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映芳
在高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既符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也契合了生命課堂的主張,是語文閱讀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呢?
一、明確閱讀教學的目的和確立學生課堂主體地位
閱讀教學的最高目的是在閱讀過程中逐漸培養(yǎng)起學生獨立的思想,在作品的熏陶下,逐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這就要求閱讀教學不應是單純地講解教材,也不應是教師對文本的個人理解的闡釋和傳遞,而是引導觸發(fā)學生,使之在文本的境界中充分的感悟、燃燒、體味,師生在審美的體驗與交流中完成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二、精心設計能引發(fā)學生探究、創(chuàng)造閱讀興趣的問題
閱讀是閱讀主體主動認知、探索的實踐活動,不能把結論性的觀點直接呈現給學生,以教師的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不能放任學生沒有目標、漫無邊際的自由閱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圍繞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思維習慣的問題,引導學生有創(chuàng)造性地探究。
三、鼓勵學生多元解讀文本
俗話說“一千個觀眾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文學作品反映的熱會生活越豐富深刻,主題的多元化傾向就越突出,而且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變化,對文學作品的解讀也會隨“時”而變。同時,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閱歷、文化積淀、閱讀趣味等差異,也會讓每個學生欣賞文學作品的角度和審美體驗千差萬別。比如在教授《項羽之死》這一課時,我給學生的思考題是:“項羽的死讓人們扼腕嘆息。但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喜愛他,懷念他,為什么呢?”學生圍繞問題在課堂討論中涉及了關于英雄、成敗、氣節(jié)、性格、情感、時代、文化等內容,對人物形象和文本主旨的理解既豐富又深入,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因此,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真實的閱讀感受,不強調答案的唯一性統(tǒng)一性,也不有意拔高加深,以一種開放民主的心態(tài)鼓勵肯定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并且構建一個平等、自由、和諧的對話式課堂模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擺脫書本、權威的思維束縛,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發(fā)散思維、鼓勵學生對文本就行多角度多層面的解讀。
四、積極開展批判性閱讀和對比性閱讀,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
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最終目的不是要學生擁有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新觀念、新見解,而是要在閱讀中養(yǎng)成獨立思考判斷的創(chuàng)造力并形成具有個性特色深刻的思想觀念。批判性閱讀能讓學生對文本質疑問難,不局限于現成結論、“權威”解讀,用批判的眼光去辯證地理解、分辨他人觀點的優(yōu)劣高下,做出自己的分析評價和判斷,從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形成具有獨立思考價值的結論。而對比閱讀讓學生把相關內容進行橫向縱向、正向逆向聯系,進行比較、辨別,不僅可以讓學生求同存異、拓展延伸、開闊學生視野、拓展學生思維的廣度,而且能讓學生對文本有深入理解、總結規(guī)律、得到思維啟迪。在課堂上這兩種閱讀方法可以靈活組合使用。比如在教完《祝福》之后,我讓學生把祥林嫂、劉蘭芝、竇娥三個女性形象進行比較,探討文學作品中女性形象的魅力、價值以及封建禮教思想對女性的迫害和熱會根源等問題,引導學生在比較、辨別中得到更深入更廣闊的的思想啟迪,形成具有個性化的創(chuàng)造性的觀點見解。
《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強調我們的課堂閱讀教學要以人為本,注重人的發(fā)展,達到教書育人的終極目標。因此,語文教師要在教學中努力實踐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理念和策略,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獨立思考判斷能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