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平
本刊記者:對普通高中,尤其是重點普通高中而言,“質量第一”扭曲為“升學第一”已成普遍現象,但是您卻認為“不講升學就不是普通高中,只講升學也不是普通高中”。如何理解您這句話的含義?海頭高中是如何處理“成績”與“成人”關系的?
劉興法校長:普通高中教育作為連接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后教育的紐帶,其一項主要任務是為高校培養(yǎng)選拔優(yōu)質生源。高考成績自然就成了社會衡量一所普通高中辦學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從這個層面上講,不講升學就不是普通高中。
基礎教育的目標與功能是培養(yǎng)學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發(fā)展,使其獲得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強健的體魄、完整的人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為學生日后生活和工作奠定初步基礎,為國家提供勞動力儲備,同時為高校培養(yǎng)高級人才提供生源儲備。從基礎教育的功能和目標層面上講,只講升學也不是普通高中。另外,從人的差異性和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普通高中也不能把升學作為辦學的唯一目標。
我校立足“以人為本”的辦學宗旨,提出“培養(yǎng)懂禮儀、會學習、愛生活的陽光學生”的辦學目標。成才先成人,真正的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升學考試負責,更要對學生一生的生命質量負責,要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我們從德育體驗著手,以活動喚醒良知。我們開設“人文大講堂”,定期對學生、教師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邀請校內外、縣內外乃至省內外的專家學者、勞動模范、創(chuàng)業(yè)成功者來校與學生、教師面對面進行交流。為了克服農村學生拘謹的心理,釋放學生的潛能,我校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海中大舞臺,“海中大舞臺,人人展風采”,讓學生利用課間、周末進行演講、歌舞等才藝展示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提升學生的素質。我校利用每周1小時的班會課,讓學生充分討論社會熱點、成長節(jié)點、成才燃點,讓學生直面實際問題,對理想、前途、愛國、愛家、做人等主題進行討論,整個過程由學生自行組織,充分討論,學生從中知曉很多道理,釋放了生活中、學習上的壓力。
充分尊重學生個體。作為教師,應當不錯過任何一個教育的機會,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不忽視任何一個學生的優(yōu)點。不體罰學生,不辱罵學生,不大聲訓斥學生,不羞辱、嘲笑學生,不隨意或當眾批評學生,不隨意向家長告狀。教育學生要以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要求自己,贏得同學、老師、學校的尊重。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成績是衡量一個學生的基本標準。學生在學校要學會做人,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品行是完成學習任務的前提。我們本著“人人有才,人無全才;因材施教,個個成才”的育人觀,學校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建立“發(fā)展定向、管理定樣、效益定量”的動態(tài)教學管理系統,力爭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提升。動態(tài)教學管理系統中學生的發(fā)展方向是:實施優(yōu)越計劃,讓10%的學生成為拔尖人才;實施優(yōu)勝計劃,讓30%的學生成為突出人才;實施優(yōu)勢計劃,讓30%的學生成為專業(yè)人才;實施優(yōu)選計劃,讓30%的學生成為技術人才。四個層級的計劃組成長效分層提升的“1333”目標工程。我校在努力提高學生文化成績的同時,根據學生不同學習基礎,開展分層教學,讓每朵花都有盛開的可能。
本刊記者:為了提高升學率,許多普通高中都或明或暗“揪”“死揪”“往死里揪”,您怎么看待這種“拼命揪”的現象?倘若不像他們那樣“拼命揪”,海頭高中又是靠什么連年獲得“讓人敬畏”的高考成績的?
劉興法校長:學校教育要讓學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使校園生活成為整個人生美好回憶的巨大源泉和寶庫,讓學生形成快樂、開朗、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在一般人看來,要取得優(yōu)異成績,就要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組織學生上課,給學生課余時間就是在浪費時間,讓學生參加活動,就是在影響學習,這就是所謂的“死揪”。在我們看來,學習不僅僅是上課,活動也是學習。海頭高中在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的同時,留給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參加學校各類社團活動,參加各種興趣小組活動,參加各類實踐活動,在活動中鍛煉學生。這樣,既能教書又能育人。
我們依托省課程基地建設,推動學習方式轉變,提高教學成績。2011年我校海洋文化綜合實踐課程基地獲批為江蘇省首批基礎教育課程基地建設項目,為我校課程改革提供了新的平臺。在課程基地建設過程中,我校積極開發(fā)“活動發(fā)展課程”。開設特長活動課,英語特色班、宏志班、海事預科班、藝體特長班,給學生個性發(fā)展提供廣闊空間;開設特色活動課,定期組織“海之聲”廣播站、“海之戀”合唱團、“海貝”文學社等幾十種學生社團活動,學校根土館、海洋館的大部分展品都是學生自己動手創(chuàng)作的;學校定期開展“海之韻”藝術節(jié)、“海之帆”體育節(jié)、“海之星”科技節(jié)等海洋文化系列活動,不斷豐富學校的校園文化。學校還積極組織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讓學生在大課間“把旗幟舉起來,口號喊起來,身體壯起來”,每到大課間,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一起堅持跑操,無論嚴寒酷暑,從不間斷,每一名同學3年下來累計要跑近1500千米,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體魄,又磨煉了學生的意志。
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是新課改的要求。要想切實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就必須加強課堂教學研究,重構教學關系,把學生學習活力的激發(fā)作為教學智慧的標志,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作為教學追求的根本,讓教學雙方在相互期待、心靈對話、憧憬激勵中充分享受學習的快樂與幸福,從而實現教學相長。我校在不斷實踐和大膽創(chuàng)新中逐步構建以“讓教師導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為主旨的“合作探究式活力課堂”,這種課堂堅持“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學促教、能學不教”的核心理念,堅守“相信學生、解放學生、依靠學生、發(fā)展學生”的思想,突出“民主與平等、自主與合作、探究與生成、個性與發(fā)展”等基本內涵要求,建構出“學案先行,自主質疑;同伴互助,合作交流;互動探究,討論生成;拓展延伸,遷移運用”的校本化教學模式。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堅持以“學案”“教案”“鞏固案”為抓手,精心設計“教學案”,突出學生的學習思路,突出教師的學習過程指導;堅持“設計”示范、“展示課”示范,建立以宿舍為單位的學習共同體的引領;堅持學科教研室組織的每日教學研討活動,引導教師不斷反思,提高課堂效率,讓教師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在教學方式上,我們注重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心理特點,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求教師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要求教師少講、學生多說,規(guī)定每一節(jié)課教師講授時間不得超過三分之一,而用大量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生生交流、質疑,合作探究,交流展示,讓教師跟著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讓學生唱主角。課堂由原來教師的“獨角戲”變成了師生共同參與的“眾角戲”,由“一言堂”變成了“群言堂”,由“滿堂灌”變成了師生、生生間的“互問”“互動”和“互論”,學生的特長、潛力得到一定的展示和拓展。在學習方式上,我們的課堂已經沒有講臺,沒有安靜端坐的學生,學生或站,或坐,或在教室中來回走動,學生變成了小老師。他們動手、動口、動腦,有的板書,有的講解,有的質疑,有的交流,有的評價。這種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本取代傳統課堂“滿堂灌”的學習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了學生自身素質的發(fā)展。這也是我校在生源質量一般的情況下學生成績能夠大幅提升的根本原因。
本刊記者:到城市去,到經濟發(fā)達地方去,已經成為教師、特別是優(yōu)秀青年教師的職業(yè)追求;海頭高中地處蘇北海邊鄉(xiāng)村,教師是否也有“孔雀東南飛”的意向?您是如何讓大多數教師如此安心、靜心、盡心扎根海頭育人教書的?
劉興法校長:“人往高處走”,這是人之常情。海頭高中也不例外,“孔雀東南飛”現象以前也是非常突出。僅2005年,一個暑假就有40余位骨干教師申請選調進城,給學校工作帶來極大的壓力。但是近年來,這種現象逐步好轉,甚至還有個別選調進城的教師出現回流現象。如今的海頭高中,絕大多數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能夠以校為家,安心工作,精心教書。究其原因,這要歸功于學校的一系列人性化管理。學校辦學目標的四大工程中,有一項就是塑造愛事業(yè)、有思想、善從教的活力教師。為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良的教師隊伍,學校提出,要做到待遇留人、事業(yè)留人、感情留人。
首先,我們特別重視對教師的思想引領,讓教師有尊嚴地工作和生活著。堅持正面引導、教育教師,校方不在任何場合公開批評教師。通過樹立榜樣引領教師發(fā)展。每學年都要評選出一大批優(yōu)秀教師(占教師總數的75%以上),如星級教師、星級班主任、星級服務標兵、星級教研室主任、學生心目中最喜愛的教師、三八紅旗標兵等。學校建設“星光大道”,把這些優(yōu)秀教師的事跡在校園各個顯著的位置展出,既能夠激勵大部分優(yōu)秀教師快速發(fā)展,又能夠促進一小部分教師以他們?yōu)榘駱樱M快成長。
其次,讓教師專業(yè)水平得到充分發(fā)展是學校給予教師的最大福利。學校成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指導中心、課程發(fā)展中心,設立學科教研室,設立學??蒲刑?,為教師專業(yè)進行規(guī)劃、引導、指導;定期邀請專家為教師開設教科研講座,鼓勵教師走出去,到國內外進修學習;設立教科研獎金、青年教師發(fā)展基金,鼓勵教師在教學同時,提高教科研能力。學校積極爭取承辦省市縣一些重要教科研活動,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搭建平臺。近年來,我校教師開設的市級及以上公開課數量猛增,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水平提升迅速。
還有,我們從衣食住行關心教師,增強教師的幸福感。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教師也希望得到社會的尊重與認可,希望在生活上享受社會文明的成果,獲得物質與精神上的幸福與滿足。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幸福的學生。為此,我們?yōu)榧易】h城的教師開通了班車,方便教師出行;為扎根校園、長期居住在學校的教師提供平價凈菜,方便教師購買生活物品;經營低價校園超市,為師生提供生活便利;為離退休和在職老教師贈送生日禮物,為他們送去溫暖和祝福;重陽節(jié)為教職工創(chuàng)造條件,鼓勵教師回家看望老人,給教職工家人送去美好的祝福;定期舉行青年教師聯誼會,客籍教師座談會,了解教師生活工作情況;千方百計籌集資金,籌建教職工餐廳、校園兒童廣場、青年教師公寓和師生浴室。學校還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校長對全校教職工承諾“有事必幫,有求必應”。教師子女入學有困難,學??蛇m當幫助解決;教師家庭生活有矛盾,學校出面調解;教師家庭生活有難題,學校出面幫助;教職工家庭有喜事,學校必定去祝賀等等,讓教師感受生活的溫暖,增強從教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