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泓霏
摘 要:學會傾注聽話,是其他各種能力得以發(fā)展的基石,它是學生生活和學習必備的能力之一。小學階段是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孩子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對后面的學習有很大幫助。教師要用生動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課堂小口令提醒學生,用有效的教學行為吸引學生注意,每節(jié)課前的激趣導入,課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語言都要豐富并能吸引學生。
關鍵詞:小學生;傾注聽話習慣;方法
一、引言
印度有這樣一句諺語“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性格;播種性格,收獲命運。”巴金也說過“孩子成功教育從好習慣培養(yǎng)開始”。我發(fā)現,孩子們上課不會傾注聽話,老師講課時,很多人沒有聽進去,老師提出問題,光想著舉手回答,他們只顧著說自己想說的,哪怕回答的并不是老師提出的問題的答案。小學階段是學習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習習慣養(yǎng)成的初級階段,這個時期孩子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就會對后面的學習有很大幫助,反之,就會嚴重影響學習效率。因此,培養(yǎng)學生傾注聽話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是迫在眉睫的,對學生在整個小學階段的學習中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
學會傾注聽話,是其他各種能力得以發(fā)展的基石,它是學生生活和學習必備的能力之一??墒?,作為學生,處在學習習慣和學習自主性養(yǎng)成的初始階段,在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問題很多,往往我們的教師就忽視了孩子們的傾注聽話。而養(yǎng)成良好的傾注聽話習慣和形成一定的傾注聽話能力,這對于學生而言,將會受益匪淺。“傾注聽話”在詞典里的定義為“用心細聽”,即指細心聽、專心聽。“習慣”是指積久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皟A注聽話習慣”,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對來自外界的信息圍繞一定的主題(問題)進行思考,并對其做出初步的自我評判的一種隱性心理活動,具有較明顯的自主意識和批判精神。如何培養(yǎng)小學學生傾注聽話的習慣,作為一線老師,我通過課題研究和平時的工作總結如下。
二、培養(yǎng)學生傾注聽話習慣的方法
1.用生動的教學語言吸引學生。教學就像是講評書,說相聲,演員的語言豐富、有意思了,觀眾自然愛聽。記得在一本書上看到過這樣一則實驗報告: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賓在進行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后,于1968年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信息交流的總效果=7%的語言+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以看出,光靠語言,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的,還需要更多的其他方面的輔助。蘇霍姆林斯基也說“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說話的藝術,同人心交流的藝術,教師的語言修養(yǎng)在極大程度上決定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所以,為了吸引學生的耳朵,教學中,我堅持使自己的語言有張弛、停頓、快慢、高低、輕重的變化,而且努力使它聽起來生動、形象、幽默、可愛、喚醒、鼓舞。在必要的時候,我還會刻意去夸張的表現,來達到教育教學額效果。
2.課堂小口令提醒學生。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還較差,注意不容易集中,經常會發(fā)生聽課“走神”的現象;還有的學生往往只注意聽老師講,同學發(fā)言時就好像跟自己沒有關系了,想干嘛就干嘛了。老師如果不及時提醒,既不利于學生掌握所學知識,也會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不認真聽課的壞習慣。對于低年級的學生我在平時課堂上經常使用一些小口令,如:“小耳朵,認真聽!”“小嘴巴,閉起來!”“小眼睛,看老師?!钡?,進行師生對答。在必要的時候我也會用眼神、手勢、動作來提醒個別走神的學生。低年級的孩子,無論言行還是舉止,都是那么隨意,但他們模仿能力非常強,具有可塑性。所以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有待我們做老師的耐心、正確的引導,讓他們逐步養(yǎng)成。
3.用有效的教學行為吸引學生注意。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的每一分鐘都全神貫注、聚精會神是不可能的。對于小學低段的學生而言,更是一種奢望。因此老師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傾注聽話的樂趣。課堂如果枯燥乏味,學生的注意力肯定容易分散,那“傾注聽話”也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只有結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誘發(fā)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在身心充分放松的良好狀態(tài)下自然地傾注聽話。
4.每節(jié)課前的激趣導入,課程中每個環(huán)節(jié)的過渡,語言都要豐富并能吸引學生。還有圖片、音樂、視頻、故事、表演等形式,讓學生參與其中,調動學生傾注聽話的欲望。課堂精彩,讓學生享受傾聽樂趣要想讓學生在課堂上集中注意力,樂于傾聽,首先要讓學生覺得“這節(jié)課好聽”。教師或聲情并茂、或深入淺出地進行課文內容、思想的詮釋,將直接把學生引領進文本所創(chuàng)設的氛圍中,也將直接帶動學生傾聽的興趣,決定課堂的有效性。如教學《檢閱》一課時,我一開始就讓學生觀看國慶閱兵的視頻,恢宏的場面一下子吸引了學生,這時,拋出問題:“在這樣隆重的檢閱中,假如出現了一個拄著拐的孩子,那會怎樣?”學生的心懸了起來,對博萊克和他的同伴們的擔憂抓住了學生的心。緊接著,我又設計了以下問題:兒童隊員們?yōu)槭裁醋尣┤R克這樣一個拄拐的孩子參加檢閱?博萊克能走好嗎?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尤其是最后一個問題,我引導學生們想象這樣幾個情境:“在風里、在雨里、在烈日下,博萊克堅持訓練,一次次,他跌倒了,一次次,他又頑強地站了起來……”學生們走進了博萊克的內心,感受到了他堅強的意志,情感產生了強烈的共鳴。最后,學到隊員們走過檢閱臺,同學們和文中描寫的觀眾一樣,情不自禁地說出了“這個小伙子真棒!”“這些小伙子真棒!”并把熱烈的掌聲送給了博萊克和他的伙伴們。整節(jié)課,學生聽得入神、入情,收到了很好的授課效果。這節(jié)課讓我體會到,教在教學活動中,必須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用富有趣味的語言、充滿激情的演繹牢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們在課堂上保持專心聽講的狀態(tài)。
三、結語
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對于小學生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小學語文教師一定要重視小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誠然,良好的習慣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培養(yǎng)和堅持,因此,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一定要逐步向自主主動學習轉變,通過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