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明
教材是重要的課程資源,也是課程改革的重要媒體.新教材編排形式新穎,分模塊設計.新教材以其指導思想的先進性、結構體系的科學性、教學內容的時代性、編排的合理性,在教學中深受師生的歡迎.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挖掘教材資源,發(fā)揮教材潛能,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一、重視“章圖”、“插圖”的教學
新教材的亮點之一是,每章在章首均配有代表本章主要內容的彩色“章圖”,還有穿插在章節(jié)中的若干幅簡潔明了的彩色“插圖”.這些圖中,有生活中的實物圖片及科學家的照片,有現代高科技產品或技術的展示,有生動活潑的漫畫,有解題過程的圖景展示.這些圖片的設置,使教材內容在表達形式上圖文并茂,既增加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讀性和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又降低了學生自學的難度.
1.利用“章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曲線運動”,給出游樂園中的摩天轉輪,幫助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曲線運動;“相互作用”,給出多名跳傘運動員連結在一起的空中造型,學生能從中體會相互作用的特點.
2.利用“插圖”化解或突破知識難點.比如,“速度變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給出汽車與火車運動的對比圖片,引導學生理解“速度大”、“速度變化大”、“速度變化得快”幾個概念的區(qū)別;“功”,給出生活中的一組圖片,說明各種力的特點及對應的能量變化.讓學生在交流討論中得出功的概念,體會力做功的條件.
二、重視“說一說”“做一做”欄目的教學
“說一說”和“做一做”穿插在教材中,起到對教材內容的再深化作用,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探究能力.這部分內容,有對新課教學的引入.比如,“曲線運動”,給出兩幅圖片,要求學生根據圖片所示情境描述現象,問“你能不能說清楚,砂輪打磨下來的熾熱微粒,飛出去的鏈球,分別沿著什么方向運動”.有與課堂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引導學生思考、判斷、猜想.比如,“為什么在真空中下落的情況與在空氣中下落的情況不同?關于這個問題,你有什么假設或猜想”.有利用實驗研究相互關系的.比如,“用傳感器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對“說一說”和“做一做”材料的教學,常用的方法有:對于適宜在課堂中直接應用的,課堂中在教師的指導下強化對問題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同時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對于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緊密,能通過學生課后小組合作完成的,放到課后完成,并讓學生以匯報的形式展示研究結論和創(chuàng)新之處.
三、重視“閱讀材料”的作用
新教材中的“閱讀材料”,對新課程目標的實現起到較好的補充作用.新教材必修和選修3系列課后“閱讀”材料主要由科學漫步、科學足跡、STS三部分.主要介紹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物理學史料、科技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及與實際相聯系的知識等.這部分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他們學習物理的興趣.其中,有闡述社會發(fā)展與科技相關的,如“從量子力學的誕生看科學技術與社會”“汽車和能源”;有介紹科學發(fā)展歷程和科學家事跡的,如“牛頓的科學生涯”“電子的發(fā)現”;有源于教材、貼近生活的內容,如“有趣的右螺旋”“汽車碰撞試驗”.教學課標中對此部分內容沒有具體的要求,在教學中往往被忽視,但它作為教材的一部分,是對正文內容的補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閱讀材料”的教學常采取的方法有:精心設計閱讀提綱,培養(yǎng)學生閱讀分析能力和歸納整理能力;利用史實創(chuàng)設情境,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探索方法;結合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重視“課題研究”的作用
教材最后給出課題研究的內容和要求.有的與現實生活相聯系,如“社會生活中的電磁波”等;有的與科技相結合,如“研究建筑材料的放射性”等;有的與實際應用相聯系,如“怎樣把交流變成直流” 等 .對這部分內容,教師應采取以下幾步:首先,學生實施研究,教師進行指導.其次,學生在研究后寫總結報告,教師對學生研究成果進行指導,學生相互交流、評議、討論,提出修改意見.最后,學生成果展示、綜合評價.可評選出若干優(yōu)秀小組,并進行展示,增強學生的成就感.通過課題研究,達到以下目標: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和合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激活學生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總之,重視新教材欄目的設置并非盲目拔高教學要求.教師要統(tǒng)觀教材全局,考慮教材結構體系的科學性,認真研究與總結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發(fā)揮新教材的資源優(yōu)勢,讓教材改革能發(fā)揮其帶動教育改革的作用,實現新時期對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