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許曉天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吳建平
一道高三檢測試題的命制、解法和教學建議
☉安徽省合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許曉天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中學吳建平
合肥市2017年第二次高三教學質量檢測于3月25日至26日進行,理科數學第21題第(2)問引起了教師在各類教研群內廣泛討論.普遍認為此問題的題面與去年高考新課標I卷21題第(2)問相似,但按照高考題提供的解答方法,無法完成此檢測試題,這也是此次檢測合肥市沒有學生完整解答此題的重要原因.下面就此題的命制、解法以及對解題教學談談筆者的拙見.
(一)考題研究
已知函數f(x)=(x-2)ex+a(x-1)2有兩個零點.
(1)求a的取值范圍;
(2)設x1,x2是f(x)的兩個零點,證明:x1+x2<2.(2016年新課標I理科試題)
解:(1)(解答略).
(2)不妨設x1<x2,由(1)知,x1∈(-∞,1),x2∈(1, +∞),2-x2∈(-∞,1),(fx)在(-∞,1)上單調遞減.
所以x1+x2<2等價于(fx1)>(f2-x)2,即(f2-x2)<0.
所以(f2-x2)=-x2e2-x2 -(x2-2)ex2
.
設g(x)=-xe2-x-(x-2)ex,則g(′x)=(x-1)(e2-x-e)x.
所以當x>1時,g(′x)<0,而g(1)=0,
故當x>1時,g(x)<0,
而g(x2)=(f2-x)2<0,故x1+x2<2.
研究結論:(1)試題的題目簡潔,函數零點、不等式和取值范圍都是學生熟知的概念和內容.(2)可以推廣為:若f(x1)=f(x2)(x1<x2),證明:x1+x2<2.證明:f(x1)>f(2-x2),也即f(x2)>f(2-x2),即(x2-2)ex2 +a(x2-1)2>-x2e2-x2
+ a(1-x2)2,即-x2e2-x2 -(x2-2)ex2
<0,以下證明相同.
(二)試題命制
命題要求:1.題面盡可能與高考題一樣簡潔,可以是指數或對數與多項式函數的線性組合;2.第(1)問有分類討論滲透其中;3.第(2)問命制與題干相關的問題,類似高考題中等函數值點或零點,但要求解法不可以直接仿照高考的方法,要用其他解法,旨在考查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4.第(2)問不設難度系數,啟示教師在二輪復習后期注重學生解題思維和方法的引導,避免按照“題型+方法”的套路進行教學.幾易其稿后,最后呈現試題如下:
已知f(x)=ln(x+m)-mx.
(1)求f(x)的單調區(qū)間;
(2)設m>1,x1,x2為函數f(x)的兩個零點,求證:x1+ x2<0.(2017年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學質量檢測試題)
針對第(2)問,命題組提供了兩種解答,參考答案只給出了解法一:解法一:(1)(解答略).
構造函數g(x)=emx-x,則g(x)=emx-x與y=m圖像有兩交點,交點橫坐標為x1,x2,g′(x)=memx-1.
即證明f(-x1)<0,即ln(-x1+m)+mx1<0.又f(x1)=ln(x1+m)-mx1=0,所以ln(-x1+m)+ln(x1+m)<0,即ln(m2-x21<1.1)<0.所以0<m2-x2
所以g(x)在(1,+∞)上單調遞增,故g(m)>g(1)=0.
故x1+x2<0成立.
檢測考試結束后,合肥一中吳建平先生提供了第(2)問另外一種證明的方法.
不妨設x1<x2,則
令m+x1=t1,m+x2=t2,則lnt1=m(t1-m),lnt2=m(t2-m).
此時欲證明x1+x2<0,只要證明t1+t2<2m.
因為lnt1+lnt2=m(t1+t2-2m),且m>1>0,
所以只要證明ln(t1t2)<0,即0<t1t2<1.
①若0<t1<t2<1,則由g(t)在(0,1)上單調遞減知,(*)式成立,此時0<t1t2<1.
②若t2>t1>1,則由g(t)在(1,+∞)上單調遞增知,(*)式不成立.
故原命題成立.
其實,證明還有其他方法,這里不再贅述.那么為什么學生在考試的時候,思路就“堵塞”了呢?從學生試卷卷面上發(fā)現:許多學生套用去年高考題的做法,終因證得不等式,其不等號方向與欲證明的目標不等式x1+x2<0的方向不一致而無功而返.這也是許多教師研討的重點:直接利用原函數證明不行,參考答案提供的是把對數型函數轉化為指數型函數,從而順利解決,為什么這樣就可以了呢?針對以上疑問,對今后的教學,特別是高三解題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1.注重內容的本質
由于教師在教學中過度使用“題型+方法”的解題教學方法,特別對高考試題中出現的問題,解題方法的歸納和訓練更是細致到位,乃至學生熟練到了“自動化”的程度.因而,考試的時候,學生拿到問題,沒有仔細分析,就按照套路做,導致中間過程出現了與套路不同的結果時,考生就無所適從,只好放棄.主要原因是教師教學中沒有抓住核心內容的本質,例如,解決此題的主要工具是導數,而導數的本質是判斷函數增減性和增減速率.此題抓住了后者——增減速率,此問題就容易解決.本題轉化為指數函數的目的:改變定義域上極值點左右的速率,使得極值點右邊增加速率大于左邊減少速率,從而使得不等號方向改變,達到與所求證不等式x1+x2<0的方向一致,再證明極值點為負值即可.不僅解題教學需要抓住問題的本質,其他教學,如概念、法則、公式和原理等課型,也要抓住其最本質的要素,這樣才能夠事半功倍,顯著提高教學效率.
2.注重問題的多解
從此題的解答也可以看出,考生利用自己的“經驗”在解題,出現了困難時,考生沒有辦法“另辟蹊徑”.也就是說,教師在平時的解題教學中,一題多解做得不夠,特別是難度大的問題,一題一解講清楚就不錯了,甚至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放棄了難題的解決,這也許是考生在考試中難題丟分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實,一題多解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能力,而且也是教師解題能力的重要體現.同時,難題的多解產生的思維及方法對容易題的遷移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歷練自己的解題能力,在高三后期的復習中,例如,全國課標卷I的第12、16、20和21題,至少給出兩種以上的解法,這樣就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進行全方位思考的習慣,學生便可以對問題生成多種思考的方式,在一種方法不能夠解決時,就立馬用另一種方法嘗試解決,而不至于出現一種方法受阻就束手無策的現象.
3.注重解題的路徑
所謂解題就是在條件和結論之間架起“橋梁”的過程,是由“因為”和“所以”連接起來的邏輯關系鏈,也就是解題的路徑.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體悟解決問題的三種思考方式:較容易解決的問題由條件直接推導至結論的“直接法”、較難解決的問題由結論尋求結論成立充分性直至題目條件的“分析法”和由條件推到中間結論與尋求結論成立的中間結論的“兩頭湊”的方法.對難度較大的問題,大都利用“分析法”或“兩頭湊”的方法才可以解決.本文的解法二和解法三就是利用“分析法”和“兩頭湊”尋找解題路徑的典范.因此,在解決有一定難度的問題,讓學生利用三種思考問題的方式,以期尋找合理的解決路徑,直至完整解決問題.
以上是合肥市2017年高三第二次檢測理科數學試題21題的命制、特別是第(2)問解答和教學建議,旨讓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終生受益的“智力”上下工夫,而非“題型+方法”的機械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