語感培養(yǎng),對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形成,語言文字的正確理解、應用和思維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作者單位:內蒙古烏海市海勃灣區(qū)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