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寶臣
萬國來朝的永樂遷都慶典
文 李寶臣
無論鄭和下西洋還是傅安、陳誠出使西域都是在“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政治期待中進行的。兩支龐大使團所經(jīng)之處通過各種方式,調解該地域國家部落之間沖突,消除隔閡,維系海上與陸路交通順暢安全,迎來東南亞、南亞、中亞地區(qū)繁榮穩(wěn)定局面。
永樂登基之后,在籌備遷都北京之際,又柔遠懷人,派鄭和率船隊遠航與傅安、陳誠出使西域。這是舉世聞名的世界性大事,兩者偉大成就于永樂十九年正月朔旦,在奉天殿的盛大慶典上交相輝映,展現(xiàn)了皇朝的開放心態(tài)與引領世界的文化、制度自信。
永樂遷都北京營建工程,大致經(jīng)歷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自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至四年七月。元年正月十三日升北平為北京,在此設立了只有都城才能擁有的機構;第二階段:自四年七月至十四年八月,準備物資,征用工匠民夫。派工部尚書宋禮等人分赴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采木、泰寧侯陳等沿運河督造磚瓦;第三階段:自十四年八月至十八年十二月。經(jīng)過四年多的建設,完成了西宮1630余楹,和以正陽門為正門的都城、以承天門(天安門)為正門的皇城、以午門為正門的紫禁城以及左祖(太廟)右社(社稷壇)、前朝三大殿、后廷三大宮及東西六宮、皇太孫宮、十王邸等殿宇共8350楹。合計殿宇9980余楹。
營建完工之際,十八年十一月詔改北京為京師,并定于十九年(1421年)正月朔旦,在奉天殿舉行正式遷都慶典。
明代北京城建格局貫徹了皇權中心原則,容納了華夏文化成就與哲學思考,通過雄偉高大、金碧輝煌的宮苑建筑群,烘托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公正無倚。早在漢初蕭何就指出:“天子以四海為家,非壯麗無以重威”。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
重新規(guī)劃營建的北京概括了有史以來都城制度和都城社會變革與進步的成就,在技術上、知識上、倫理上、哲學上、美學上、政治思維模式上,延續(xù)歷代都城遺產(chǎn)精華并加以創(chuàng)新,使都城空間構架、政治立意更突出了皇權一統(tǒng)引領世界精神。
朝廷盤踞都城的中心區(qū),并向南北延伸形成全城建筑中軸線,這一南北延伸的系列建筑,是城市空間架構的靈魂,撐起四城縱橫平直交錯的網(wǎng)絡。自正陽門起,往北依次為大明門、千步廊,皇城廣場、金水橋、承天門、端門、午門、奉天門(皇極門)、奉天殿(皇極殿)、華蓋殿(中極殿)、謹身殿(建極殿)、內廷廣場、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后苑、欽安殿、順貞門、玄武門、北上門、萬歲門、鎮(zhèn)山(萬歲山)、北中門、北安門、北安門外大街、鼓樓、鐘樓。后來嘉靖增筑外城,中軸線從正陽門南延,過五牌樓,正陽門大街,經(jīng)天橋,到永定門。全長約十三里。貫穿外城、內城、皇城、宮城。
奉天殿作為皇朝一統(tǒng)權力的象征,是營建工程的重中之重?!睹魇雷趯嶄洝肪硭陌倨呤Q“原舊廣三十丈,深十五丈”。明代營造尺約合31.7厘米,一丈即3.17米。永樂遷都創(chuàng)建的奉天殿,面闊達到95.1米,進深47.55米。曾是世界歷史上體量最大的單體木結構建筑。
為了檢測本文設定的基于河道行洪能力復核的防洪工程施工技術模型的評估效果,與傳統(tǒng)防洪工程施工技術模型進行了對比。
鄭和(1371-1433年)
在規(guī)劃營建遷都北京同時,成祖又著力營造外部環(huán)境,派遣使團海陸并舉四向出行,宣和教化,柔遠懷人。
鄭和,云南昆陽州(今昆明市晉寧縣)人,乳名三保,本姓馬,回族,生于洪武四年(1371年)。十五年明軍征云南,馬三保被擄遭宮刑,時年11歲;二十三年入燕王府;永樂二年(1404年)33歲時,因戰(zhàn)功卓著,成祖御書賜姓“鄭”,從此改名鄭和。
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鄭和率27800余人,從南京龍江港出發(fā)第一次下西洋,“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國”。五年九月初二日返回。其后又六下西洋,分別是永樂五年九月至七年夏;七年九月至九年六月;十一年十一月至十三年七月(本次航行跨越印度洋抵達波斯灣);永樂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分船隊到達忽魯謨斯);十九年正月至二十年八月;宣德五年閏十二月至八年七月(接近非洲南端莫桑比克海峽)。返航途中,鄭和于四月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享年62歲。
何謂西洋,界點何在,近世學界一直爭論不休,一種是沿襲元朝傳統(tǒng),以馬六甲海峽西口的韋島(PulauWe)為界,以西為西洋。另一種遵從晚明張燮《東西洋考》之說“文萊即婆羅國,東洋盡處,西洋所自起也”。
鄭和七次遠航,總航程超過三十萬公里,綜合《明史鄭和傳》與其隨員費信之《星槎勝覽》、馬歡之《瀛涯勝覽》與鞏珍之《西洋番國志》所記經(jīng)由到訪的國家部落至少在六十個以上,到達了今越南、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等地。
鄭和下西洋本著“天下同福,厚往薄來”精神,使朝貢外交、朝貢貿易大行其道。巨型船隊,帶去了陶瓷、絲綢、茶葉、漆器、金屬制品、銅錢等,換回了珠寶、香料、藥材、珍奇動物等。
船隊所到之處,首先向當?shù)貒趸蚯蹰L宣讀詔敕;其次,賞賜其王、妃、臣、僚等,賜物不外金幣、錦綺、紗羅、瓷器之類。同時也接受該地國王或酋長的貢納;最后,則為市場交易。不僅如此,重要的是弘揚中華文化,“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導以禮儀,變其夷習”。傳播中華禮儀禮法、天文歷法、醫(yī)術、度量衡制度、農業(yè)技術、建筑技術、雕刻工藝、造船航海技術等等。
回程時還免費搭乘覲見大明的各國君長或使團。沒有鄭和的遠航,許多國家部落就不能近距離地感知中華文明,從而激發(fā)必欲前往的熱情,促成一睹中華風采的長途旅行;沒有鄭和的遠航,就不可能迎來永樂朝萬國來朝盛況。遠隔重洋地處遙遠的國家部落,無論在財政上還是技術上,組成龐大使團自動泛海而來都是難以想象的。永樂期間,使團多由大明負責接送。
李約瑟曾說:“在1420年前后,中國海軍也許超過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其他亞洲國家,甚至可能超過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乃至超過所有歐洲國家海軍的總和”。鄭和下西洋期間,船場遍及東南沿海;海軍擁有艦船三千八百余艘。鄭和每次下西洋船舶編隊二百艘上下,最多的一次達二百四十余艘。艦船根據(jù)規(guī)模與功能分為五級:寶船、馬船、糧船、坐船、戰(zhàn)船。
寶船,遠航參與者鞏珍謂其“體勢巍然,巨無與敵”?!睹魇粪嵑蛡鳌酚浧涑叽纾洪L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馬船,又名馬快船,專司物資供送。糧船,裝載糧食補給。坐船,亦稱戰(zhàn)座船,明沈愍《南船記》說“戰(zhàn)船曰座,即邊營陸寨之帥幕也,號令之所以真氣者也?!睉?zhàn)船,護航艦船。
福州閩江口鄭和廣場上的鄭和下西洋雕像
近代航海史研究,關于寶船的體量、寶船是否出海遠航存在諸多質疑。如果以明代工部頒行的木尺長度約合0.314米進行換算,那么在靠木料拼接造船時代,打造長139.41米,寬56.52米的巨船是否可能,即使可以造出,而船的整體堅固性是否經(jīng)得住狂風巨浪的沖擊,成為學界爭論的焦點。學術貴懷疑精神,而考據(jù)則需細致周密,若想完全顛覆史籍記錄的尺寸,尚需時日多方求證。不過,當代技術雖然精尖復雜,能量巨大,遠遠勝于古人,但是先民的工藝絕活,也常常讓今人難以洞察其中奧妙,這方面事例枚不勝數(shù)。
鄭和使用海道針經(jīng)是當時最先進的導航技術。航行白天用指南針導航,按約定懸掛和揮舞各色旗帶,組成相應旗語。夜間則觀看星斗和水羅盤定向保持航向。以燈籠顯示航行狀況,遇到霧天下雨,配有銅鑼、喇叭和螺號聯(lián)絡。船體穩(wěn)定、抗沉性強,故行船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之中,“云帆高張,晝夜星馳”,很少發(fā)生海難。鄭和七次遠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達·伽馬的遠航,不但晚得多,而且,在規(guī)模、組織等方面,都遠遠遜于鄭和船隊。
晚明茅元儀《武備志》記錄了《鄭和航海圖》使之得以傳世。圖分作40幅,后附“過洋牽星圖”二幅。圖標530多個地名,域外300個,最遠的東非海岸有16個。
《鄭和航海圖》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航海圖集。在涵蓋范圍和實用性方面遠遠超過同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蘭海圖。李約瑟《中國科技史》指出:關于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問題,米爾斯(Mills)和布萊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細的研究。他們二人都很熟悉整個馬來半島的海岸線,從而他們對中國航海圖的精確性做出了很高的評價。英國海軍軍官孟席斯(Gavin Menzies)《1421年中國發(fā)現(xiàn)世界》認為鄭和船隊的分隊曾經(jīng)實現(xiàn)了環(huán)球航行,并先于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美洲與澳洲。
海路暢通的同時,通使西域也毫不遜色。縱貫歐亞大陸上千年的“絲綢之路”在永樂年間再度輝煌。與鄭和下西洋相輝映的是傅安與陳誠多次遠赴西域諸國,重振“絲綢之路”的和平之旅。海陸并重促成“萬國來朝”盛況。
傅安,字志道,祥符(今河南開封)人,以吏起家,由四夷館通事舍人累遷兵科給事中,自洪武二十八年至洪熙元年(1425年)期間,六次出使西域。陳誠,字子魯,號竹山,江西吉水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自洪武二十九年至永樂二十二年期間,五次出使西域。在此簡單介紹兩位幾次重要的出訪。
洪武年間,地處中亞的帖木兒帝國日益強盛,向西擊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連遠在歐洲的西班牙國王也尊其為義父;向南攻掠印度。帖木兒對東面的大明素來恭順,洪武二十一年曾遣使至金陵朝覲,然而,他心有不甘,就像法國布里哇《帖木兒帝國》所說“他的終身夢想就是解除對中國的臣服”。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太祖“欲遠通西域”,派傅安與御史姚臣、中官劉惟等攜璽書金幣,率1500人的使團出使帖木兒帝國。這是中外史籍記錄的明朝到達中亞的第一個使團。然而使團到達時,帖木兒態(tài)度頓變,強迫使團投降遭到嚴拒。帖木兒為顯示強大,命人引導傅安等遍歷其國“周行萬數(shù)千里”,歷時六年才返回撒馬爾罕。然而傅安“始終不屈節(jié)”而被扣押。
永樂二年(1404年),帖木兒在撒馬爾罕(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召集“蒙古大會”,宣誓“反明復元”。率兵二十萬號稱八十萬“東征”,然事與愿違,是年冬天,大軍行至兀答刺兒(今哈薩克斯坦奇穆肯市)時,帖木兒染病過世,遠征化作泡影。
帖木兒過世,子侄兒孫爭奪王位而陷于內戰(zhàn)。永樂五年帖木兒之孫哈里遣使與大明修好,滯留其國十三年之久的傅安、楊德文等人得以回國。明陳繼儒《見聞錄》卷一說,“初安之使西域也,比歸,須眉盡白。同行御史姚臣、太監(jiān)劉惟俱物故。官軍千五百人,而生還者十有七人而已”。第二年,傅安再次出使帖木兒帝國。七年,“撒馬兒罕、哈烈、火州諸國隨安等入朝,貢西馬五百五十匹?!本拍?,別失八里(東察合臺汗國)王馬哈麻貢獻名馬、文豹。傅安奉命護送使臣歸國。返程時,馬哈麻再派使臣隨行,途經(jīng)之處,火州王子哈三、柳城萬戶觀音奴、土魯番萬戶賽因帖木兒亦派使臣隨至京師。
十一年九月,另一位和平使者陳誠奉命選“故元遺臣后人”組團第二次出使西域。次年十月抵達帖木兒帝國首都赫拉特(今阿富汗赫拉特城)。一路上,陳誠走訪中亞各國,以大明特使身份先后冊封達什干、迭失迷、賽蘭、沙魯海牙等國王。十三年十月返回金陵,中亞、西亞一些國使團隨而來訪。其中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使團多達三百人。陳誠將旅行見聞匯集成書,分別命名為《西域行程記》(原名《使西域記》)與《西域番國志》進呈。
朝廷隨之在新疆哈密,甘肅涼州等地設立“互市”,帖木兒帝國也重修了廢弛的伊朗西部古驛道,打通土耳其至埃及之路。元末明初一度凋零的“絲綢之路”重振商旅繁榮。十四年四月,陳誠第三次出使帖木兒帝國,兩國達成商貿協(xié)議。
十六年陳誠第四次出使西域,十月至帖木兒國首都赫拉特,帶去了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和酈道元的《水經(jīng)注》兩部典籍的譯作,中國農業(yè)灌溉技術從此在中亞傳播。十八年十一月,陳誠攜中亞各國回訪使團五百人返歸北京。朝廷派六千騎兵自肅州一路護送,沿途自由參觀。到京之后,帖木兒使節(jié)阿爾都沙進獻的寶馬,乃是帖木兒的坐騎,以此“表示最敬之意”。
十八年歲末海陸兩道使團云集北京,禮部負責接待事宜。永樂年間是外國君長使臣到訪最為頻繁的時代。當時規(guī)定,使團到來,如無特別指令,都住進會同館(在今東單三條,正統(tǒng)六年東江米巷增建會同館三所稱“南館”,舊有的三條六所始稱“北館”)。到訪者若是君長,禮部官員先往宴請,第二天往奉天殿朝見,如賞賜國服,則必須穿戴。朝見時,行八拜禮,隨后,往文華殿朝見皇太子,行四拜禮,伴同官員隨之行禮。如是使臣待遇降低,需要在禮官帶領下習禮三天,擇日朝見。若趕上大朝會,則隨班行禮。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旦,新落成的奉天殿軒轅壯闊金碧輝煌,朝廷文武百官和各方使臣齊集,慶祝正式遷都。慶典隆重恢宏,氣勢磅礴,彰顯宇內同慶,德霈萬邦的天朝氣象?!睹魈趯嶄洝肥拍暾录仔缢窏l謂“上御奉天殿受朝賀,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當日清晨,君臣及來訪君長使節(jié)齊集奉天殿前廣場?;噬仙钐斓?,典禮依序進行,高潮在皇上傳制之后,百官及使者拱手加額在贊禮官的帶領下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隨之集體行四拜禮。
隨后在奉天殿舉行慶祝宴會。四品以上官員在殿內東西相對列坐,五品以下在殿外丹墀。外國國王班列侯伯之下。使臣則按品級序坐。
宴會共進酒九爵。每一次進酒。都要奏樂,教坊司表演舞蹈、百戲助興。十二天后,以郊祀禮成再次舉行大宴。隨即賞賚使臣,三、四品每人鈔百五十錠,錦一段(四匹)、絲三表里;五品鈔百二十錠、絲三表里;六、七品鈔九十錠,絲二表里;八、九品鈔八十錠,絲一表里;未入流鈔六十錠、一表里。皇上說“當懷之以恩,今后朝貢者悉依品給賜賚,雖加厚不為過也”。
陳誠(1365-1457年)
出席遷都慶典的國家,《太宗實錄》十九年正月甲戌朔條僅謂“忽魯謨斯等十六國”,而無具體名錄。一個月后,《太宗實錄》十九年正月癸巳(三十日)條謂:“使臣還國賜鈔幣表里,復遣太監(jiān)鄭和等赍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送行。據(jù)此推斷這十六國可能僅是搭乘鄭和船隊到訪之國,并不包括自行泛舟與陸路而來的。實際出席慶典的使團要多于此數(shù)。兩年后,《太宗實錄》永樂二十一年九月戊戌(二十日)條記禮部報告:“西洋古里、忽魯謨斯、錫蘭山、阿丹、祖法兒、剌撒、不剌哇、木骨都剌、柯枝、加異勒、溜山、喃渤利、蘇門答剌、阿魯、滿剌加等十六國遣使千二百人貢方物至京。上命禮部在會同館宴請,如例賜赍遣還,官方按值收購其所帶土物”。這一記錄有助于大致弄清出席與可能出席十九年元旦慶典的國家使者。除上述十六國之外,還應包括古麻剌朗(在今菲律賓棉蘭老島)以及陳誠帶回的帖木兒帝國等中亞國家的使團,以及與大明交往頻繁的朝鮮、蘇祿、榜葛剌琉球、真臘、占城、暹羅等。
在眾多的朝賀使者中,斡刺義亦敦奔是古麻剌朗國王,他于永樂十八年十月隨明朝出使該國的張謙來到北京。這是歷史記載的該國首次來朝,應其請求,成祖授之以印誥、冠帶,冊封為王。次年四月,斡刺義在返程途中病逝于福建,以王禮葬于閩縣。
永樂十五年,蘇祿國東王巴都葛叭哈刺和西王、峒王妻共率340余人浮海來朝。時成祖駐蹕北京,八月初使團北來。成祖按待泥與滿剌加國王之禮接見賞賜。八月二十七日使團辭歸,十五天后,行至德州,東王巴都葛叭哈刺染病身亡,按王禮葬于德州城北。
鄭和下西洋與傅安、張誠通中亞,頻繁的中外交流,大明的朝貢國由洪武年間的十幾個增至七十多個。形成“萬國來朝”局面。
成祖以“天下同福,厚往薄來”引領世界,構筑世界和平,終于促成朝覲使團絡繹不絕。無論鄭和下西洋還是傅安、陳誠出使西域都是在“內安華夏,外撫四夷,一視同仁,共享太平”的政治期待中進行的。兩支龐大使團所經(jīng)之處通過各種方式,調解該地域國家部落之間沖突,消除隔閡,維系海上與陸路交通順暢安全,從而建立大明與周邊國家部落的長期友好關系,迎來東南亞、南亞、中亞地區(qū)繁榮穩(wěn)定局面。俗語講弱國無外交。引領世界,維護和平,共享繁榮的王道精神靠的是開放自信與政治經(jīng)濟、軍事實力以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作者系北京文史館館員、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 徐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