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欣王彬
(1.暨南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632; 2.深圳市福田小學 深圳廣東 518033)
研究性教學的發(fā)展及在藝術體操教學中的應用實例①
吳欣1王彬2
(1.暨南大學體育學院 廣東廣州 510632; 2.深圳市福田小學 深圳廣東 518033)
該文運用文獻資料法、專家訪談法、邏輯分析法,在回溯研究性教學的歷史發(fā)展、內涵解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研究性教學應用于藝術體操教學中的實例展開了描述。研究認為,作為一種后現(xiàn)代教學理念,研究性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培育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等綜合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學推廣價值。
研究性教學 歷史發(fā)展 應用實例
1.1 研究性教學的發(fā)展
研究性教學發(fā)端于19世紀的德國,成熟于后現(xiàn)代的美國,它是一種凸顯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合作意識為目的,是當代盛行于西方與國內部分研究性大學的一種后現(xiàn)代教學理念。19世紀,德國教育家洪堡率先呼吁“研究”應成為大學的重要一項職能,這一前瞻的思潮成為世界大學教育發(fā)展的航標,“它深刻地影響了大學的發(fā)展,成為大學開展研究性教學的先聲”[1]。以此為源頭,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葉,美國多位教育理論先鋒立足于不同視角,對研究性教學進行了探索與爭鳴,促發(fā)研究性教學稚嫩的歷史雛形日臻成熟。美國教育家杜威是首位力舉研究性教學的先知,他在其著作《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論證了“科學探究的必要性”。之后,美國第二位教育理論先鋒布魯納提出了“發(fā)現(xiàn)教學法”。1961年,美國第三位教育家施瓦布倡議“探究式學習”。歷經上述教育思潮的爭鳴與交匯,20世紀80年代后,美國教育決策層開始倡導研究性教學,至20世紀90年代美國各研究性大學紛紛實施研究性教學。其后,研究性教學逐漸風靡歐亞諸國。在歐亞大陸,包括法國、芬蘭、日本紛紛興起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批判能力、合作精神”等相異于傳統(tǒng)教法的教學方式,掀起了一股研究性教學的熱潮。在這股全球性教育教學改革浪潮的席卷之下,20世紀80年代末,國內幾家研究型大學如南京大學、清華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蓄勢而出,紛紛實施研究性教學。之后,我國教育行政機構漸次推廣研究性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模式,這一教學理念日益成為學界探討的焦點,其影響力日趨提升。
1.2 研究性教學的內涵解讀
“研究性教學是指教師通過引發(fā)、促進、支持和指導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來完成學科教學任務的一種教學思想、教學模式、教學方法”[2]。“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中選擇與確定研究專題,用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得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3]。
圖1 健美操課程教學中實施PBL教學的路徑圖
2.1 研究性教學模式的基本結構
研究性教學的核心是以問題為起點,培育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新意識,確立科學、積極的學習觀以期為規(guī)范未來的工作行為奠定基礎。具體至每一次課便按如下路徑實施:教師教授基本技術→教師擬定探究問題→學生分組練習(由各小組成員民主選主產生小組長)→成果展示(組間觀摩、競賽)→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組內協(xié)商,提出優(yōu)化措施(見圖1)。
2.2 研究性教學在藝術體操編排課中的應用實例分析
2.2.1 “造型”創(chuàng)編的引導
學生編排能力的提升無法剝離教師的引導。研究性教學強調把學習放到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實踐亦證明:在藝術體操操教學中,絕非依賴教會學生一套操,便會培養(yǎng)出編排能手,學生的創(chuàng)編實踐必須是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對學生進行有計劃的培訓,才能解除抑制學生思考、創(chuàng)編的羈絆。因此,為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編能力,教學時課題組采用了“詞配型”的創(chuàng)編、“型配詞”的創(chuàng)編專題,即將編排圍繞一個刺激詞、物或故事情節(jié),要求“學生盡量自由聯(lián)想多種相關的意念,并利用集體思維的方式,使思想相互激蕩,發(fā)生連鎖反應”[4],以促發(fā)學生的編排創(chuàng)造思維。
(1)“詞配型”造型的創(chuàng)編。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教師口述一名詞或一主題,學生根據(jù)此名詞或主題的涵義設計恰當?shù)倪m配造型,要求:必須考慮造型的合理性與藝術性,造型的難度應是表演主體現(xiàn)有的身體素質條件下能夠完成與展示的,造型的整體結構應呈現(xiàn)一定的藝術意蘊。設計完成后,由每一創(chuàng)編小組的骨干表述造型所傳達的藝術意境。
(2)“型配詞”造型的創(chuàng)編。教師要求學生創(chuàng)編一造型,并依據(jù)造型的意境與含義給出與之匹配的名稱,實質是與“詞配型”創(chuàng)編的逆向思維的一種創(chuàng)編形式。
2.2.2 自評互評
編排完畢后,教師組織各小組的學生進行自評、互評及教師評價,依托這個互動環(huán)節(jié),學生們共享創(chuàng)編成果,為相互借鑒學習創(chuàng)造了條件,同時大家的思想觀點相互交匯、激蕩,既鍛煉了學生的表述能力,也培育了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
該文在回溯研究性教學的歷史發(fā)展、內涵解讀的基礎上,進一步對研究性教學應用于藝術體操教學的實例展開了描述。研究認為,作為一種后現(xiàn)代教學理念,研究性教學是以問題為中心,培育學生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等綜合能力,具有一定的教學推廣價值。
[1]何云峰.大學研究性教學的發(fā)展路向及模式建構[J].中國大學教學,2009(10):81-83.
[2]王升.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2:20-21.
[3]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Z].北京:教育部,2001.
[14]張瑩謝,惠松.高校體育課程創(chuàng)意教學模式理論建構與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9):69-71.
G806
A
2095-2813(2017)03(a)-009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7.099
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學科共建項目《研究性教學在普通高校藝術體操選項課中的應用價值研究》(項目編號:GD13XTY11)。
吳欣(1972—),女,漢,湖北武漢人,在讀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