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讀書時間,我曾仔細地觀察過我們班的學生,有目不轉(zhuǎn)睛、全神貫注者,有眼神游離、左顧右盼者,還有一些總在不停地翻書頁,真可謂讀書“破”萬卷??!很明顯,班里一部分學生是有眼無心的。當這部分學生看完書后,你問他有何感受,他們會用疑惑的眼光看著你,表明他們腦海里空空的、沒有留下印象。靜不下心來閱讀,當然就談不上閱讀的效率了。
怎樣讓班里的孩子能靜下心來,養(yǎng)成用心閱讀的習慣呢?
一天中午,我們班的孩子都在看《上下五千年》,我悄悄地走到一個孩子身邊,看他心不在焉翻動著,當他翻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這個小故事時,我低下頭輕輕地問:“《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是怎樣一個故事?能給老師講講嗎?”“嗯——”我明顯感覺他有點心虛?!澳悄阍傧胂?,老師一會兒聽你講,好嗎?”有了任務,很顯然,他比剛才讀書認真多了。當我再一次走到他身邊,他流利地講出了故事。我又問他:“你喜歡這個故事嗎?”“嗯,喜歡。”“為什么喜歡?”“老師,讓我再看看?!笔昼姾螅峙e起了手。就這樣,在我一步步引導下,他對歷史故事心醉神迷。我想,以后的讀書時間他一定不只是亂翻書了吧?果然,后來每天的讀書時間,他都讀得津津有味。我時不時給他還有班里更多像他一樣的孩子提問題,考他們,以此引發(fā)他們更多的思考。這樣,孩子們在教室里讀書變得安靜了,看得出他們專注的眼神里閃動著思維的火花。
從以上師生交流閱讀感受不難看出,閱讀后的交流和討論是至關(guān)重要的,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課外閱讀效果。僅僅是師生間的交流是有限的,所以,教師還須想辦法組織學生進行生生之間行之有效的交流,讓學生們始終保持高漲的閱讀情緒。于是,我設(shè)計了如下的閱讀交流課。
交流課上,如果一味地讓學生脫離文本空談,會將閱讀引入歧途。于是,我設(shè)計了“精彩段落朗誦賞析”課,學生在朗誦課上抑揚頓挫,看得出,他們很想將自己認為最好的段落文字讀給大家聽。其實,學生朗誦的過程,就是欣賞品析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是對文本信息的攝取,又是對文本語言的轉(zhuǎn)換。比如學生讀《草房子》時這樣設(shè)計:在這么多描寫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段落里,把你認為精彩的片段讀給大家聽聽,并說說為什么選讀這一段。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使班里不少孩子熱淚盈眶,教師再適當引導,這樣就進一步欣賞了作品的內(nèi)涵。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都有競爭意識,如果在讀完一本知識性很強的書后,用競賽的方式交流,既有利于學生獲得閱讀成就感,又有利于學生將零散的感知進行適當?shù)恼?。如我們班共同閱讀《三國演義》這本書時,我用多媒體逐一播放搶答題,答對者有獎。比如:桃園三結(jié)義三兄弟是誰?“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是誰說的?等等。因為有競賽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讀書專心致志、興趣盎然,更關(guān)注并記憶書里的細節(jié)。
一些以敘事為主的小說、故事作品,常常在人物對話、心靈獨白、動作神態(tài)等方面都有精彩之筆。我給學生們搭建表演展示的舞臺,讓他們表現(xiàn)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再現(xiàn)感人至深的場景,領(lǐng)悟作品的獨特魅力,感受讀書帶來的喜悅。如讀《成語故事會》后表演成語故事,讀《水滸傳》后介紹諸位英雄豪杰的故事等。為了能做到講解表演繪聲繪色,學生就會對課外閱讀中精彩的地方細細琢磨。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闭n外閱讀也應珍視學生獨特的閱讀體驗和個性化的理解。學生對文本中某些人物形象、某種思想的理解可能會存在很大差異,因此,在讀完一本書后,我選準某一焦點問題,讓學生展開辯論,并適時引導,讓問題激活學生對作品的綜合思考,讓他們在交流中提升自己的閱讀感悟和理解水平。如《三國演義》中周瑜這一形象,有的學生認為,周瑜處處陷害諸葛亮,是小人之舉;有的則認為保衛(wèi)本國利益,是英雄行為。為此,我組織學生展開辯論,這樣學生會深入讀文,潛心思考,有理有據(jù)地交流獨特的主觀感受,實現(xiàn)了對作品的深層解讀。
進入高年級,學生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所以,我就把本課或本單元要解決的指定問題拋給學生。比如學習《早》前,我提出“我眼中的魯迅”這一問題,讓學生讀相關(guān)資料;學習《恐龍》一課后,我又提出“恐龍是怎樣一種動物”的問題,讓學生讀百科知識等。讓學生圍繞主題查閱相關(guān)資料,整個課外閱讀的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在自由閱讀中更能體驗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樂。在閱讀之后,小組內(nèi)或班級中匯報交流。
看著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日益高漲,我由衷地高興。當老師的,無論教什么課,都得多花些心思,這樣,才會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