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云
古往今來,眾多思想家、藝術家、教育家對藝術教育的功能及價值的闡述給了我們豐富而深刻的啟示。孔子認為教育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王國維認為孔子的治學之道就是“始于美育,終于美育”。葉圣陶認為“美育正是幫助學生的美好天性自然生成的最好方式,也是生命質量自然形成、自然提高的最好方式”。教育的過程是實現(xiàn)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過程,也是滋養(yǎng)與涵養(yǎng)生命的過程,而美育、藝術教育則重在“呈人之美”和“成人之美”,它要讓美伴隨人的一生。
音樂是人類活動的產物。從性質看,音樂不僅僅是愉悅的工具,它還是人性的體現(xiàn)、生命的解碼和心靈的呼喚。唯有人類才有音樂,才享受音樂,音樂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不是單純的音響和符號系統(tǒng),它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和特定的文化特征,可以說沒有人文,也就沒有音樂。音樂是人類的交流方式之一,個體音樂化的過程,也是其社會化的過程。因此,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音樂教育理應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音樂教育、教學的價值在于讓學生通過音樂聆聽、音樂表現(xiàn)和音樂創(chuàng)作等活動,充分感受蘊涵于音樂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讓學生通過親身參與豐富多彩的音樂實踐活動,養(yǎng)成對音樂的持久興趣,學會審美,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音樂通感,是對音樂的綜合感知,而通感體驗則為兒童和音樂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激發(fā)了兒童多感官聯(lián)通、互助的潛能。
一切音樂體驗都和思維連在一起。通感每個人都有,但大多數(shù)人卻沒能有意識地喚起和利用自己的通感。人們在認識世界,感受藝術時,各種感官相通后,才能產生心理層面的通感。通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一種普遍的心理現(xiàn)象和感受藝術的能力。音樂通感和修辭學、心理學中的通感,既有相同之處又有所區(qū)別。在學生感受與體驗音樂時,我們應當讓他們多感官聯(lián)動、互助,綜合、立體地感受、體驗音樂,然后抒發(fā)情感、豐富想象、激活思維、表達創(chuàng)意,從而提升審美能力,達成心智和諧。
我們相信每一個學生身上都有通感的種子,但我們也知道這粒種子要想發(fā)芽、成長還要靠教師的呵護和培育。教師如果能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恰到好處地調動學生的多個感官,讓其獲得通感體驗,就會使學生變得更加敏銳和自覺,同時也會讓他們更具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愿孩子們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探尋音樂之規(guī)律,融通多感官之體驗,感受音樂之美,體驗音樂之情。
(作者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室音樂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