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虹
服飾設計中的外空間與內(nèi)空間
畢 虹
(山西傳媒學院,太原 030619)
服飾與人體的空間關系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外空間,一種是內(nèi)空間。所謂外空間是指服裝因自身的體積、體量而占有的外在空間量;內(nèi)空間是指服裝與人體之間的空隙量。服裝的內(nèi)空間與外空間常常是互為依存,并一同構成服裝的空間感。
服飾設計;外空間;內(nèi)空間
作為人類“第二層皮膚”的服裝,與我們形影相隨。被我們穿在身上的服裝仿佛是一個流動的“房屋”。這個“房屋”不但為身體提供了一個“居住空間”,而且“房屋”自身也擁有一定的“占地面積”。這就是本文所說的服裝的內(nèi)外空間。古今中外的服裝造型中,服裝的內(nèi)外空間感都有一定的表現(xiàn)形式,它們有的已經(jīng)成為約定俗成的造型形式,并且從這些外在的造型形式中反映了內(nèi)在的服裝審美觀和社會文化。
所謂“外空間”是指由服飾自身的體量感所決定的外部空間占有量。其表現(xiàn)形式主要是通過服飾在長、寬、高三方面的擴大和整體體積的擴展對人體的某一部位進行修飾。人體自身的體積是有限的,通過服飾或橫向或縱向或四周外延以擴展這個有限的“體積”達到對外部空間的一定占有。
(一)長度擴張的外空間——拖裾
所謂長度擴張的外空間,是通過延長服裝的長度,使其占有一定量的空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服裝的拖裾。
“拖裾”是在服裝尾部長長垂下一個精心裝飾的裙擺。之所以用“拖”字是因為裙子的下擺很長會垂至地面甚至拖得更長?!巴像铡庇袃煞N造型:一種是裙擺自身的延長體,另一種則是在背部用另外一塊布料作拖尾,然后再把它們固定在服裝后部?!巴像铡钡姆b造型由來已久,而身著很長的拖尾服飾出席的場合也往往是隆重與盛大的。比如,歷史上皇帝加冕、大婚等隆重場合會著盛裝出席,長長的“拖裾”則是對皇家氣派的炫耀也是對地位和特權的強調(diào),進而體現(xiàn)了高高在上的皇室優(yōu)越感。
俄國凱瑟琳二世在1762年加冕典禮上穿的拖地斗篷,長70厘米,身后兩旁為她拿這個裙裾的侍從就多達50人,這可說是個極端的例子。但在服裝史上這樣長長拖裾的服裝不乏其數(shù)。圖1是1810年,瑪麗·路易絲公主與拿破侖舉行婚禮時的禮服,長長的拖尾上精心“布置”了刺繡圖案的裝飾,將皇家公主的高貴氣質打造出來,而這件禮服也成為拖裾服裝的經(jīng)典。
圖1
圖2
圖3
在拖裾服裝的審美意識里,首先是奢華。拖裾上面往往集中了各種精細的服裝裝飾,由于過長,走起路來還需要別人幫助,這樣的規(guī)格也非宮廷與皇室莫屬了。其次是威嚴,長長的拖裾從穿著者后身延伸出去,成為穿著者身體的一部分,增加了穿著者的體量,威嚴盡顯出來。如今,那種拖著長長“尾巴”的“拖裾”服裝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記憶,在現(xiàn)代服裝中早已銷聲匿跡了,但“拖裾”服裝的外在空間感所帶來的豪華、神圣的著裝效果,使得這種造型的服裝在一些禮儀場合中依舊為人們所穿用,比如婚紗、禮服。
裙撐是歷史上西方女性裙子內(nèi)部必不可少的內(nèi)衣。它產(chǎn)生于16世紀后半葉,是一個系在腰部的支架,穿衣服時,先穿上這個支架,然后再穿上外面的裙子,裙子就會呈現(xiàn)出由支架所“控制”的各種優(yōu)美的造型。裙撐統(tǒng)治了歐洲女性將近4個世紀,并且以各種造型交替出現(xiàn)。舉例來說:1740年前后,歐洲女性的裙撐造型為前后扁平,左右橫寬的橢圓形,最高紀錄橫寬可高達4米。橫寬達人身長的一倍半。這樣大的空間為女性的行動帶來了極大的不便。出門時,只能橫著走,否則無法通過。罩在裙撐外面的裙子擁有各種裝飾:花邊、緞帶、刺繡等,穿著這樣裙子的女性簡直就是一個流動的“花園”,這個“花園”擁有不小的“占地面積 ”,使得每位女性看起來都目標很大。圖2是歐洲18世紀的裙撐,當時裙撐的空間體積發(fā)展到了極致,使得穿著這樣服裝的女性出門時不得不側身走過。
裙撐又使人體與衣物之間有了一定的內(nèi)空間,這個內(nèi)空間大得足以使里面的雙腿可以用很大的步幅走路;但是裙撐龐大的體積,又使女性行動起來不得不小心翼翼輕移蓮步,仿佛朵朵云彩在漂浮。因此到底裙撐還是限制了行動。
裙撐的美感在哪里呢?從視覺效果看,裙子下擺的加大會反襯出腰身的纖細,這樣就打造了一個“X”的優(yōu)美體型。龐大的裙擺也為各種服裝裝飾提供了存在空間。裙撐為什么會如此“長壽”呢?歐洲歷史上裙撐的濫觴期是18世紀,這一時期女性在社會生活中幾乎是男性的附屬品,對于女性來說,精心裝扮或者按照男性的審美去修飾自己,以此取悅于男性是穿衣重要的目的。因此,盡管行動多有不便,裙撐始終是貴婦們的寵愛。尤其是當時各類舞會為這些裙撐提供了展示的舞臺,穿著龐大裙子的上流貴婦們,帶著她們精心打理的這座“花園”穿梭在舞池中以此贏得男性的注目。
“蓬蓬”裙可謂裙撐造型的“現(xiàn)代版”。當代“蓬蓬”裙依然擁有不小的空間,這也是其名稱的由來。蓬起的大擺裙子映襯出腰身的纖細,傘形空間可以掩蓋雙腿的不完美。盡管“蓬蓬”裙的空間已經(jīng)沒有裙撐那么夸張,但都是通過空間擴張而達到X的造型效果并以此夸大女性性別審美意識。這也是裙子的空間效應:裙擺越大,越具有女人味。(圖3)
作為現(xiàn)代服裝,在空間的占有度上已經(jīng)沒有歷史服裝那么極端?,F(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使得那些龐大體積的服裝一去不復返了。但是依然有一些服裝通過對外部空間的擴展而形成風格與特色。喇叭褲就是一個例子。這種因褲腿形狀似喇叭而得名的褲子從20世紀70年代末流行至今。它的特點是:低腰短襠,緊裹臀部;褲腿上窄下寬,從膝蓋以下逐漸張開,褲口的尺寸明顯大于膝蓋的尺寸,形成喇叭狀。小喇叭的褲腳口比中襠略大,約在25厘米左右。大喇叭的褲腳口,有的竟在30厘米以上,穿著后像把掃帚在掃地,整個腳面被褲口遮擋得嚴嚴實實。
喇叭褲據(jù)說是西方水手的發(fā)明。水手在甲板工作,因海水容易濺進靴筒,所以想了這個改變褲腳形狀的辦法,寬大褲腳罩住靴筒,以免水花濺入。20世紀80年代喇叭褲在我國出現(xiàn),這種夸張褲口的“新鮮”造型的褲子刷新了人們的傳統(tǒng)服裝審美觀念?!袄妊潯币匝澘诘耐饪臻g擴展量襯托出腿部縱向的纖細,以此增加了腿部的美感。寬闊的褲口將地面的一定空間納入足部領域,走起路來相互摩擦的褲口,使足底熠熠生風。
(三)高度擴張的外空間——頭飾
在飾品與人體的空間關系中,高度占有量是一種具有代表意義的空間的占有形式。對于女性而言,發(fā)型以及頭飾是樹立外部形象的重要窗口。通過發(fā)型的變化以及飾物的裝點達到對容貌的修飾,本無可厚非。但一味高聳的發(fā)型,甚至高達到三英尺左右,致使下頜底處于全身高度的1/2處。這樣的發(fā)型所占據(jù)的空間對女性高度的塑造遠比高跟鞋的作用還要大。18世紀后半期,法國洛可可時期,結發(fā)史上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高發(fā)髻現(xiàn)象。這種高發(fā)髻是用金屬絲做撐子,然后再覆蓋上自己的頭發(fā),如果頭發(fā)量不夠,再加上一些假發(fā),用加淀粉的潤滑油(相當于今天的發(fā)膠)和發(fā)粉固定。在高高聳起的發(fā)髻上人們還挖空心思做出許多特制的裝飾物:山水盆景、森林 、馬車 、農(nóng)夫 、牧羊人、牛羊等田園風光和揚帆行駛的戰(zhàn)艦。有時還嵌入自鳴樂器和金絲雀,發(fā)出美妙的聲音。當時,在貴婦對發(fā)型的互相攀比之下,她們頭頂上的“世界”越來越大,越來越美妙。極端時可以高達三英尺左右,致使下頜底處于全身高度的1/2處。如圖4生動的描繪了18世紀歐洲女性的高發(fā)髻現(xiàn)象。
可以看到,這種高聳、奇異的發(fā)飾吸引了人們的欣賞目光,駕馭它們的主人的容貌倒成了次之。也許,欣賞這些發(fā)飾的人們根本不會注意到支撐這件“展品”的“架子。高度空間的擴大其后果就是審美角度的本末倒置。
公司將秉承“礦業(yè)報國,振興民族經(jīng)濟”的核心價值觀努力發(fā)展,將成為世界500強的國際化大型礦業(yè)資源跨國公司作為企業(yè)目標。
圖4
圖5
無獨有偶,我國許多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女性,在節(jié)日盛裝時,對頭飾的繁復追求絲毫不比洛可可時期女性遜色。繁復的頭飾不僅占據(jù)一定的空間還具有一定的重量,頂著這樣的頭飾著實考驗人。
服裝的內(nèi)空間是指人體和服裝之間的空隙度。寬松與緊身就是兩個內(nèi)空間截然相反的例子。寬大的休閑夾克、襯衣等使人體與服飾之間有了足夠的空間,可以隨心所欲的活動。而緊身的晚禮服則使服裝與身體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
內(nèi)空間大的服裝將人體曲線美置之度外,寬松的服裝外形使人體體形消失在其中。由于足夠的空間量,使人們穿著舒適。
19世紀20年代,由夏奈爾設計的寬松、直線型的服裝將女裝帶到一個新的服裝審美世界。服裝與身體之間寬松的內(nèi)空間使得女性擺脫了那些緊身服飾的束縛,可以像男性一樣自如活動甚至是無拘無束的運動。如果說,這個內(nèi)空間對于女性來說是服飾對身體的初步“解放”。那么70年代出現(xiàn)的“超大風貌”服飾則是一種徹徹底底的“解放”。這類服裝外形超乎尋常大:下擺可垂至膝,肩線可垂至肘部。超大的內(nèi)空間的令穿者感到自由自在,愜意灑脫。當代,這種內(nèi)空間足夠大的服飾依然會吸引不少女性嘗試。由于服飾與人體間的空間增大,人體輪廓和曲線美被掩蓋在服飾中,女性不再通過一味追求身體的曲線展現(xiàn)魅力了,這也正是自信、獨立的表現(xiàn)。
超大風貌(oversize look)在歐美時尚界是指一種上裝寬大到夸張的地步而下著較為窄小的女裝造型?!俺箫L貌”初見于20世紀70年代,是興起于街頭的青年時裝,風格屬于無拘無束的便服一類。80年代前期被高級女裝界所引用,當時被叫作“大風貌”(big look)或“V形風貌”(V-look)。80年代中期,發(fā)展比較成熟,主要特點就是服裝非常寬大,松松地覆蓋全身不顯露體型。90年代開始漸漸淡去,不再那么時髦。當代,超大風貌的服飾風格依然受到時尚青年的青睞。超大風貌服裝體現(xiàn)了追求舒適、自由自在、個性獨立的著裝觀念。
在服裝與人體的內(nèi)空間關系中,寬松的服裝內(nèi)空間將人體體形掩蓋,我們看到的是服裝造型;狹窄的服裝內(nèi)空間則使人體的體形充分展露出來。圖5是超大風貌服裝與合體服裝的對比,可以看出服裝與人體之間的空間量的大小決定了服裝的不同風格以及服裝對人體美的展示。
在服裝造型設計中,外空間使服裝具有了體量感和份量感,體現(xiàn)了人們想要借助服飾去彌補有限的自身體態(tài),進而夸大自身的審美心理。碩大的服飾體積,改變了自然狀態(tài)的人體,賦予人體以威武和氣派,還可以使穿著者更加引人注目。歷史上那些夸張的外空間服飾結果是:人體為展示服裝“空間”而存在,人們在欣賞這些造型各異的“流動空間”時,甚至會忽略了展示它們的人體,服飾成為一種純粹的象征或荒誕的空間形式。當代,這種“追求”夸張外空間的服飾已經(jīng)消失了,但是通過服飾的空間擴張效果來張揚人體美的造型依然存在,只是造型沒有歷史上那么極端了,并且是為了更有效的襯托人體美。服裝的內(nèi)空間則體現(xiàn)了服裝與人體的“親密程度”。實質上,這個內(nèi)空間就是服裝的松量。由于服裝與人體的內(nèi)空間大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服裝審美效果:一種是追求曲線美,一種模糊曲線美。內(nèi)空間的大小一方面與服飾種類和風格有關;另一方面還與穿著的舒適度有關。
無論內(nèi)外空間它們都是服裝造型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內(nèi)外空間相結合豐富了服裝設計語言的表現(xiàn)力?!?/p>
[1] 李當岐.西洋服裝史[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Outer Space and Interior Space in Costume Design
BI Hong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Shanxi,Taiyuan 030619,China)
There are two form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othing and human body: one is the outer space, the other is the inner space. The so-called outer space refers to the clothing because of its own volume、volume and the amount of external space; Inner space refers to the amount of space between clothing and human body. The inner space and outer space of clothing are often interdependent, and constitute the space sense of clothing.
costume design; outer space; inner space
www.artdesign.org.cn
TS941
A
1008-2832(2017)04-0108-03
檢 索:www.artdesign.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