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逸梅,張建濤,李建亮(通訊作者)
緙絲“四季西湖”團扇的設計與實踐
孫逸梅,張建濤,李建亮(通訊作者)
(浙江理工大學 服裝學院,杭州 310018)
文章從杭州旅游文化紀念品的角度出發(fā),選取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中代表性的四季風景,運用緙絲的工藝技法制作成精致典雅的團扇,其中以橋為貫穿元素并搭配四季代表性花卉,既演繹了杭州西湖秀美的四季風光,也展現(xiàn)了中國絲綢高超的織造技藝,并從中引申出對中國緙絲技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思考。
緙絲;西湖;團扇;設計
“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自古以來西湖以它獨特的自然風光吸引了國內外無數(shù)世人的眼光,多少文人墨客曾在此駐足停留,并留下了眾多流芳百世的文學、藝術作品。西湖的自然之美不僅僅是那江南煙雨中的湖光山色、小橋流水,更是那四時更迭的應時風光,這婉約的一抹碧水承載了杭州的四季變化,是杭州的自然風光名片,曾讓無數(shù)人留戀駐足。如何將西湖美景與杭州絲綢文化、扇文化三者結合起來以體現(xiàn)杭州深厚的文化底蘊,作者嘗試通過緙絲團扇的設計制作來達到這一目的,并從中體會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與傳統(tǒng)絲織藝術的創(chuàng)新結合。
西湖作為杭州的心臟,承載了杭州的四季流轉和文化淵源,自古以來吸引了世人的無數(shù)目光,無論是在文學、藝術領域都對整個中國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杭州人更是把西湖當做了生活中的一部分,縱觀杭州乃至全世界都無法復刻第二個杭州、無法復刻第二個西湖,杭州若無西湖,如人減去眉目,兩者相輔相成才有了繁榮昌盛的杭州城,杭州也很難再找出第二個與之匹敵的地方。
本作品選取了杭州西湖十景中的“斷橋殘雪、蘇堤春曉、曲院風荷、三潭印月”四景,運用傳統(tǒng)的緙絲技法,通過優(yōu)雅端莊的團扇來展現(xiàn)杭州西湖秀麗天然的四季之美,體現(xiàn)杭州絲綢首府、文化之都、休閑之都的文化底蘊。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摸總相宜?!蔽骱袷莻€小姑娘,一笑一顰都是美。有嬌羞含蓄的春天之美、有張揚釋放的夏天之美、有蕭瑟殘敗的秋季之美,亦有寧靜悠遠的冬日之美,皆隨看客心情。筆者在紋樣的設計上以橋為線索貫穿于四副作品之中,并選取了每個季節(jié)的代表性花卉搭配一起,既表現(xiàn)了四季流轉之美,又有江南水鄉(xiāng)的韻味。
(一)春季——蘇堤春曉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霧散分林沙。何處黃鶴破瞑煙,一聲啼過蘇堤曉?!?——明朝楊周《蘇堤春曉》?!疤K堤春曉”作為西湖十景之首,是早春時節(jié)西湖最具觀賞性的景色。蘇堤是連通西湖南北兩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個西湖水域,也是觀賞全湖景觀的最佳地帶。堤岸兩側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以及各種花草,還有北宋所建的六座單孔半圓石拱橋,自南而北依次為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束)浦、跨虹。春天萬物復蘇之時,楊柳氤氳吐芳隨風飄舞,周邊桃花含苞欲放,一片桃紅柳綠,給西湖增添了一道嫵媚的風景線。本幅紋樣采用桃花和楊柳為主元素(圖1),桃花、楊柳本就是報春使者,也最能代表蘇堤之春,如民謠中唱道:“西湖景致六吊橋,一株楊柳一株桃?!睏盍p盈隨風舞動,桃花灼灼影映其中,遠處跨虹橋靜臥湖上,周圍樹木蒼翠欲滴,盡顯江南春色之美。
圖1 蘇堤春曉紋樣設計
圖2 曲院風荷紋樣設計
圖3 三潭印月紋樣設計
圖4 斷橋殘雪紋樣設計
圖5 緙織細節(jié)圖
圖6 緙織細節(jié)圖
(二)夏季——曲院風荷
“六月荷花香滿湖,紅衣綠扇映清波。木蘭舟上如花女,采得蓮房愛子多。”——清代陳璨《曲苑風荷》。西湖的夏日之美必是那接天遮日的成片荷花了,每當暑夏之日,接天蓮葉如亭亭玉立的少女一般,婀娜多姿,爭相開放。而曲院風荷則是杭城賞荷最佳處。曲院,位于西湖最大天然水源“金沙澗”處,湖面種養(yǎng)荷花,夏日荷花盛開之時,荷香四下飄逸,荷香沁人心脾,游人身心俱爽,最應了“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詩意美景。本幅紋樣設計以荷花為主體(圖2),考慮緙絲制作的難度,選取了三片荷葉做左右呼應狀,并在形態(tài)大小上進行對比,碧綠荷葉中屹立盛開著荷花一支,亭亭玉立,似隨風而舞,又搭配有寥寥水草,增加自然之趣。畫面遠處一橋名為“玉帶橋”,貫通著岳湖和西里湖,橋上建有重檐斜依的四角方亭,橋身有三個橋洞用于疏導湖水,云淡風輕之時,整個橋身倒映在湛藍湖水中,仿佛是橫貫空中的彩虹,所以又名“玉帶晴虹”。整幅紋樣遠有山色空蒙、青黛含翠,近有一湖碧綠荷葉,團扇輕搖,似有清風徐來,荷香飄逸。
(三)秋季——三潭印月
“塔邊分占宿湖船,寶鑒開匳水接天。橫玉叫云何處起,波心驚覺老龍眠?!?——宋代王洧《湖山十景·三潭印月》。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被譽為“西湖第一勝境”,島中建成有三座石塔,相傳當年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創(chuàng)設,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圓形塔身、寶蓋、六邊小亭、葫蘆頂組成,環(huán)塔身分布五個小圓孔,塔基為扁圓石座。最為有趣之事是,若在月明之夜,塔中點燃燈光,洞口糊上薄紙,洞形印在湖面,便呈現(xiàn)許多月亮,與真月難以區(qū)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每在中秋月明之夜,邀一家老小泛舟西湖,領略“煙籠寒水月籠紗”的美境最是愜意。本幅紋樣以三座石塔為主體,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別致優(yōu)美(圖3)。塔頂如葫蘆狀,塔身呈球形,遠處配合長堤上的壓堤橋為背景,樹木氤氳參天,一輪明月懸于鏡幕之上,三個石塔亭亭玉立在碧波蕩漾的湖面上,明月倒影在湖中,遠山近水,月光、燈光和湖光交相輝映,月影、塔影、云影相互映襯,畫出一幅“一湖金水欲溶秋”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
(四)冬季——斷橋殘雪
“總把斷橋吟作詩,我來橋上雪殘時。池荷爛熟涂泥色,夕照愁孤楊柳枝?!薄F(xiàn)代章凱《于西湖斷橋上》。斷橋是冬季西湖的最佳賞景之處,位于西湖北面,連接了北山路和白堤,每當佇立橋頭,放眼望去,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尤其冬日雪后,橋面冰雪漸融,遠處眺望,橋面似斷非斷,故名斷橋。本幅紋樣的設計以雪后斷橋為主要對象(圖4),以煙灰色為主色調,水中斷橋的倒影暗示了冬日湖面的寧靜,遠處白堤上的楊柳以淡淡的顏色示意,似乎披上一層白紗,飄忽于云于山于水中,岸邊常青樹上銀裝素裹,既有冬日蕭瑟之凄清,又讓人聯(lián)想到西湖的冬日靜謐之美。
(一)緙絲制作過程
緙絲是中國傳統(tǒng)絲織藝術中的奇葩,技藝高超,配色典雅,尤以緙織書畫見長,因織出的圖案有雕刻之感,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又被世人譽為“雕刻了的絲綢”。
緙絲最具特色的就是其“通經(jīng)斷緯”的織造手法,它以本色絲線做經(jīng),彩色絲線做緯,根據(jù)圖案的輪廓、色彩、紋路,不斷更換所需的梭子逐塊挖織圖案。所以在織造前,先將要織圖案的線稿按1:1畫好,并鋪在經(jīng)線之下,用鉛筆把稿子圖案畫在經(jīng)線之上,然后采用與畫稿顏色復合的緯線梭子來分塊織造。緙織過程比較漫長,費工費時,所以其產(chǎn)量不高,每一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刻的。
圖7 緙織細節(jié)圖
圖8 緙織細節(jié)圖
圖9 四季西湖團扇最終效果
緙絲在圖案色彩過渡、線條的表現(xiàn)上主要依靠其不同的緙織技法,一般緙絲的織造技法為: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jīng)、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包心戧、鳳尾戧等,技法眾多。但無論做什么緙絲品,結、摜、勾、戧這四個基本技法是絕對不可少的。本次作品主要采用了“環(huán)緙”“平戧”“木梳戧”“披梭”等方法,環(huán)緙主要來表現(xiàn)圓形圖案,如桃花、荷花、石塔的織做(圖5);平戧技法簡單,主要來表現(xiàn)天空水面等色彩均勻的畫面(圖6),木梳戧主要來表現(xiàn)具有顏色過渡的圖案,如荷葉的織法、遠處山樹的織法等(圖7);在表現(xiàn)三潭印月水面波光粼粼的效果時采用了絞花線緙織技法和披梭、接梭法,以表現(xiàn)水面的微微動感以及月色與水色自然交匯的微妙(圖8)。本次作品的織造過程前后長達三個月,在此期間,也多次對畫稿進行調整修改,從色線的選擇搭配到圖案的細節(jié)織做,本人也親力親為、精心織造,才使得本組作品最終得以華麗呈現(xiàn)。
(二)團扇的制作
團扇既是我們現(xiàn)實生活中的引風納涼之物,又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符號,它承載著中國傳統(tǒng)審美精神里對于“物以載道,材擅其美”的追求,是傳統(tǒng)工藝文化、詩詞書畫藝術的承載體。一把真正有價值的團扇,扇面的美只是其中之一,扇框、扇墜、扇柄、流蘇的選擇也很重要,這又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工藝,要想使團扇顯得整體、統(tǒng)一,就要把團扇的每一處細節(jié)都認真做好,使得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題材符合當前人的審美需求。
本次設計在扇框上采用了圓形(春季)、飛仙(夏季)、葵花(秋季)、元寶(冬季)四種造型(圖9),體現(xiàn)了中國團扇藝術豐富的形制樣式,四款扇框搭配不同的四季小景,似隔窗觀花,意味深遠。扇框采用宋錦做裝飾,外面用竹皮包覆,盡顯精巧雅致。扇柄使用了紫竹,材質較堅韌、不易變形,觀賞度與觸感極佳,為扇子增添更多自然之趣。流蘇使用真絲勾頭回龍須,色彩與扇面色彩相輝映,自成一體。
作品以緙絲工藝來織就西湖四季,具有極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其次,以團扇為呈現(xiàn)形式,雅逸清新、富有文人氣息,又兼具實用性和裝飾性,團扇輕搖,微風徐發(fā),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表達,也是杭州休閑之都的文化折射。最后,作品將西湖四季之景、絲、竹很好的糅合在團扇之中,既展現(xiàn)了杭州的風物人情和西湖四季之美,又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審美意韻?!?/p>
[1] 李建亮.論蘇州緙絲的藝術特色[J] .山東紡織經(jīng)濟,2013,192(2):46.
[2] 李超德.緙絲傳統(tǒng)手工藝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幾點體會——以書畫緙絲團扇設計與制作為例[J].裝飾,2014,253(5):38-43.
Design and Practice of Ke-si Fan of the“Four Seasons West Lake”
SUN Yi-mei, ZHANG Jian-tao, LI Jian-liang(Corresponding Author)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F(xiàn)ashion School & Engineering,Hangzhou 310018, China)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ngzhou cultural tourism souvenirs, selected representative four seasons of ten scenes of West Lake , produced elegant fan using Ke-si techniques. The bridge as the main elements and with four representative flowers to show the beautiful scenery of the West Lake four seasons, the Chinese silk superb weaving skills, also ehuces the thinking of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Ke-si.
Ke-si; West Lake; fan; design
www.artdesign.org.cn
J52
A
1008-2832(2017)04-0135-03
浙江省新苗人才計劃項目(2016R406043)
檢 索 :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