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興坤
群眾演員工作傷害的權益保護
■文/楊興坤
2008年4月20日,電視劇《我的團長我的團》劇組臨時搭建的廊橋垮塌,致使38名群眾演員受傷,其中7人重傷。2008年6月9日,電影《赤壁》拍攝撞船鏡頭時發(fā)生火災,造成1死6傷,其中大部分受傷者是群眾演員。2009年9月1日,《戰(zhàn)地黃花》劇組在拍攝時數(shù)名演員落入江中,其中不會游泳的3名群眾演員不幸溺亡。2016年1月15日,《長征之路》劇組在江西吉安固江鎮(zhèn)瀘水河拍攝紅軍強渡湘江通過浮橋場景時,河里的炸藥意外提前爆炸將浮橋炸斷,致使多人被炸傷,受傷者大多是群眾演員。
群眾演員在工作中遭受人身傷害,有依法請求賠償?shù)臋嗬?。然而群眾演員請求人身損害賠償?shù)姆苫A是什么?劇組的法律屬性是什么?群眾演員與劇組形成何種性質(zhì)的法律關系?對此學術界與實務界有不同看法:一種意見認為,群眾演員與劇組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勞動關系,勞動關系是受傷害群眾演員工傷補償請求權的法律基礎,遭到意外事故傷害的群眾演員或其近親屬應根據(jù)《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與《工傷保險條例》等法律法規(guī),向劇組請求享有相應的工傷補償。另一種意見則認為,群眾演員與劇組之間法律關系是勞務關系,勞務關系是受傷害群眾演員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的法律基礎,遭到意外事故傷害的群眾演員或其近親屬應根據(jù)《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司法解釋》)等法律法規(guī)及司法解釋,請求劇組給付相應的人身損害賠償數(shù)額。兩種意見哪種正確?需要進一步分析加以確認。
群眾演員與劇組的法律關系性質(zhì)宜確認為勞務關系,而非勞動關系。
第一,從用工主體資格來看,劇組不具備勞動關系中用人單位的合法資格。劇組不是勞動法意義上依法登記成立的長期穩(wěn)定組織,而是為了拍攝某一影視作品的需要,由投資人、制片人、導演、編劇、專業(yè)演員等影視制作核心成員與群眾演員、攝影師、化妝師、煙火師、道具師、燈光師、服裝師、場記等演藝周邊行業(yè)工作者組成的臨時合作團隊。存續(xù)時間一般不長,影視作品制作完成后即解散,其沒有在工商局登記注冊,不具備勞動法意義上的用工主體資格
第二,從勞動關系的從屬性來看,群眾演員與劇組形不成緊密、嚴格的人身隸屬與依賴關系。在時間維度上,影視作品制作的需要決定了群眾演員擔任的都是次要與臨時性角色,為此劇組與群眾演員簽訂的合同大都是或短期或應急性或一次性的,有的一次性臨時角色甚至是按小時確定雇傭期間與報酬,如此就導致群眾演員與劇組很難形成長期穩(wěn)定的隸屬與依賴關系。在空間維度上,由于群眾演員扮演影視角色取得的報酬低、工作期限短、不同劇組出于拍攝的需要也不斷變換地點等原因,群眾演員流動性極高,受雇于不同劇組到不同拍攝地點扮演角色,而不能相對穩(wěn)定在一個固定的地點或特定區(qū)域工作。在與劇組的關系上,群眾演員是劇組根據(jù)劇情發(fā)展需要臨時招募的個體,不會成為劇組的核心成員。進一步說,在整個影視作品拍攝過程中,群眾演員對劇組人身隸屬與依賴程度始終較低,二者是臨時與松散型的合作關系。群眾演員雖然在影視作品攝制過程中也接受劇組的指示、監(jiān)督管理,但這些管理行為是群眾演員事先與劇組約定必須履行的義務,如著裝、化妝、按時出場與說臺詞等,它僅僅是業(yè)務層面上的合作管理,不同于長期的、持續(xù)的、規(guī)章制度層面上的行政管理,不是勞動關系從屬性所要求的緊密性與嚴格性管理。因此,群眾演員與劇組之間的法律關系不符合勞動關系的本質(zhì)特征,其法律關系性質(zhì)應確認為普通的民事法律關系——勞務關系。
既然群眾演員與劇組的法律關系為勞務關系,那么因工作受到人身損害向劇組請求人身損害賠償?shù)姆梢罁?jù)就只能是《民法通則》《合同法》《侵權責任法》及《司法解釋》等。基于此,為切實有效地保護勞務關系下的遭受工作事故傷害群眾演員的權益,從國內(nèi)外司法與立法實踐來看,在規(guī)范現(xiàn)有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的基礎上,可通過劇組為群眾演員辦理商業(yè)人身意外傷害險、完善《工傷保險條例》立法將勞務關系納入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覆蓋范圍等方式實施更為穩(wěn)定的保障。
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群眾演員和劇組之間是松散的合作關系,同時也是雇員與雇主的關系,作為雇主的劇組,應對群眾演員承擔保障雇員人身安全的雇主義務與責任?!端痉ń忉尅返谑粭l規(guī)定: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雇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雇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雇主承擔賠償責任。雇主承擔賠償責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雇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chǎn)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fā)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fā)包或者分包業(yè)務的雇主沒有相應資質(zhì)或者安全生產(chǎn)條件的,應當與雇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在影視作品制作中遭受工作傷害的群眾演員或其近親屬可以要求劇組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如劇組拒不賠償,或劇組因完成影視作品制作解散,可以向劇組主要的組織者與主導者——投資方與制片方請求賠償,并可以把投資方與制片方作為共同被告訴至法院。至于損害賠償項目、計算依據(jù)與數(shù)額標準等問題,可依據(jù)《侵權責任法》及《司法解釋》等確定。
辦理商業(yè)人身意外保險。商業(yè)人身意外傷害保險對于群眾演員意外事故傷害保障和分散劇組風險具有積極作用,尤其是對出演爆炸戲、煙火戲、深水戲、武打戲與高空戲等高度危險戲場景中的群眾演員,對其傷害保障的意義特別重大。因此,從保障群眾演員合法權益及規(guī)避風險的方面考慮,劇組應當為群眾演員統(tǒng)一辦理商業(yè)人身意外傷害保險以及雇主責任險,如此既可為群眾演員提供傷害保障,保護在影視制作中人身遭受事故損害的群眾演員之權益,也可以減輕劇組自身的用工風險,降低影視作品的制作成本。香港地區(qū)在這方面的經(jīng)驗值得借鑒,其有非常健全的演員保護機制,不管是專業(yè)演員還是群眾演員,只要招募進劇組,都會由劇組在商業(yè)保險公司為之購買人身意外傷害險,且保險合同非常詳細完善,諸如手腳、臉部與頭部等身體重要部位都會明確具體地寫入保險合同中。如劇組不為演員購買人身意外保險,則是一種違法行為,不允許其開機拍攝。在影視制作中演員一旦遭遇意外事故傷害,無論輕傷或重傷,乃至死亡,都會依據(jù)保險合同的相應條款及時獲得賠償。
完善工傷保險立法。按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系,工傷保險法律制度不適用于一般勞務關系,劇組因此也沒有為群眾演員繳納工傷保險費的法定義務。由于不能納入工傷保險統(tǒng)籌無法獲得及時有效的補償,而受傷害群眾演員行使人身損害賠償請求權又經(jīng)常出現(xiàn)與劇組就賠償數(shù)額分歧大、時間漫長、程序繁瑣、費用高昂與賠償結(jié)果不確定等問題,進而影響受傷群眾演員的治療及其與家庭成員的正常生活。
在很多國家和地區(qū)是將勞務關系納入工傷保險的,事實上這些國家與地區(qū)很少對勞務關系和勞動關系加以區(qū)分,只要勞動者為雇主提供對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有危險的勞務,就都可以得到工傷保險法律制度的平等保護。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我國也應當借鑒域外這一工傷保險立法體系,完善工傷保險立法,突破勞動關系是工傷保險必要條件的限制,將工傷保險的覆蓋范圍擴大到勞務關系,將包括群眾演員在內(nèi)的沒有勞動關系的廣大雇傭勞動者統(tǒng)一納入到工傷保險的適用范圍內(nèi),使勞務關系在法律意義上也成為工傷補償請求權的基礎。如此,在劇組繳納工傷保險費的前提下,一旦工傷事故發(fā)生致群眾演員受到傷害,受傷害群眾演員或者其近親屬只需請求社會保險經(jīng)辦機構(gòu)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從而及時有效地保護受傷害群眾演員及其近親屬的合法權益?!?/p>
作者單位:長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