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雪飛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2)
【文史論苑】
宋代揚州行政區(qū)劃的沿革
陳雪飛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002)
歷代揚州建置沿革,多有志書記載,這是前人之功,也是今人研究之本。但志書往往只能記其大概,難免有缺有誤。整個宋代揚州建置多次變更,紛繁復雜,而諸史料之間又多矛盾之處。李昌憲的《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宋西夏卷》雖也對揚州區(qū)劃沿革做了比較詳細的梳理,但疏漏頗多。本文旨在對兩宋三百年間揚州行政區(qū)劃沿革進行細致的考述。
宋;揚州;建置;沿革
唐時揚州屬淮南道,據(jù)《舊唐書·地理志》:“(揚州)舊領(lǐng)縣四:江都、六合、海陵、高郵……天寶領(lǐng)縣七:江都、江陽、六合、海陵、高郵、揚子、天長……”[1]《新唐書》所載與之同。天寶以后至唐末,揚州一直轄七縣。
楊吳之時,曾建都于揚州,稱為江都府,并新置興化縣,此后興化屬揚州。[2]南唐時,揚州行政區(qū)劃變化較大。首先便是將海陵、興化二縣析出,建立泰州?!短藉居钣洝肪硪话偃疤┲輻l”謂:“泰州,理海陵縣。本揚州海陵縣,偽吳乾貞年中立為制置院。偽唐昇元元年升為泰州?!盵3]《文獻通考》記載:“以揚州之興化,楚州之鹽城二縣來屬?!盵4]則至此時(即937年),揚州少海陵、興化二縣,仍含江都、廣陵、六合、揚子、高郵、天長六縣。
據(jù)李昌憲《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宋西夏卷》第三編第八章,天長縣之歸屬,諸書說法不一,存在抵牾。[5]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在趙宋建立以前,天長已然析出而獨立成州(軍)了。因而在宋初,天長并不隸屬于揚州這一點可以斷言。而直至宋太宗至道二年,北宋朝廷才下令“廢天長軍為縣”,此后,天長才又重屬揚州。雖五代之際,天長之歸屬、析出時間有待進一步探討,但其于本文行文并無矛盾。
據(jù)《太平寰宇記》《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可知,建安軍,本唐揚州揚子縣之白沙鎮(zhèn),南唐時改名迎鑾鎮(zhèn)。宋朝建立后,升為建安軍。[6]此三書記載完全一致,但對于建安軍何時所建,卻存在抵牾?!短藉居钣洝芬詾槭略凇盎食∪辍?,即962年時升為軍;而《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則以為在“乾德二年”,即964年。二者有兩年的時間差。而筆者翻閱《宋史·地理志》“真州條”,其又言:“乾德三年,升為建安軍?!盵7]而據(jù)該卷之后??庇?,以為《宋史》所載“乾德三年”當為“乾德二年”之誤,并指出《隆平集》《九域志》《十朝綱要》均作“乾德二年”,[8]如此則與《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同。另筆者翻閱《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其中明確載有在太祖乾德二年八月“庚申以迎鑾鎮(zhèn)為建安軍”一條。[9]如此則樂史所撰必然有誤矣!且中華書局07版《太平寰宇記》在此處出具??庇?,亦言建隆三年當改為乾德二年。[10]而在《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中,卻只采用《太平寰宇記》之說,以為建安軍建軍于建隆三年,此明顯欠妥當。[11]
建安軍建立之后,陸續(xù)割揚州之揚子(永貞)與六合來屬焉。其中六合于至道二年(996)隸屬建安軍,此一點,《太平寰宇記》《元豐九域志》《宋會要輯稿》《宋史》《文獻通考》諸書所載相同,當無異議。但揚子(永貞)何時割隸建安軍,諸書卻又記載不一。《太平寰宇記》原文以為事在“雍熙三年(986)”,[12]而《文獻通考》則以為在“雍熙二年(985)”,[13]《宋會要輯稿》亦言:“揚子縣舊名永貞,雍熙二年自揚州來隸?!盵14]據(jù)《(嘉靖)惟揚志》載:“南唐改揚子為永貞縣,宋乾德二年升為建安軍,雍熙二年以永貞屬建安軍,后復改永貞縣為揚子縣?!绷怼对S九域志》載:“(真州)縣二,雍熙二年以揚州永貞縣,至道二年以六合縣并隸州。”[15]07版《太平寰宇記》也出具??庇洠杂何跞晔怯何醵曛`。[16]由此,揚子隸屬建安軍當在雍熙二年,而非三年。而在《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中仍只取樂史之說,以為事在雍熙三年,仍欠妥![17]如此,則至至道二年(996),揚州之揚子、六合二縣均已屬建安軍,而由上文可知,此時正好“廢天長為縣”,天長重隸揚州。而天長再次從揚州析出,則在“建炎元年升軍”,《宋會要輯稿》方域六之十“揚州條”、六之十四“高郵條”中有明確記載,茲不贅述,而在至道二年至建炎元年這段時間內(nèi),天長一直屬于揚州。
在建安軍建立后不久,高郵亦建軍。據(jù)《宋史》載:“開寶四年,以揚州高郵縣為軍?!盵18]《太平寰宇記》《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等均有相同記載。則在開寶四年(971)后,高郵已不屬揚州。結(jié)合上文所論,則知開寶四年之前,唐代揚州所轄七縣,僅有海陵(南唐時入泰州)、天長(五代時獨立成軍)二縣析出。則自建隆元年至開寶四年,揚州仍領(lǐng)有江都、廣陵、揚子、六合、高郵五縣;而在開寶四年至雍熙二年內(nèi),高郵析出,仍轄四縣:江都、廣陵、揚子、六合;雍熙二年至至道二年間,再去揚子,仍存三縣:江都、廣陵、六合。這與《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二十三,揚州原領(lǐng)縣七,今三:江都、廣陵、六合的說法相契合。[19]而在至道二年時,六合又析出歸隸建安軍,天長又重隸揚州,則此時,揚州仍然轄縣三:江都、廣陵、天長。
據(jù)《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四》高郵軍條:“熙寧五年,廢高郵為縣,隸揚州?!盵20]《元豐九域志》卷五揚州條亦言:“熙寧五年,廢高郵軍,并以縣隸州,省廣陵縣入江都?!盵21]《宋會要輯稿》方域六之十:“(高郵)熙寧五年軍廢,縣來隸。廣陵縣,熙寧五年廢隸江都縣。”[22]可知熙寧五年這一年,揚州行政區(qū)劃有較大變化,首先是高郵重隸揚州,再便是將廣陵縣并入江都縣,因而熙寧五年(1072)后,揚州當轄縣三:江都、高郵、天長。此與《元豐九域志》所載“縣三,緊,江都。望,天長。望,高郵。”[23]完全契合。而高郵廢軍時間不長,在元祐元年(1086),便又復為軍。關(guān)于此,《宋史》《宋會要輯稿》中有詳細記載。[24]因而至元祐元年后,揚州轄縣二:江都、天長。但歐陽忞在《輿地廣記》中卻載當時揚州轄三縣:江都、廣陵、天長。[25]按一般以為《輿地廣記》成書于徽宗政和年間,據(jù)上文所析,此時廣陵縣已經(jīng)并入江都縣,當只轄江都與天長二縣。而按《宋史》,南渡后才又將廣陵縣自江都中析出,歐陽忞所載或誤。另廣陵并入江都,諸書多有載,但何時析出均語焉不詳。而在宣和四年(1122)時,泰興劃隸揚州,則在宣和四年后,揚州轄江都、天長、泰興三縣。[26]而《宋史》卻以為北宋末年,揚州僅轄江都一縣,此條明顯有誤。[27]
南渡伊始,建炎元年,天長即升為軍,自揚州析出。而后,天長又曾廢軍為縣。但其廢軍為縣的時間,不同史料存在抵牾?!端问贰芬詾槭恰敖B興元年(1131)廢為縣”[28],而《宋會要輯稿》記載是“(建炎)四年(1130)廢為縣”[29],但宥于僅有此兩條“孤證”,且僅間隔一年,姑且籠統(tǒng)以為事在紹興初年。當時,招信軍雖已于建炎三年(1129)建立,但建炎四年(1130),招信軍又廢為縣,直至紹興十二年(1142)才又升為軍。[30]如此,天長廢為縣,只能還隸屬于揚州。則紹興初(1130或1131年)至紹興十一年(1141年天長復升為軍),天長仍隸揚州。[31]
《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志四》揚州條言:“南渡后,(揚州)增縣二,廣陵,泰興?!睆V陵曾并入江都,此時又復置,但具體重置時間《宋史》卻未言明,姑且以為事在南渡當年。
至于泰興,乃南唐所建,舊隸泰州,“紹興五年(1135)來屬;十年(1140),又屬泰州;十二年(1142),又來隸,以柴墟鎮(zhèn)延冷村隸海陵。二十九年(1159),盡仍舊”。[32]而《宋會要輯稿》方域六之十卻有:“泰興,建炎四年(1130)割隸泰州,紹興五年(1135),依舊來隸?!痹俳Y(jié)合上文所引《(嘉靖)揚州府志》:“(泰興)宣和四年(1122)改屬揚州?!眲t在宣和四年泰興割隸揚州,至建炎四年又歸泰州,以此兩條可補《宋史》不足。依此,則在南渡之后至建炎四年,揚州當轄縣三:江都、廣陵、泰興。而在建炎四年至紹興五年間,泰興復隸泰州,少泰興一縣,但天長此時又隸揚州,仍轄江都、廣陵、天長三縣。在紹興五年時,除泰興重隸揚州外,高郵又廢軍為縣,隸屬揚州。《宋史》卷八十八“高郵軍條”曰:“建炎四年,升承州,割泰州興化縣來屬,置鎮(zhèn)撫使。紹興五年,廢為縣,復隸揚州,以知縣兼軍使。三十一年,復為軍?!盵33]《宋會要輯稿》記載與之同。[34]如此,則在紹興五年至十年間,揚州實轄江都、廣陵、泰興、高郵、天長五縣;紹興十年,泰興屬泰州,轄江都、廣陵、高郵、天長四縣;紹興十一年,天長復升為軍,再去一天長,仍轄江都、廣陵、高郵三縣;在紹興十二年,泰興復隸揚州,即此時揚州所轄縣四:江都、廣陵、高郵、泰興;自紹興三十一年后,高郵再次析出獨立成軍,揚州又少高郵一縣,轄江都、廣陵、泰興三縣。但據(jù)《輿地紀勝》《方輿勝覽》中載揚州所轄縣僅有江都與泰興二縣,而無廣陵。按廣陵此時當又重并入江都。李昌憲在《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中以為南宋廣陵并入江都的具體時間已不可得,姑置于紹定四年滅李全之時。[35]筆者以為,廣陵之存廢其實于南宋揚州行政區(qū)劃無多大影響,因為若是廣陵存,則揚州轄三縣;若是廣陵廢,則當重新并入江都,仍隸揚州,此時雖只轄二縣,但與轄三縣時行政區(qū)劃不變,仍是三縣之地。
為更加直觀、明晰地了解兩宋時揚州行政區(qū)劃,特制成表,見表1。
[1]劉昫等.舊唐書(卷四十·地理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72.
[2][4][13]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三百十八·輿地四)[M].北京:中華書局,2006.2497.2497.2497.
[3][10][12][16][19]樂史.太平寰宇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2564.2578.2573.2579.2442.
[5][11][17][35]李昌憲.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宋西夏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383.383.383.514.
[6][14][22][24][29][34]徐松.宋會要輯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9387.9387.9385.9385.9385.9387.
[7][8][18][20][27][28][30][31][32][33]脫脫,等.宋史(卷八十八·地理四)[M].北京:中華書局,1977.2180.2202.2181.2181.2178.2182.2182.2178.2181.
[9]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五·太祖乾德二年八月庚申條)[M].北京:中華書局,2004.131.
表1
注:本表中時間和事件都是一個點,而行政區(qū)劃則是一個時段。
[15][21][23]王存撰.元豐九域志(卷五)[M].王文楚,魏嵩山,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4.198.192.192.
[25]歐陽忞.輿地廣記(卷二十)[M].李勇先,王小紅,校注.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3.574-575.
[26]朱懷干,修.盛儀,輯.(嘉靖)揚州府志[M].揚州:廣陵書社,2015.20.
【責任編輯:王 崇】
D691
A
1673-7725(2017)04-0226-04
2017-02-10
陳雪飛(1992-),男,江蘇揚州人,主要從事古代揚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