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冰筠
九月,我迎來了我的新一屆學生——一年級的小朋友??吹剿麄兓顫娍蓯?、天真無邪的樣子,又有些顧慮----都說一年級新生最難教,什么也不懂,而難中之最是課堂常規(guī)的建立,其不亞于一場持久戰(zhàn)。替學生想想,這個轉(zhuǎn)變和適應過程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幼兒園和小學的顯著差異是客觀存在的,這些差別足以讓六七歲的孩子感到適應之難,如果教師再人為地制造一些條條框框,以建立常規(guī)的名字往學生身上套,結(jié)果會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進而影響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如果當我們費盡心機終于建立了所謂的教學常規(guī)時,學生卻喪失了初入校門時的興奮與激動,對老師的敬畏代替了親近,舉止中規(guī)中矩代替了調(diào)皮,這是不是得不償失呢?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把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作為重要教育理念之一,興趣對于學生學習的重要意義是不言而喻的。課堂常規(guī)的建立以喪失學習的動力興趣為代價,無異于舍本求末,況且小學音樂教學由于沒有學業(yè)考試等外在的壓力,興趣就成了學習音樂的惟一動力,如果失去興趣,音樂教育將毫無意義??赡茉S多人都認為,音樂課唱唱跳跳,學生當然喜歡,其實不然。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許多喜歡音樂的學生卻不愛上音樂課。是什么時候起學生開始不喜歡音樂課了呢?這個警鐘其實從迎來學生的第一天就該敲響。鑒于此,我為小學初始階段的音樂教學工作確定了如下目標:讓一年級的孩子愛上音樂課。
一、愛上音樂課——因為音樂課程的特殊性
眾所周知,幼兒園的教室布置五彩繽紛,墻壁上到處有彩色圖畫和動物粘貼畫,這一切十分符合孩子的審美情趣,頗受孩子的青睞。而小學的班級布置相對規(guī)范統(tǒng)一,欠缺活潑與生動,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距離感和拘束感,這種學習的環(huán)境很不利于音樂教育。創(chuàng)設一個能讓學生喜歡并盡快適應的新環(huán)境,應是所有一年級老師的努力方向。我在布置音樂課室時既考慮到藝術性又注重童趣化。黑板上畫著小魚們吹出的泡泡并組成了這樣的歡迎詞:歡迎你,新同學!魚兒們的身上有著各種各樣的音樂符號,感興趣的學生會好奇地詢問,這既是一種知識的傳遞又是美的熏陶。鋼琴上擺一盆鮮花,樸素中點綴著美麗,琴壁上懸掛著老師自制的do re mi fa sol la si七個音符娃娃,可愛得讓學生忍不住觸摸。環(huán)境影響人的心情,審美教育更需要美的氛圍,走進這間新穎別致、童趣盎然的音樂教室,學生的心情會驀然開朗,這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如今,我的音樂教室成了學生心向往之的學習場所。
二、愛上音樂課——因為音樂老師很可親
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老師應該是美的化身: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老師應該是愛的使者。這種美和愛,單純?nèi)鐚W生,卻最能體會。音樂老師可以不漂亮,但一定要活潑大方音樂老師不一定熱情奔放,一個贊許的眼神就能讓學生久久陶醉,尤其是剛進入小學階段的學生,十分留戀幼兒園老師的溫柔可人,而小學教師由于擔負著更多的教學責任,容易給學生造成過于嚴肅、難以親近的錯,情緒上產(chǎn)生失落感。這時,老師一個關愛的眼神,一句真誠的話語,都能深深地打動學生,瞬間拉近師生的距離。一年級的孩子剛從幼兒園到小學,音樂教學如果讓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往往會讓他們感到課程的壓力和索然無味,于是我就從他們踏進音樂課室的那一刻起讓他們無時無刻都置身于音樂中,課上的問好,我就設計并采用了很有藝術風格的方式。1、采用豐富的”琴語“用”1 3 5 i |i - ‖表示起立”;“用i 5 3 1 |1 - ‖表示請坐”,“用12 34|54 32|1 3 |1 -‖表示請安靜”等等。2、恰當?shù)剡\用“肢體語言”,在演唱中,用慢慢地仰起頭表示“漸高”;嘴角微微上揚表示“歡快”;左右輕偏頭表示“活潑”等。3、把語言、音樂及舞蹈的基本動作融合起來,設計出“師生問好歌”、“表揚鼓勵歌”等。這些教學常規(guī)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大大提高了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而且在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一年級學生的音樂素質(zhì)。
三、愛上音樂課——因為音樂課堂很“自由”
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zhì)?!彼囆g教育是自由地、協(xié)調(diào)地,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施教者和受教者專著于對藝術品的關照,暫時放棄個人的私欲,也超越了規(guī)范和技法,完全處于精神的自由狀態(tài)。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這種精神的自由很大程度地受身心自由的影響。一言一行都受牽制,又何來藝術體驗時的精神愉悅? 往往看到一些老師,設計了一整套嚴謹?shù)挠柧氂媱?,躊躇滿志、地等待實施,殊不知這種急功近利的 做有悖于學生的天性,效果適得其反。所以我的做法是“悠著點”。欣賞音樂時學生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手舞足蹈甚至離開座位,且不要著急要批評他,反而以贊許的眼神欣賞他,待他心滿意足后自會歸座。遇上喜歡唱的歌,總有學生激動得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盡管喊唱有損聲帶且不好聽,但一味強調(diào)“輕點再輕點”只會令學生情緒受到抑制,演唱變得無精打采了,我除在歌唱之前提醒學生用自然的聲音讀唱外,演唱過程中絕不做“掃興”的事,唱后的評價也總先肯定學生的唱歌熱情,然后再引導學生比較唱得特別響(喊唱)與自然的響亮哪種更好聽?學生不難發(fā)現(xiàn),唱得太大聲感覺刺耳,是不可取的。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年級新生對歌聲好聽的評價標準首先是響亮,所謂“理直氣壯”,所以對掌握正確的哼唱方法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引導與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改變與適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生才會把音樂課看作無拘無束。放飛自我的地方,才會由衷地喜歡音樂課。
新音樂課程標準指出:如果通過九年義務教育連個音樂興趣都沒有在學生心中建立起來,那就不能不說我們的音樂教育在某種意義上是失敗的。對于小學初始階段而言,如果不能使學生對音樂產(chǎn)生初始的學習興趣,甚至連原有的興趣都喪失了的話,音樂老師難辭其咎的。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在教學之初就把培養(yǎng)興趣放在首位。讓音樂課成為學生們的最愛,是引領一年級的學生進入音樂殿堂的良好開端,值得慶幸的是,我在實施過程中是初見成效的,相信通過探索與努力,最終獲益的將不止是學生,而是我們老師。
參考文獻:
[1]《音樂課程標準解讀》.
[2]姜敏、賀志樸《藝術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