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蕾 郭瑜潔 唐 青 李 萍
(南通大學護理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及影響因素
楊 蕾 郭瑜潔 唐 青 李 萍
(南通大學護理學院,江蘇 南通 226001)
目的 探討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情況調查表、簡版老年人抑郁量表(GDS-15)、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和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體系共性模塊(QLICD-GM),對350例60歲以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進行橫斷面調查。結果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年齡、居住方式、照顧者、社會支持和抑郁情況對生命質量總分及各領域得分有影響(P<0.05);年齡和婚姻狀況對生命質量總分以及生理、社會功能領域得分有影響(P<0.05);經濟負擔對心理、社會功能領域以及總量表得分有影響(P<0.05);不同文化程度和慢性病數(shù)目在生理功能領域得分有差異(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抑郁、照顧者、經濟負擔、年齡、慢性病總數(shù)、居住方式、月收入、退休前職業(yè)和性別進入回歸方程。結論 抑郁、照顧者、經濟負擔、年齡、慢性病總數(shù)、居住方式、月收入、退休前職業(yè)和性別是影響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主要因素,發(fā)展經濟、緩解癥狀以及關注老年人心理健康是提高其生命質量的重要途徑。
慢性?。簧|量
我國老年人口數(shù)量劇增〔1〕,加之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如今我國社會整體上已呈現(xiàn)出“未富先老”的狀態(tài)。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機體各項功能減退,罹患各種慢性病的機會增加。慢性病病程長、恢復慢、易產生并發(fā)癥,目前已成為威脅老年人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極大地影響了生命質量。WHO提出,健康老齡化不僅表現(xiàn)為老年人生命延長,更重要的是生命質量提高〔2〕。近年來,對老年人生命質量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但對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質量研究較少。本研究通過調查南通市區(qū)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質量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改善城市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提供決策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于2016年7~8月選取南通市5個社區(qū)的344位老年慢性病患者。樣本納入標準:年齡≥60周歲;城市社區(qū)居民;明確診斷至少有以下慢性病中的一種(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臟病、惡性腫瘤等);能理解并完成所有測評;知情同意。排除標準:預計生存期<1年;有精神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不愿意參加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調查內容包括自行編制的一般情況調查表、簡版老年人抑郁量表、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和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體系共性模塊。①一般情況調查表:自設問卷,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態(tài)、居住方式、退休前職業(yè)、醫(yī)療保險享受狀況等。②簡版老年人抑郁量表(GDS-15):采用Yesavage編制的15個項目的老年抑郁量表中譯本,得分0~4分為無抑郁精神癥狀,5~10分為輕度抑郁,≥11分為重度抑郁,分數(shù)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③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共有10個條目,包括客觀支持、主觀支持和對社會支持的利用度3個維度,量表總分為各項條目記分之和,滿分為66分。④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體系共性模塊(QLICD-GM):包括3個領域,10個側面,30個條目。3個領域指生理領域、心理領域和社會功能領域。10個側面,軀體功能領域:獨立性、食欲睡眠、軀體癥狀;心理功能領域:認知、焦慮、抑郁、自我意識;社會功能領域:社會支持、社會影響、性活動。研究者經過統(tǒng)一的培訓,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向研究對象解釋調查的目的、意義、填寫注意事項及承諾保密性,征得同意后,發(fā)放問卷。若研究對象因視力問題、不識字而無法自填,則由研究人員口述,協(xié)助其完成量表。研究對象在填寫過程中若有疑問,研究者立即進行解釋;問卷填寫完畢,當場檢查問卷是否填全,若有缺失項目,立即補填,再次核定無誤后收回。最終發(fā)放問卷350份,全部收回,有效問卷為344份,有效回收率為98.29%。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及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2.1 一般情況 共調查患者344例,男187例,女157例,年齡60~97歲;量表總體與各個領域情況:總分(65.07±21.16)分,生理功能(60.88±21.52)分,心理功能(78.59±20.95)分,社會功能(63.58±23.98)分。
2.2 單因素分析 不同年齡、居住方式、照顧者、社會支持和老年抑郁情況對生命質量總分及各領域得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婚姻狀況對生命質量總分及生理、社會功能領域得分有影響(P<0.05);經濟負擔對心理、社會功能領域及總量表得分有影響(P<0.05);不同文化程度和慢性病數(shù)目在生理功能領域得分有差異(P<0.05);不同性別和退休前職業(yè)在社會功能領域的得分有差異(P<0.05);月收入對心理和社會功能領域得分有影響(P<0.05);醫(yī)療支付方式對生理、心理功能領域得分有影響(P<0.05),見表1。
表1 不同因素對常見慢性病老年人生命質量各維度評分的影響±s)
續(xù)表1 不同因素對常見慢性病老年人生命質量各維度評分的影響±s)
不同亞組間比較:1)P<0.05
2.3 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自變量賦值見表2。以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總分、生理功能領域、心理功能領域和社會功能領域為因變量,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自變量引入標準α=0.05,剔除標準取0.10。結果見表3。老年抑郁情況、照顧者、經濟負擔依次進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總分的回歸方程,R2=0.551。老年抑郁情況、年齡、慢性病總數(shù)、居住方式、照顧者、月收入依次進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生理功能領域的回歸方程,R2=0.319。老年抑郁情況、退休前職業(yè)、性別依次進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心理功能領域的回歸方程,R2=0.163。老年抑郁情況和居住方式進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社會功能領域的回歸方程,R2=0.222。見表3。
表2 自變量賦值情況
表3 多元回歸分析篩出的影響生命質量總得分和 各領域的因素
如今,老年人已成為慢性病的主要患病人群,病情的嚴重程度對老年人的生理狀況、心理狀況和社會狀況都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從而影響患者的生命質量。老年人生命質量是指60歲及以上老年人群對自己身體、精神、家庭和社會生活美滿的程度和對老年生活的全面評價〔3〕。本研究發(fā)現(xiàn)南通市區(qū)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命質量各個領域得分處于中等水平,與徐紅等〔4〕報道結果基本一致。其各維度得分心理功能維度得分最高,生理功能維度得分最低,心理功能維度得分最高可能是因為慢性病在老年人中發(fā)病普及,但很少危及生命,且常見的慢性病都可控制,因此沒有造成老年人太大的心理負擔,生理功能反映了日常工作與生活受限的程度〔5〕;生理功能維度得分最低表明慢性病對城市老年人日常工作和生活質量的影響較大。
由于不同性別在傳統(tǒng)社會角色上的差異,男性的人際圈較女性廣,而且和男性患者相比,女性患者較敏感、脆弱,自尊心比較強,從而造成其社會功能較低,與Baernholdt等〔6〕研究結果一致;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機體免疫力及功能代償能力衰退,對內外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減弱,造成患者生理功能明顯降低〔7〕。同時由于年齡的增長,患者與社會接觸機會變少,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也明顯降低,從而使得生命質量下降;職業(yè)代表了不同社會階層,其文化程度、勞動性質、經濟狀況及社會保障等差異較大〔8〕。對于現(xiàn)在老年人來說,文化程度較高者,年輕時主要從事腦力勞動,經濟收入穩(wěn)定,享受較完善的社會保障,相對于體力勞動者工作輕松,且娛樂方式和人際交往等方面較廣泛,對環(huán)境也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因此對生理功能、社會功能、心理功能有不同程度影響;喪偶或未婚的老年患者,與家人和社會情感交流的減少容易引發(fā)抑郁、焦慮、絕望等負面情緒,從而引起多種生理及心理疾病,影響患者生命質量;與子女一起居住或夫妻同住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較好,因為家人會在情感方面對老年患者產生較為積極的影響,且社會支持越多,生命質量相對越高〔9〕;有研究表明〔10~12〕,慢性病是導致老年人生活質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多種慢性病對機體有相加或協(xié)同的損害作用,患病種類越多,生活質量越低。
除主要照顧者為配偶和月收入這兩個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為正值外,其他各回歸系數(shù)均為負值,結合量化方式可以知道抑郁程度高、經濟負擔重者生命質量低,其中抑郁對總得分以及各維度均有影響,與李艷紅等結果相似〔13〕,且抑郁對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最大。抑郁作為老年期最常見的精神障礙之一,嚴重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會導致其軀體功能急劇下降、生活質量嚴重受損,且老年抑郁不典型、不易察覺,需要引起社會足夠重視。其次就是經濟的影響較大,經濟是老年人健康的物質基礎,老年人只有在滿足日常需求后,才會有精力和動力去面對和處理身心健康問題,如果經濟條件受限,將會影響到及時就醫(yī),就會導致其軀體不適感增加,產生消極情緒,易感焦慮和神經過敏〔14〕,也會影響正常的交往和活動,從而影響到生命質量。本研究還發(fā)現(xiàn)主要照顧者是配偶的老年患者相比其他患者生命質量要高,可能是因為子女要承擔的角色很多,肩負著整個家庭的重任,對老人的關注不夠全面,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老人體恤子女而不對子女做過多要求或不敢過多要求,同樣,主要照顧者為保姆的,由于對老人的身心照顧不夠全面也會導致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降低,提示對家庭照顧者的干預也是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1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我國去年新增853萬老年人口7人中有1個老年人〔EB/OL〕.http://www.cncaprc.gov.cn/tongj i/42217.jhtml,2014.
2 Colette B.2007北京國際全科醫(yī)學學術峰會會議摘登-全科醫(yī)生在促進健康老齡化中的作用〔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7;10(14):1131-2.
3 張 迪,何作順.老年人生命質量研究狀況〔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2):536-8.
4 徐 紅,肖 靜,莊 勛,等.南通市老年人生活質量及其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7):1450-2.
5 賈麗娜,莊海林,陳 越,等.居家老年慢性病患者生活質量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老年醫(yī)學雜志,2013;32(12):1361-4.
6 Baernholdt M,Yan G,Hinton I,etal.Quality of life in rural and urban adults 65 years and older:findings from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J Rural Health,2012;28(4):339-47.
7 萬秋英,宋麗君.老年慢性病患者生命質量的影響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18):4614-5.
8 陳銘揚,張傳猛,萬崇華,等.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患者生命質量與患者報告結局關聯(lián)因素分析:QLICD-SLE量表的應用〔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6;32(10):1696-8.
9 Allen J,Inder KJ,Harris ML,etal.Quality of life impact of cardiovascular and affective conditions among older residents from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J〕.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3;11:140.
10 尹 玲,段寶鳳,孫紅晨,等.社區(qū)老年人患慢性病對生活質量影響的調查研究〔J〕.中國老年保健醫(yī)學,2016;14(3):25-7.
11 徐 波,叢小娜,唐萬琴,等.南京市養(yǎng)老機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況與生活質量研究〔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37(1):3254-6.
12 Campolina AG,Dini PS,Ciconelli RM,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functional capacity and quality of life(QOL)among elderly people with a chronic disease〔J〕.Arch Gerontol Geriat,2011;53(3):278-83.
13 李艷紅,周佩玲,申秀玲,等.抑郁狀況、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對老年人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5):1179-81.
14 陳長香,郝習君,馬玉坤,等.經濟收入對老年人身心健康及健康自我管理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18):5292-4.
〔2016-10-19修回〕
(編輯 李相軍)
Assessment of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urba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YANG Lei,GUO Yu-Jie,TANG Qing,etal.
Nantong University,Nantong 226001,Jiangsu,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quality of life of the elderly with chronic diseases in urban.Methods Self-made questionnaire,GDS-15,SSRS and QLICD-GM were administrated to 35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different living conditions,caregivers,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total scores and all dimensions of quality of life (P<0.05). Age and marital status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otal scores of quality of life (P<0.05). Financial burden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total score and psychological and social function fields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field of physiological function in terms of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and 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 (P<0.05).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depression,caregivers,financial burden,age,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living conditions,monthly income,occupation and gender were the major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quality of life in elderly.Conclusions Depression,caregivers,financial burden,age,number of chronic diseases,living conditions,monthly income,occupation and gender are the main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rban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Developing economy,relieving symptoms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mental health of the elderly are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Chronic diseases;Quality of life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資助(15BSH124)
郭瑜潔(1973-),女,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護理教育、社區(qū)護理研究。
楊 蕾(1993-),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
R195
A
1005-9202(2017)08-2026-04;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