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作為民法的基本制度,在調整民事行為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的確定是否與國情相適應,關系到未成年人的有效保護和交易秩序的穩(wěn)定。本文旨在結合我國現實和外國立法,探究下調最低年齡界限是否必要。
關鍵詞 未成年人 民事行為能力 年齡界限
作者簡介:高金順,鄭州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412
我國民法典編纂以來,有關民事行為能力與現今社會是否存在矛盾一直存在爭議。即使《民法總則》把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下調到八周歲,但相關爭議仍未停止。在此背景下,筆者基于我國司法實踐,結合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價值和外國立法,全面論證最低年齡界限下調的必然性及其完善建議。
一、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的爭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的發(fā)展使公民間的法律關系日益復雜,《民法通則》制定時未預料到的社會矛盾逐漸顯露。未成年人較30年前的同齡人差異顯著,這也使越來越多的學者就是否下調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問題展開論證。贊同派以王利明和魏振瀛為代表,王利明認為,七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具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不滿七周歲的未成年人不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但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魏振瀛主張,已經入學的未成年人已具備一定的認識能力和判斷能力,仍將其作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對待與實際不相符,認為,以規(guī)定不滿七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為宜。 反對派代表人物為梁慧星,他認為,七八歲的兒童從事經營性事務,于其身心發(fā)育顯然有害,如賦予其限制民事行為能力,難免有助長這種不正?,F象之虞, 主張《民法通則》有關規(guī)定仍符合社會的發(fā)展,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降低沒有必然的理由。筆者認為,《民法通則》實施至今已有三十個年頭,現今的社會環(huán)境與立法之初的社會實際情況大不相同,基于與日俱變的社會環(huán)境,面對日益不符合國情的法律文本所帶來的社會矛盾,下調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具有必要性。
二、擴大未成年民事行為能力范圍的立法實踐
自然人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自然人可以獨立進行民事活動以取得和行使民事權利、設定和履行民事義務的能力或資格。 其以意思能力為基礎,所謂意思能力,是指自然人可以認識自己的行為及判斷自己行為后果的能力。 未成年因缺乏相應意思能力,民事行為能力受到法律的諸多限制。但是為保護未成年在民事活動中的合法利益,相關法律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未成年民事行為能力,具體如下:
第一,據《民通意見》第6條規(guī)定,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接受獎勵、贈與、報酬,他人不得以行為人無民事行為能力、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為由,主張以上行為無效。據我國《合同法》第47條第1款規(guī)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贈與合同是雙方民事行為,必須經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民事行為方可成立,而法律直接規(guī)定以贈與為代表的純獲利益的行為未成年人無需做出符合年齡、智力的意思表示,無疑擴大了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范圍。第二,據《民法通則》第11條第2款規(guī)定,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梢姡筛鶕闯赡耆顺砷L狀況賦予部分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實際是在擴大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范圍。第三,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32條第2款規(guī)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可見,一定程度上法律賦予有財產的未成年人一定的民事責任,但未成年人在其財產基礎上所為的民事行為只因不符行為能力而一律無效這似乎與邏輯不符,因此,客觀上本條也為擴大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范圍提供了法律依據。第四,據我國《著作權法》第9條規(guī)定,著作權人包括作者,其他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據我國《著作權法實施條例》第6條規(guī)定,著作權自作品創(chuàng)作完成之日起產生。可見,即便是幼兒園兒童創(chuàng)作的作品也可享有著作權,而為了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著作權不被侵害,相應地擴大其民事行為能力范圍也具有一定的法律支撐。第五,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4條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根據未成年人的年齡和智力發(fā)展狀況,在作出與未成年人權益有關的決定時告知其本人,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可見,為了更好地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法律一定程度肯定了未成年人的意思能力,這也為維護未成年人民事活動中的利益而擴大民事行為能力提供了可能。
三、下調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的合理性
下調是否符合當代中國國情、順應歷史發(fā)展?能否發(fā)揮有效保護未成年人和相對人的合法利益、穩(wěn)定交易秩序的預期效果?就上述問題,筆者將從如下幾方面對其合理性做出論述。
(一)“三級制”模式下,下調符合國情
關于民事行為能力的立法模式,主要有“兩級制”、“三級制”。二者的差別在于未成年人民事行為能力的法律構造,即是否將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能力依據年齡進一步細分,在“兩級制”體系下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之外,再劃分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皟杉壷啤币苑▏腿毡緸榇??!斗▏穹ǖ洹芬?guī)定,年齡未滿十八周歲的人是未成年人;年滿十八歲的人有能力實施其所享有的各項權利?!度毡久穹ǖ洹芬?guī)定,滿二十歲為成年;未成年人為法律行為必須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雖然法國、日本在民事能力立法的形式層面上采用“一分為二”的做法,但無民事行為能力并非是“絕對化”的,在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兩國都承認未成年人在某些法律范圍內從事的民事行為有一定的效力。例如法國就規(guī)定未成年人在從事家庭法規(guī)定的財產保全、日常交易行為方面具有締約能力。依據日本法律,一個剛出生的孩子與一個心智健康的年滿十八周歲的自然人均屬無民事行為能力人,但就事實而言,二者在意思能力、行為能力上的差異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在日本理論與實務界,一般情況下認定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其行為可以經撤銷權人撤銷,如若未成年人顯著缺乏意思能力,則進一步認定其民事行為無效。
德國是“三級制”的典型代表,《德國民法典》規(guī)定,滿十八周歲為成年;未滿七周歲的人不具有行為能力;未成年人,以其已滿七周歲為限,在行為能力上是受限制的。綜上,“兩級制”將自然人分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劃分簡單明確,實踐中容易理解把握。但民事行為能力劃分年齡跨度大,不能充分考慮各個年齡階段未成年人實際情況,絕對地“兩分法”忽視了不同年齡階段未成年人的意思能力、行為能力,不能更好地保護欠缺意思能力者的合法權益,不能充分體現行為能力的制度價值。因此,德國根據行為能力類型化程度采用“三分法”,在法律中明確細化未成年人行為能力,使得法律可操作性更強,更易于指導司法實踐。由于我國立法之初便采用“三級制”,在民事行為能力制度上與德國民法又有許多相似之處,加之我國社會的發(fā)展狀況與德國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所規(guī)范的社會狀況有諸多共性,因此,相比于法國、日本,德國以七周歲為劃分限制行為能力和無行為能力的立法實踐對我國更具有借鑒意義。
(二)下調反映未成年人發(fā)展狀況
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使得當代八至十周歲未成年人相比于30年前的同齡人,生理、心理更加成熟,具備從事更多民事活動的意思能力。我國在司法實踐中也注意到了這一現實,如溫某剛、史某蘭與史某婷撫養(yǎng)費糾紛案 、齊某某與齊升炎、齊利平共有糾紛案 ,法院均以應適應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點為審理依據。
首先,盡管新生兒的腦重量僅是成年人的1/4,但腦內神經元的數量卻與成年人的數量大體相同, 兒童腦的發(fā)育在五至六歲時顯著加速,兒童在五歲左右時,大腦的重量就已達到成人的90%左右,七歲時已經接近成人水平。 因此,八至十周歲的未成年人在大腦的發(fā)展方面已基本與成年人相同,加之物質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這一年齡的兒童生理方面較立法之初的同齡人更成熟。其次,互聯網傳播介質的蓬勃發(fā)展和新興消費方式的異軍突起,兒童接觸社會的途徑五花八門,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其參與民事活動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顯著提升。最后,據我國《義務教育法》第11條第1款規(guī)定,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jiān)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并完成入學教育;條件不具備地區(qū)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13條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應當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必須使適齡未成年人依法入學接受并完成義務教育,不得使接受義務教育的未成年人輟學??梢姡谖覈蟛糠值貐^(qū),八周歲的兒童基本上已接受兩年小學教育,進入學校的他們思維能力增強、自主意識提升、決策和應對能力提高,明顯有別于入學前兒童。綜上,相比于《民法通則》制定之初,現今社會兒童的身心成熟程度都較30年前顯著增強。若仍舊以十周歲為界限,則不符合我國基本國情、不能有效保護未成年合法利益、不利于我國社會的長遠發(fā)展。
(三)保護合法利益,維護交易安全
民法者,市民社會之法則也。民法在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過程中必然要求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利益、維護交易安全。作為民法的一項重要制度,民事行為能力在調整自然人的民事行為、促進公平交易、保護當事人合法利益、維護交易安全中的作用至關重要。王澤鑒先生曾指出: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旨在保護智慮不周之人,并兼顧交易安全。 若據《民法通則》的規(guī)定,已經上小學、具有一定辨認、識別能力的八至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所為的民事活動無效,就忽視了這一階段未成年人的意思能力,不利于獨立人格的發(fā)揮和行為自由的維護,甚至會出現未成年人合法利益受侵害。如陳某某與鄭某甲、歐某某、張某甲、張某乙、劉開賞確認合同無效糾紛案 ,就出現監(jiān)護人任意處分未成年人財產,侵犯其合法利益的情況。因此,一方面,若繼續(xù)實行則客觀上并未尊重未成年人的理性能力,使之所從事民事行為一律無效,不能更好地維護其本該依據自身的意思能力而獲得的合法利益。另一方面,使此年齡階段未成年人所為的民事行為一律無效使交易相對人的合法利益處于法律所不予保護甚至有所排斥的狀態(tài),必然不利于維護交易相對人的合法權益、不利于民事法律關系的確定和交易安全。
(四)私法自治要求,彰顯行為自由
私法自治,是指民事主體在不違反強行法的前提下,有權自由地決定或處分自己的事務,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設立、變更、消滅民事法律行為,任何人無正當理由不得干涉。 這要求法律對民事行為不能任意干預,不能一概否定某種民事行為的效力,即便法律規(guī)定其無效也要有嚴格的限制條件,否則便是法律過多干預公民意志自由。如浙江中興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與王偉榮、泰州豐昌德貿易有限公司破產撤銷權糾紛案 ,法院通過舉證責任限制原告行使撤銷權,以維護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和私法自由,保證經濟活動穩(wěn)定性。因此,將十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全部認定為無效,有違未成年人的發(fā)展現狀,不利于保護那些心智成熟、有一定意思能力之人。若將八周歲作為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法律認可八至十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實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為有效行為,若做出與其年齡和智力不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則由法定代理人代理或經法定代理人同意可實施,使此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的民事行為不當然無效,而是屬于可撤銷民事行為。這樣更能適應未成年人發(fā)展現狀,能更好地保護已經入學,具有一定識別和控制能力的八周歲以上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和行為自由。
四、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下調的完善
最低年齡界限下調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尊重八至十周歲未成年人的認識能力、更全面地保護其利益。但立法過于側重未成年人的權利保護,在日益復雜的民事活動中難免忽視善意交易相對人利益的保護。為此,在今后的法律實踐當中,筆者認為在下調的同時應注重未成年人與交易相對人的利益平衡、維護交易安全,具體建議如下:
首先,規(guī)制未成年欺詐行為,保護相對人權益。欺詐,德國法又稱詐欺,是指通過夸耀虛假事實,或者隱瞞事實真相,故意亦即有意引起或維護某種錯誤,已達到影響被詐欺者決策的目的。 我國反對欺詐,《合同法》第52條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合同無效。第54條第2款規(guī)定,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在未成年人尤其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中不排除通過偽裝并使相對人相信其所為的民事行為是取得了代理人同意等以欺詐性手段誘使善意相對人與之進行交易,事后又以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行為可撤銷為由對交易行為的效力予以否認。在這種未成年人欺詐交易中,我們不能一味重在保護未成年人的利益,不能因為未成年人不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就任由其欺騙善意相對人、任意適用撤銷權規(guī)避交易風險、為自己的不誠信行為買單,法律不應保護無誠實信用之人,相應地在判斷民事行為效力時應區(qū)分實際情況,兼顧善意相對人的利益,唯有如此才更能保障交易雙方的公平地位、維護交易秩序的穩(wěn)定。
其次,增設未成年人立即生效條款,維護交易安全。為了更好地促進一定認識能力的未成年人參與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交易,維護交易相對人的交易安全,除了純獲法律上利益的行為外,法律應規(guī)定未成年人的法律行為在特定條件下一經做出立即生效。一方面,符合目的的行為,即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從事在法定代理人所確定的目的范圍內對自己財產的處分行為。例如《德國民法典》第110條規(guī)定,未成年人未經法定代理人的同意而訂立的合同,在未成年人以金錢完成合同上的給付,而其金錢是由代理人為此目的或者為自由處分所給予,或者經代理人同意是由第三人所給予時,視為自始有效。另一方面,已經被依法擴大的民事行為能力無需經允許或追認立即生效。法律可直接規(guī)定未成年實施的與其年齡、智力和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一些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交易立即生效。除此之外,我國可參照《德國民法典》第112條有關未成年人對因獨立營業(yè)而帶來的法律行為具有無限制的行為能力的立法,規(guī)定法定代理人經戶籍所在地法院的承認可授權心智成熟的未成年人獨立營業(yè),在此之間所為的交易行為也可立即生效。綜上,通過上述兩種方式使得未成年人與善意相對人的交易行為被認為自始有效,使相對人擺脫了效力待定下身處的權利不確定狀態(tài),能更好地維護善意相對人和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尊重未成年人自主意識、促進未成年人參與民事活動。
五、結論
在社會不斷發(fā)展的今天,八至十周歲的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越來越成熟,其意思能力較30年前有著巨大的進步,十周歲作為未成年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最低年齡界限已經與社會現實脫軌。將八周歲作為最低年齡界限更能適應社會發(fā)展,有其充分合理性,相信通過法律實踐的不斷完善,必能發(fā)揮民事行為能力制度應有的社會價值。
注釋:
王利明.中國民法典建議稿及說明.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7.
魏振瀛.民法.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9.
梁慧星.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總則編.法律出版社.2004.46.
郭明瑞.民法總論案例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53.
蘇號朋.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2006.113.
(2015)沈中少民終字第00424號.
(2015)株縣法民一初字第232號.
沈政、林庶芝.生理心理學.開明出版社.2012.70.
徐政授、沈家鮮.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84.
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184.
(2014)中中法民一終字第740號.
楊代雄.民法總論專題.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29.
(2016)浙0603民初1384號.
[德]卡爾·拉倫茨著.王曉曄、郝建東、程建英,等譯.德國民法通論(下冊).法律出版社.2002.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