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云
[摘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小學數學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教育的中心,關注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能力的培養(yǎng),淡化教師權威,將數學與現實世界聯系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以學生為本 小學數學 生活 能力
一、強化學生為本
傳統的數學教學狀況是: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得知識的機會;對書本知識、運算和推理技能關注較多,而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態(tài)度、情感關注很少;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要求從“以教師為主,以知識為核心”的傳統模式教學觀念向“以學生為主體,知識與能力并重”的開放式教學觀念轉變,樹立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意識。
文化反哺時代,學生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多種多樣,他們有能力也有膽量懷疑教師和教材上的東西。學生不再是虔誠聆聽,而是確信、理解、質疑,然后反思。學生學會“質疑”和“反思”,數學課堂就會從“物化”變成“人化”。
現在有的數學教師關注數學知識點,關注學習的效果,忽視學習過程與方法,忽視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教師的教學以教師講授為主,以教師、課本為中心,過度練習,學生很少有機會通過自己的活動與實踐獲得知識與發(fā)展,很少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習的數學知識更多的是結論的知識,更多的是數學的技能和技巧,缺乏應用價值。
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的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發(fā)展。新課程注重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意味著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也是學生身體、智慧、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和社會適應性的全面提高與和諧發(fā)展。
二、淡化教師權威
以人為本強調小學數學教學以學生為中心,要求發(fā)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教育應該與學生的興趣相聯系。強調教育要以學生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權威意識,反對傳統教育中教師的那種專斷性主導地位。由上級的權威者把所必需接受的東西傳給下級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體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輸、宣傳。
近年來,在急速的社會變遷面前,由于親子兩代人不同的適應能力,年長一代在失去教化的絕對權力的同時,年輕一代“反客為主”獲得了新的信息。文化反哺使文化傳承方向、教育方式發(fā)生逆向轉變;主客體角色由比較固定變?yōu)轭l繁的角色互換;學習方式由自上而下為主變?yōu)樯舷陆Y合、雙向交流。人類文化傳遞發(fā)生的這種變革,對教師的權威產生了巨大沖擊。
由于客觀條件和諸多因素,傳統數學教學的掌控者主要是教師,他們牢牢把持著教學話語權。這種教師主宰教學的狀況,在文化反哺時代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轉變,教學成為一種交流與分享,可以而且應該實現師生共同參與。
文化反哺增強了當代學生的平等意識、主體意識,他們渴望與教師或其他學生互相溝通、探討,渴望教師換位思考,理解學生的難處,彼此間建立起信任、平等的朋友關系。中國傳統根深蒂固的“長幼有序”思想受到沖擊,強調互動雙方的地位平等以及互動雙方應該共用一套社會標準。教育過程的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打破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固定地位,教師與學生都是教育的主體,他們之間地位平等,當然也就不存在教師的權威,在人格上師生是平等的。
鼓勵創(chuàng)新意識。學校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創(chuàng)造知識的地方。教師在“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同時更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教師就要培養(yǎng)學生勇于生疑、敢于質疑、敢于追求真理、不盲從權威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精神。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學生提出問題,這是“問題解決”的教學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培養(yǎng)學生善于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
三、貼近數學生活
小學數學應樹立解決問題的教學觀。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無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脫離實際。”學生的數學認知結構的形成,首先必須依賴于學生的實踐活動,也就是使數學知識產生的背景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使數學抽象知識成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從而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數學概念。我們在教學中,把那些枯燥的、脫離學生實際的應用題還原為取之于學生的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以此來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把抽象陌生的數學變成具體的感受和體驗,讓數學知識生活化。現代學生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學習數學時的心智活動離不開具體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學生的學習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對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親切、有興趣。只有數學與孩子們的生活實際更貼近的時候,他們才會產生學習的興趣,才會進入學習的角色,才會真正感受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增強理解和應用的信心。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原型人手,喚起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感受,使學習成為學生發(fā)自內心的需求。
在學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滿著許多學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會事物、人的生活行為事件,教師要從學生的生活中尋找原型,巧妙地把數學知識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例如:學習了《長方體的表面積》后,讓學生計算自己所在教室的總面積等等,就是生活與數學知識的有效結合。生活在數學知識和學生之間架起了一座相互溝通的橋梁,讓學生順著這座橋去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方法,學生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會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意義,體會到數學學習的價值。生活是數學的大課堂,回歸生活學數學既使數學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展現,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到了富有真情實感的、能動的、有活力的知識。
四、重視能力提高
有的教師認為,要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就要死記硬背口訣、公式和定理,讓學生“記模式”“套范例”,并使用“題海戰(zhàn)術”來“死磨爛打”,事實上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具體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提升學生的視知覺能力
學生首先必須具備很強的視知覺功能,去辨識、去記憶、去理解。諸如“長短、點、線、面、方向、角度”這些體現著數與形的概念,學生通過辨識實際的物體,慢慢體驗到它們數量與形式的不同,并學會以數學符號來表示它們。
(二)提升學生對數學語言的理解能力
數學里的符號、公式、方程式、圖形、圖表以及文字都需要通過閱讀才能了解。學生不僅需要一般的閱讀能力來理解數學中的文字,而且還需要特殊的閱讀能力來理解數學中的數與符號。對于存在數學語言閱讀理解困難的學生,首先應提高他們的文字閱讀能力,其次是培養(yǎng)他們對數與符號的理解力,教師應查出學生對哪些數與符號存在理解上的誤區(qū),然后實施針對性的補救。
(三)提升學生對數學材料的概括能力
對數學材料的抽象概括能力是數學學習能力的靈魂。因為數學的精髓就在于它舍棄了具體的內容,而僅僅抽出數與形,并對這些數與形進行操作。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人手:首先,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文字材料的概括能力。其次,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字的概括與推理能力。例如給學生這樣一些數字:“1,3,5,7,()”,讓學生概括出這列數字的規(guī)律“后一位比前一位多2”,并根據規(guī)律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數“9”。最后,培養(yǎng)孩子對圖形的概括與推理能力。例如給學生看這樣一組圖形:“←,↑,→,↓,()”,讓孩子尋求其變化規(guī)則“順時針方向每次扭轉90度角”,并在括號內填上合適的圖形“←”??傊ㄟ^文字、數字與圖形這三種材料的訓練,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材料進行概括的敏感性。
(四)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
對數或符號的運算操作能力是數學學習必須具備的一項重要技能。學生在運算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比如,有的學生乘、除法會做,但加、減法常出錯,這是因為乘、除法主要依靠聽覺記憶功能,會背九九乘法口訣表就OK了,而加減法因為計算時受進借位的影響,涉及視覺功能與記憶功能,因而更容易出錯。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結合視覺功能與記憶功能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
綜上所述,新課程、新理念時時刻刻沖擊著小學數學課堂,這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實踐數學課程標準,轉變學生觀、教師觀、教學觀,并將其運用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知識學習、能力培養(yǎng)、情感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