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情境探究活動”教學新課型,突破了傳統(tǒng)被動“接受式“教學方式的教條,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突出學生發(fā)散思維,實現(xiàn)教學生活化,真正讓德育課堂“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在不知不覺的“演中”“玩中”“笑聲中”探究知識、生成知識,讓教師從痛苦的備課中解放出來,徹底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
關鍵詞:德育課堂 情境探究活動 新課型
一、課前準備:搜集、編寫、組織生活化情境素材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還原生活”的過程。教師在編寫情境素材時,要有目的地搜集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生活素材,把來自于社會生活中的新理論、新方法、新問題,特別是學生關心的問題,及時地納入到思想德育課教學之中,使之成為教學內(nèi)容的一部分。
例如,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第三課第一框“做人以德為先”中,講到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敬業(yè)奉獻時,傳統(tǒng)的舉例素材往往是全國勞動模范或者是感動中國的杰出人物,這與學生的生活有較大差距,在播放視頻或案例時學生感覺離自己比較遠,因而很難產(chǎn)生共鳴。因此,我以我校優(yōu)秀畢業(yè)生夏波娜為原型案例,并以一段對她的真人采訪視頻展現(xiàn)給學生。采訪視頻中夏波娜講述了自己作為一名中職生進入寧波二百后,如何從一名普通售貨員成為“寧波市十大杰出青年”的經(jīng)歷,讓學生們在感動中自己領悟到敬業(yè)奉獻的重要性。由于所選的案例就是學生身邊的例子,再加上利用了多媒體視頻教學形式,學生在課堂上討論激烈,再也不會感覺到德育課就是在理論說教課。
二、創(chuàng)設多樣化情境導入新課
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yōu)美樂章的前奏,塑造多樣化形式引入新課,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鮮感,從而使他們感到德育課堂不再枯燥、抽象,進而對德育學科產(chǎn)生親切感。
例如,在教學《職業(yè)道德與法律》第一單元第三課“交往禮儀”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在生活中,我們幾乎每天都要與人打交道,我們的生活離不開與人交往。在今天的課上,讓我們先來測試一下自己的交往能力(教師上課前分發(fā)測驗試題)。課件展示積分規(guī)則:選a計1分,選b計2分,選c計3分,將各題得分相加,統(tǒng)計總分。得分說明:40分以上,說明你樂于與人交往,人際互動良好。20~40分,說明你與人交往意愿與能力不是很突出。20分以下,說明你的人際交往意愿與能力偏弱。通過測試,我們可以對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有一些了解。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以提高交往的能力,更好的與人和諧相處。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去尋找營造和諧人際關系的金鑰匙——交往禮儀。
三、課堂模擬生活化情境,探究問題、歸納總結(jié)知識
“情境探究活動”課型能夠做到“知識情境化、情境生活化”,把知識融入情景、貼近生活,讓學生在課上模擬情境,由于學生的參與,學習知識不再是純粹的認知活動,它與學生的興趣、情感、信仰等態(tài)度相關,讓學生在“玩中學”、“演中學”,能夠最大限度調(diào)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興趣,真正做到課堂教學“把時間還給學生”。
例如,在《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中講到“職業(yè)資格證書”時,我讓學生來模擬一個招聘現(xiàn)場會:(1)場景布置:①黑板:誠聘英才②教室前面擺放兩張課桌椅,上面放好“招聘單位名稱”的標牌。確定參加活動人選:2名同學代表用人單位的招聘者,5─6名求職者。(2)內(nèi)容:5─6名同學準備去一單位應聘會計工作。(只有一個錄用名額)其中有2─3名同學沒有任何職業(yè)資格證書,2─3名同學有珠算等級證、會計證,1─2名同學不僅有珠算等級證、會計證,還有電算化證、計算機等級證等。(3)參加活動的同學提前做好“提問”、“回答”的準備,提出的問題盡量能考察求職人員的能力素質(zhì),求職人員能盡量表現(xiàn)出自己的才華。(4)應聘中,有多種資格證書的同學受到青睞。問題探究活動:從這個小品中,同學們能體會到職業(yè)資格證書對勞動者來說起什么作用呢?請把你們的答案寫在筆記本上。學生分組討論,并派代表發(fā)言。同學們的這次模擬面試不只是在表演,而是一次練兵,是在為將來踏上社會,步入自己的職業(yè)生涯做準備。
四、設置新的空間組織形式組織教學
“情境探究活動”新課型對課堂活動空間也有一定要求,要盡可能模擬真實的生活環(huán)境,把學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環(huán)境中來開展教學活動,需要撤出高高的講臺,對插秧式的座位重新安排,這樣有利于把學生從各種教條化的束縛中釋放出來,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更加寬松的氛圍,也有助于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活動。
例如,在《職業(yè)道德與法律》中講到“求職禮儀”時,我把課桌排成半圓形,教室前面和中間留出了空間作為角色扮演場地,把整個教室充當了面試辦公室,教室前面準備了一張桌子和椅子讓面試者就座。除了各小組推選的代表扮演面試者以外,其他同學扮演了面試考官,觀察求職者從進門口到面試結(jié)束的禮儀規(guī)范。臺下觀看的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將表演者有失禮儀的地方記錄下來。每組代表表演完畢,各組組長代表本組點評其他組求職者的表現(xiàn)。最后由老師進行點評和總結(jié)。活動結(jié)束后,要求學生課后自制一份求職面試禮儀自我檢視清單,包括面試前、面試過程中和面試結(jié)束時的禮儀清單。
參考文獻
[1] 楊如斌.“四環(huán)探索法”課堂教學模式初探.教育藝術,2013.2
[2] 鐘啟泉,崔允漷.新課程的理念與創(chuàng)新—師范生讀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7(1)
作者簡介
趙永華,1984.06,山東人,漢族,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學科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