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柳 崔 勇 劉興吉 夏 鷹 曹 卉 陳曉東 林 佳
(??谑腥嗣襻t(yī)院,海南 ???570208)
開顱手術患者術后炎癥因子水平變化預測顱內感染的臨床價值
聶 柳 崔 勇1劉興吉2夏 鷹 曹 卉 陳曉東 林 佳
(??谑腥嗣襻t(yī)院,海南 ???570208)
目的 探討開顱手術術后炎癥因子水平變化預測顱內感染的價值。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48例開顱手術患者,術后經(jīng)腦脊液等輔助檢查證實為顱內感染的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時期開顱手術無顱內感染患者48例作為對照組,兩組均抽取靜脈血,觀察炎癥指標變化情況。結果 術后第1天兩組白細胞(WBC)、白細胞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人S-100b蛋白(S-100b)、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PC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術后第3天開始研究組WBC、IL-6、TNF-α、S-100b、CRP、PC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第7、14天兩組差異越來越大(均P<0.05);經(jīng)顱內感染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WBC、IL-6、TNF-α、S-100b、CRP、PCT對顱內感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開顱手術后3 d WBC、IL-6、TNF-α、S-100b、CRP、PCT水平無下降則預示患者術后顱內感染可能性大。
開顱手術;炎癥因子;顱內感染
顱內感染是神經(jīng)外科術后最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在臨床上分成細菌性感染和特異性感染。引起顱內感染影響因素較多〔1〕,對感染的常見診斷依據(jù)是結合體溫、臨床癥狀和實驗室檢查,其對顱內感染有一定預測作用,但哪些指標有預測價值,其水平升高在術后何時有明顯表現(xiàn),這些問題在臨床上尚無確切報道。本研究旨在探討炎癥因子白細胞(WBC)、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IL)-6、腫瘤壞死因子(TNF)-α、降鈣素原(PCT)、人S-100b蛋白(S-100b)等在顱內感染中的含量變化情況及其預測作用。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48例開顱手術患者術后證實為顱內感染者作為研究組,選取同時期行開顱手術無顱內感染者48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男29例,女19例;年齡17~59歲,平均(45.1±2.5)歲;手術時間1.5~6 h,平均(3.1±1.2)h;疾病類型:顱腦損傷11例,顱腦腫瘤17例,高血壓腦出血7例,動脈瘤7例,其他6例。對照組男30例,女18例;年齡18~60歲,平均(45.4±2.4)歲;手術時間1.7~7 h,平均(3.2±1.3)h;疾病類型:顱腦損傷10例,顱腦腫瘤18例,高血壓腦出血6例,動脈瘤6例,其他8例。兩組性別、年齡、手術時間、疾病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顱內感染診斷標準為有頭痛、頸項強直等臨床表現(xiàn),排除其他因素引起感染;腦脊液檢查WBC 0.01×109/L以上,糖定量在45 mg/L以下,蛋白450 mg/L以上;腦脊液細菌培養(yǎng)為陽性;影像學檢查可見腦膿腫、硬膜下膿腫〔2〕。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均有明確手術指征,經(jīng)影像學檢查等證實病變部位需開顱手術;研究組中均符合顱內感染診斷標準。患者年齡16~60歲。排除標準:研究組不符合顱內感染診斷標準,年齡16~60歲之外,存在嚴重肝腎功能損害者;妊娠、哺乳期女性。
1.2 方法 分別在術后第1、3、7、14天清晨空腹狀態(tài)下抽取靜脈血5 ml,3 5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層清液在-80℃下保存。采用自動免疫比濁法檢測CRP和PCT,采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檢測IL-6、TNF-α、S-100b含量,儀器均選擇邁瑞B(yǎng)S-800進行,采用血常規(guī)儀器檢測WBC,相關試劑購自上海華大科技有限公司。觀察以上指標的變化情況。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6.0軟件行t、χ2檢驗。
2.1 術后兩組炎癥因子在不同時間點變化比較 見表1~表3。術后第1天兩組WBC、IL-6、TNF-α、S-100b、CRP、PCT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術后第3天開始研究組WBC、IL-6、TNF-α、S-100b、CRP、PCT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術后第7、14天兩組之間差異越來越大(均P<0.05)。
表1 術后兩組WBC、CRP水平變化
2.2 顱內感染研究組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分析 WBC、IL-6、TNF-α、S-100b、CRP、PCT對顱內感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術后兩組TNF-α、S-100b水平變化
表3 術后兩組不同時間點IL-6、PCT水平變化
表4 顱內感染研究組ROC分析
臨床證實,植入人工硬腦膜或受血性腦脊液等刺激,其癥狀和顱內感染相近,因此限制了對顱內感染的早期發(fā)現(xiàn),故尋找一種特異性、敏感性較好的診斷指標,可及時發(fā)現(xiàn)顱內感染,指導臨床醫(yī)師采取必要措施干預,對改善預后,減少住院時間等大有裨益〔3〕。WBC、CRP是臨床上最常見的炎癥指標,其中WBC能通過變形穿過毛細血管壁,從而將病原菌集中在入侵部位,將病原菌吞噬、包圍,當其高于正常水平則表明體內存在感染可能性〔4〕,但該指標特異性不強,因其存在病毒感染等可能,而顱內感染多數(shù)為細菌性感染,該指標需結合中性粒細胞等聯(lián)合檢測。CRP屬于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機體感染后4~6 h就能迅速升高且在36 h左右達到峰值,是臨床上診斷細菌感染的主要指標之一〔5〕。報道稱,該指標靈敏度和特異性較低,因其半衰期較短且個體差異性大〔6〕。故可作為細菌感染早期敏感敏感指標,考慮到顱內感染在早期就會出現(xiàn)臨床癥狀,故可將此兩項指標作為感染的指標之一。PCT在正常生理條件下含量很低,而在細菌感染下其血清濃度會在短時間內迅速上調,但在非特異性感染中其水平升高不顯著,故其作為細菌感染敏感指標〔7〕。本研究結果顯示,PCT在顱內感染患者中術后3 d迅速升高,在ROC曲線中差異性最大,證實PCT是細菌感染臨床診斷標志物之一,該指標升高則說明感染可能性大,預后較差。IL-6廣泛存在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具有生物活性廣泛的特性,對神經(jīng)元和小膠質細胞表達敏感性高。該指標參與機體免疫應答和炎癥反應,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機體應激反應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其水平升高說明炎癥反應較明顯〔8〕。報道認為,炎癥時外周巨噬細胞能合成多種細胞因子,激活無活性酶原形式存在基質金屬蛋白酶,造成血腦屏障障礙、神經(jīng)元損傷等〔9〕,故該指標升高不僅意味著顱內存在感染且其含量高低對神經(jīng)元損傷嚴重程度有一定預測性,結合其在ROC曲線上的差異性,說明其也是顱內感染敏感指標。TNF-α是細菌毒素和其他炎癥刺激物作用于巨噬細胞和單核細胞產(chǎn)生的一種多肽細胞因子,能誘發(fā)一系列炎癥反應〔10,11〕。研究稱,該指標在細菌感染中起主導作用,能誘導IL-6炎癥介質釋放,增強單核細胞黏附作用等,增強血管通透性〔12,13〕。本研究通過對顱內感染炎癥指標回顧性分析得出,TNF-α參與顱內感染細菌感染過程中,會釋放出內毒素等炎性成分,能刺激相關炎癥因子,從而和其他炎癥因子侵犯機體,故有協(xié)同性。S-100b指標主要反映的是營養(yǎng)神經(jīng)、修復受損神經(jīng)等多重調節(jié)組合過程,其廣泛分布在頭顱神經(jīng)系統(tǒng)中,過高表達則說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損害〔14〕。研究〔15〕認為,該指標在腦脊液中敏感性最好,在血清中雖然敏感性好,但其受影響因素較多,特別是污染等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開顱術后3 d時術后感染患者WBC、IL-6、TNF-α、S-100b、CRP、PCT上明顯升高,這對顱內感染有一定預測價值,值得臨床推廣。
1 張冬惠,徐莉娜,王紹謙,等.降鈣素原對診治腦出血微創(chuàng)術后合并顱內感染的影響〔J〕.醫(yī)學綜述,2015;4(8):1524-5.
2 王 靜,劉 春,孟憲紅,等.血清降鈣素原對腦出血患者微創(chuàng)術后伴顱內感染的診治評價〔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1):46-8.
3 陶 蕾,孫成英,徐菲菲,等.腦脊液實驗室檢查在顱內感染診斷中的應用〔J〕.現(xiàn)代儀器與醫(yī)療,2016;22(3):70-2.
4 趙峻波,趙 偉,馬小二,等.開顱術后顱內感染患者腦脊液和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變化及意義〔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13;15(3):53-4.
5 曾海清,李幽然,張國軍,等.腦脊液 CRP 、CHE、UA 在神經(jīng)外科術后顱內感染診斷價值的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6;13(9):1192-4.
6 張金平.血液白細胞參數(shù)、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在血液感染診斷中的應用〔J〕.溫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5;6(6):454-6.
7 張玉林,楊 龍,金福強,等.C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在腦出血術后合并感染中的作用研究〔J〕.重慶醫(yī)學,2015;44(20):2849-51.
8 孫桂好,孫宏亮,王海鵬,等.血清與腦脊液中炎性因子檢測對顱內感染早期診斷的臨床意義〔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7(18):4665-7.
9 楊 龍,張玉林,金福強,等.IL-6、IL-10、PLA2在顱內感染中的水平變化及與預后的關系〔J〕.重慶醫(yī)學,2015;7(33):4655-7.
10 鄭豪芬,陳其福,鄭豪俠,等.脊柱退變性疾病術后感染相關指標變化及臨床意義〔J〕.河北醫(yī)藥,2015;5(1):33-5.
11 葉富躍,楊 堃,鄭傳宜,等.血清炎性因子在顱內血腫清除術前后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海南醫(yī)學,2015;26(20):2988-90.
12 王 蘇.炎癥標記物(C 反應蛋白和降鈣素原)與顱內感染患者預后的關系〔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5;8(17):2275-6,2279.
13 孫曉峰,楊郁野,張宏義,等.開顱術后顱內感染患者腦脊液與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變化意義〔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6;26(6):1345-7.
14 張福成,趙學明.早期檢測顱腦損傷患者血清S-100B蛋白含量的臨床意義〔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5(5):12-3,14.
15 沐 榕,王 宇,陳鳳業(yè),等.針刺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其血清S-100B蛋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35(2):132-3.
〔2016-11-17修回〕
(編輯 郭 菁)
海南省醫(yī)藥衛(wèi)生科研項目(No.1501320272A2001)
劉興吉(1966-),男,醫(yī)學博士,主要從事顱底腫瘤與顱腦外傷的顯微外科治療研究。
聶 柳(1975-),男,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顱腦腫瘤及顱腦外傷的外科治療研究。
R651.1+4
A
1005-9202(2017)08-196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08.062
1 遼源市中心醫(yī)院 2 吉林大學第一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