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仲裁程序設置的相對封閉性與保密性,一旦仲裁裁決損害了案外人合法權益,其難以在仲裁程序進行時獲知其正當法益受損。此外,鑒于目前我國仲裁法律制度并未授予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權利,仲裁當事人雖基于惡意而濫用仲裁損害案外人合法權益,卻仍可不受法律之羈束?;诖耍覈蓞⒖济袷略V訟法中的第三人撤銷訴訟制度,通過仲裁立法或司法解釋的形式賦予案外人以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權,從而構建起效率優(yōu)先、兼顧衡平正義的仲裁程序機制。
關鍵詞 仲裁 案外人 仲裁
作者簡介:李琪,鄭州大學法學院本科,研究方向:訴訟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4.295
時下經濟結構日益復雜,新型民商事糾紛層出不窮,仲裁作為一種與訴訟并列的,可供當事人自主選擇的糾紛解決方式,備受人們推崇。仲裁理念中所體現的意思自治、專業(yè)經濟、公平保密等特點,尤其契合各類民商事交易主體的爭議處理模式。然而在司法實踐中,仲裁雙方當事人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惡意串通損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現象屢見不鮮,如何及時有效地對案外人實施事后權益救濟就顯得愈加重要。新修訂《民事訴訟法》的相關配套救濟制度已日臻完善,而仲裁案件中有關案外人權益救濟措施,卻仍顯捉襟見肘。
一、 我國仲裁裁決案外人權益受損情勢及其表現形式
(一) 仲裁裁決侵害案外人權益的情勢及評析
仲裁作為典型的社會救濟形式,其設立初衷是為民商事糾紛主體提供一種快捷高效的糾紛解決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隨著市場經濟及技術的深入發(fā)展,實踐中接連發(fā)生的爭議呈問題復雜化、主體多樣化態(tài)勢。仲裁裁決的“長臂”效力不僅約束了仲裁當事人,起到定紛止爭之效,同時裁決所確認的事實或權利,可能直接或間接地侵害了案外人合法權益。在這當中,深圳某某房地產有限公司與黃某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所涉及的案外人權益受損問題頗具代表性。
2006年4月,深圳某某房地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房地產公司)與黃某某簽訂一份《房地產買賣合同》,約定房地產公司將其位于深圳市的某公寓11棟一樓至七樓共97套房產,以每套90萬元合計8730萬元賣給黃某某;在協(xié)議90天內雙方配合將上述房產過戶到黃某某名下。雙方在該合同第十一條約定爭議的解決方式為:“本協(xié)議如發(fā)生爭議,雙方協(xié)商無法解決時,任何一方可向深圳市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或者向深圳市福田區(qū)人民法院提起訴訟?!?009年11月,黃某某依據雙方簽訂的上述《房地產買賣合同》,以其支付完購房款,但房地產公司遲遲未按合同約定替其辦理過戶手續(xù)為由.向深圳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請求依法裁決房地產公司為其辦理上述97套房產的房地產權證。雙方簽訂《協(xié)議書》約定適用簡易程序進行書面審理。深圳仲裁委員會根據《深圳仲裁委員會仲裁規(guī)則》規(guī)定的簡易程序,由一名仲裁員成立仲裁庭獨任進行書面審理。仲裁庭經審理,于2009年12月作出裁決書:由房地產公司到國土房產主管部門辦理上述97套房產的變更登記手續(xù),黃某某予以配合,登記于黃某某名下。2010年2月,房地產公司依據該仲裁裁決,將上述97套房產登記到黃某某名下。
涉案97套房產所在的公寓是房地產公司的前身深圳市某工程開發(fā)公司與深圳市某股份有限公司等國企于1988年底合作興建。與本案有關的97套房產,其中88套已由出售給相關公司員工,但一直未辦理房屋登記手續(xù),相關住戶也一直就辦證問題多次信訪。當得知房產已登記到黃某某名下后,涉案住戶就“一房兩賣”問題多次集體上訪。深圳仲裁委員會認為,上述裁決是仲裁庭在仲裁雙方當事人房地產公司、黃某某惡意串通、提供虛假證據并隱瞞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作出的,具有《仲裁法》第五十八條規(guī)定的情形,故申請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予以撤銷。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該申請,并依照我國程序法對該申請進行審理。人民法院審理認為該案件首先要探討的問題是仲裁委員會及案外人能否作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主體,即此案件申請人主體是否適格。法院認為,仲裁委員會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無法律依據,況且其作為作出仲裁裁決的主體,不能再作為撤銷其裁決的申請人。其次,《仲裁法》第58條僅將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權利賦予當事人而未授予案外人,故后者依現行法律亦不能成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主體。最后,對于因仲裁當事人惡意串通、騙取仲裁裁決損害案外人利益時對案外人的救濟,可通過就執(zhí)行標的提出異議的方式解決。根據2007年《民事訴訟法》第204條規(guī)定(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227條),在執(zhí)行過程中,案外人可以對執(zhí)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法院應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15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zhí)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審判監(jiān)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自裁定送達之日起15日內向法院起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執(zhí)行程序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8﹞13號)第15條規(guī)定:“案外人對執(zhí)行標的主張所有權或者有其他足以阻止執(zhí)行標的轉讓、交付的實體權利的,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二百零四條的規(guī)定,向執(zhí)行法院提出異議?!睋耍竿馊丝稍谥俨貌脹Q確定的權利人申請執(zhí)行過程中,通過提出執(zhí)行異議的方式尋求救濟。據此,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駁回了深圳仲裁委員會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
不難看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仲裁委員會及案外人是否具有撤銷仲裁裁決的主體資格。各方對于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做法,意見不一。支持法院駁回撤銷仲裁裁決申請的一方認為根據《仲裁法》第58條的規(guī)定,否定仲裁裁決效力的主動權,掌握在案件當事人手中。仲裁案件以外的其他主體,并不享有撤銷仲裁裁決的權利。 涉案住戶不是仲裁程序中的任一方當事人,因此主體不適格,應當予以駁回。針對該爭議焦點,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亦給出了意見:在現行法律框架下,仲裁委員會及案外人都不能成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主體。此時對案外人的救濟可以通過案外人就執(zhí)行標的提出異議或者另行起訴的方式來解決。雖然賦予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權利,確有積極意義,但目前尚無明確法律依據。
反對方觀點認為,執(zhí)行程序的啟動是以勝訴方申請執(zhí)行仲裁裁決為前提的,如果惡意串通的當事人不是通過強制執(zhí)行方式,而是以自動履行的形式損害案外人的合法權益,則案外人便無法提出任何的執(zhí)行異議。 筆者贊成人民法院駁回撤銷仲裁裁決的申請。因為在我國現行仲裁法律制度體系未完備健全之時,不經研究系統(tǒng)論證即授予案外人以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權,難免操之過急。同時,這樣不假思索授予撤銷權也有悖于仲裁法立法精神,造成法律適用的混亂和片面。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案外人合法權益不受保護,而是須在反復實踐考量、多次系統(tǒng)論證的基礎上,發(fā)展完善案外人權益受損的事后救濟制度,填補立法上的空白。因此,如何保護案外人的利益,是我國當前仲裁程序中亟待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仲裁裁決侵害案外人權益的主要情形
仲裁裁決侵害案外人權益的情形多樣,方式亦各不相同。一些學者指出,應當區(qū)分仲裁當事人主觀是否有惡意,但筆者認為對受損案外人權益的救濟不可囿于當事人惡意與否,只要仲裁裁決的結果侵害了案外人合法權益都是討論的范圍。由此,可將仲裁裁決侵害案外人權益作如下劃分:
1. 侵害案外人的債權:與物權具有的排他性和優(yōu)先力不同,債權僅具有相對性,無排他效力,因此數個債權,不論其發(fā)生先后,均以同等地位并存。 上文所提及的“一房二賣”案涉及仲裁當事人通過虛構法律關系,從而造成仲裁裁決案外人無處求償的困境,稱作虛假仲裁。虛假仲裁,是指民商事仲裁各方當事人惡意串通,采取虛構法律關系、偽造證據、捏造案件事實等方式,通過仲裁以獲取非法利益的行為。 換句話說,其實質是一種侵權行為。仲裁當事人之間并不存在真實的爭議糾紛,僅基于惡意串通的合意,通過訂立仲裁協(xié)議并向仲裁機構提請仲裁,藉由仲裁轉移責任財產,進而逃避債務或規(guī)避執(zhí)行。同時,仲裁審理過程進行的也較為“順利”,仲裁當事人在仲裁程序中編造證據,且對對方證據的證明能力和證明力不提出任何異議,直接同意其仲裁請求。一方積極履行義務,另一方全面配合,從而實現企圖利用一紙仲裁裁決達到非法獲取利益、規(guī)避法律制裁的目的。
2. 侵害案外人的物權:物權的排他效力,系指在同一標的物上,不能同時存在兩個以上內容互不相容的物權。 因此,仲裁當事人侵害案外人物權的表現形式也大體集中于一種,即將案外人的財產主張為自己所有。司法實踐中有不少案例作為引證:甲與乙聯(lián)建一綜合樓,尚未竣工,乙即與丙簽訂了房屋買賣合同并進行了房屋登記。之后雙方發(fā)生爭議并提請仲裁,但乙與丙爭議的綜合樓系甲與乙聯(lián)建,該仲裁裁決明顯地侵害了共有人甲的合法權益。 正是由于仲裁程序設置的相對封閉性和保密性,案外人多數情況下無從獲知仲裁的始末,但即使在知道的情形下,也無法通過有效途徑及時干預、制止。因此,通過仲裁對案外人財產進行處置歸為己有,已成為惡意仲裁當事人屢試不爽的手段。
二、現有法律框架對案外人救濟途徑之不足
(一)申請撤銷仲裁裁決
我國《仲裁法》第58條規(guī)定,當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法定情形的,可以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撤銷裁決。依據該條的意思,只有該仲裁案的當事人才可提起撤銷之訴。換句話說,撤銷仲裁裁決的啟動權掌握在該案當事人手中,案外人等未被授予撤銷仲裁裁決之權。仲裁案外人若想否定此仲裁裁決,只能希冀于仲裁當事人有主動申請撤銷的意愿,否則將無法保護自身權益。當然,在仲裁當事人存在主觀惡意的情形下,撤銷仲裁裁決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即使雙方主觀上是善意的,同意撤銷仲裁裁決,能否實現這一目的仍舊待定,既要判斷是否屬于可撤銷的事由,還得結合申請期限、侵害案外人權益的法定事由等諸多因素進行考量。此外,《仲裁法》第58條第三款賦予法院以法定撤銷權,即人民法院認定該裁決違背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裁定撤銷。從表面上看,此條款拓寬了仲裁案外人事后救濟的途徑,但實際上,有關“社會公共利益”的認定在學界和實務界存在不小的爭議,主要還是取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因此,在現行仲裁法律框架下,仲裁案外人借助撤銷之訴維護自身權益實屬不易。
(二)申請不予執(zhí)行
《仲裁法》第62條有關仲裁裁決不予執(zhí)行的規(guī)定,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一項防御性權利。通過對該條的演繹可以得出,其前提有兩點:一是仲裁裁決作出后,一方未主動履行,勝訴一方為維護權利不得不借助國家強制力量保證實現;二是一方申請執(zhí)行后,另一方不服提出異議,申請不予執(zhí)行。因此,如一方當事人自動履行該仲裁裁決,該程序將不會被啟動。此外,不予執(zhí)行制度作為司法監(jiān)督的一種方式,只能對給付仲裁裁決進行監(jiān)督,至于確認裁決和變更裁決由于不存在可供執(zhí)行的內容,其監(jiān)督能力有限。所以,對于仲裁案外人而言,以上的救濟方式具有不確定性和局限性。
(三)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與再審之訴
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是目前唯一能夠有效利用的法律手段?!睹袷略V訟法》第227條規(guī)定,執(zhí)行過程中,案外人可以對執(zhí)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但盡管執(zhí)行異議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案外人利益的保護問題,但如果仲裁裁決結果是損害案外人合法權益的確認裁決或者形成裁決而非給付裁決,抑或者雖然是給付裁決,案件基于當事人的自愿履行而沒有進入執(zhí)行程序的,因案件不進入執(zhí)行程序案外人權益也得不到救濟和保護。此時,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沒有其用武之地。簡言之,述及仲裁中的案外人執(zhí)行異議之訴制度設計,尚有進一步探討考證的地方。
案外人是否可以經由申請再審程序維護合法權益,答案是否定的。仲裁司法監(jiān)督有限原則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對仲裁進行司法審查時一貫堅持的原則。將仲裁司法監(jiān)督限制在一定范圍內,避免審判對于仲裁的干預過大,體現了對仲裁這一獨立糾紛解決方式效率性、權威性的維護和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充分尊重。據此,無論是從仲裁的價值取向,還是對仲裁與司法監(jiān)督適度關系的考慮,再審之訴在我國仲裁法律體系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四) 另行起訴
實踐中,仲裁當事人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通過虛假仲裁、惡意仲裁等途徑,損害案外人合法權益。依照我國《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和《民事訴訟法》等法律,仲裁案外人可以另行提起訴訟,即侵權之訴。但同時也需面對法院作出的裁定、判決與仲裁裁決相沖突的尷尬境地。通常來說,仲裁裁決一經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包括既判力、約束力和執(zhí)行力。但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guī)定》在肯定已為仲裁機構的生效裁決所確認的事實這一規(guī)則的同時,又規(guī)定當事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這一規(guī)定的含義是,當事人主張的事實已經仲裁機構生效裁決所確認,可以免除主張該事實的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但是如果案外人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該裁決所確認的事實的,不能免除當事人的舉證責任??梢姡Р脹Q對事實的認定并不完全具有預決效力,也即裁決理由并不具有既判力。但若案外人針對裁決理由的事實另行起訴時,法官在后訴中可能作出與前裁決相矛盾的判決,有損司法權威性,同時也不利于糾紛的一次性解決。
三、 仲裁案外人權益救濟舉措的完善
(一) 事中救濟程序:仲裁第三人制度
一些學者提出將民事訴訟法中的第三人制度引入仲裁程序,具體來說,仲裁第三人是指仲裁程序開始后,與仲裁案件處理結果有實體法上的牽連聯(lián)系而主動介入或者被動加入到仲裁程序中的非原仲裁協(xié)議當事人。 支持者指出,由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設立使得因其作用而增加的仲裁裁決結果的公正性也會消除導致社會資源再次投入仲裁或者訴訟因素,節(jié)約訴訟或者仲裁的投入,降低糾紛解決的成本。 但筆者認為,仲裁的制度價值在于其所特有的自治性和獨立性,而如果使仲裁在包括原則、程序等各個方面違背仲裁契約性的本質特征,對民事訴訟制度僵硬模仿,只會導致學界所稱之的“仲裁訴訟化”,從而導致仲裁制度與訴訟制度的混同效應。通過比較各國的立法與司法實踐來看,仲裁第三人制度并未被普遍使用,我國亦是。所以,仲裁第三人制度不宜作為事中救濟程序被引入。
(二)事后救濟程序: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
在新修改的民事訴訟法中增設了一些新的訴訟制度,第三人撤銷之訴就是其中之一。該項制度旨在為那些因不能歸責于本人事由而未參加訴訟的第三人提供程序權利的保障。然則實踐中,真正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必要性提出實質性挑戰(zhàn)理由的是,關于裁判效力的相對性原則與第三人權利保障的關系問題。 與訴訟中的第三人不同,仲裁案外人一方面無法干預仲裁程序進行,另一方面也難以對生效仲裁裁決提出抗辯,亟待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救濟途徑。因此,未來對《仲裁法》修改時,可借鑒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立法模式,構建仲裁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制度,以期更廣泛、更徹底地保護案外人合法權益。
四、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制度構建
(一) 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制度目的
在民事訴訟法修改過程中,有關第三人撤銷之訴是否適合在我國現有法律語境下設立,學術領域和實務部門意見不一。其中制度目的更是研究第三人撤銷之訴無法繞開的問題。第三人撤銷之訴體現了規(guī)制虛假訴訟、通過“撤銷原裁判”達到糾錯目的之制度特點。不可否認,近些年我國民商事仲裁糾紛呈遞增趨勢,混雜其中的虛假仲裁、惡意仲裁等對傳統(tǒng)的仲裁模式提出挑戰(zhàn)。面對此種現狀,盡管可以憑借國家強制力對虛假仲裁、惡意仲裁的當事人進行處罰,責令其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但同時也應當喚起案外人對自身權益的積極維護。其中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則為案外人提供一條相對便捷的司法救濟途徑,對更加主動防范、規(guī)制虛假仲裁、惡意仲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此外,案外人要求加入仲裁程序審理過程有悖于仲裁的契約性,因此及時配套的事后救濟制度就更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制度可行性分析
相較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突破仲裁協(xié)議的相對性和保密性,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作為一種事后的權利救濟途徑,一則避免了對仲裁程序審理過程的不當介入進而違背仲裁以契約性為主的價值追求,二則避免造成對仲裁自愿性、保密性、效率性的損害。
此外,鑒于我國目前僅有案外人申請執(zhí)行異議之訴一條救濟途徑,且在保護案外人合法權益范圍上有所局限。例如,執(zhí)行異議之訴僅適用于給付裁決,對確認裁決、變更裁決卻陷入無計可施的尷尬境地。而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彌補了這一不足,案外人有證據證明仲裁裁決所確認或是變更的內容侵害其權益的,均可提起撤銷之訴。
最后,無救濟即無權利,以“訴”的形式,依托國家司法審判權對案外人合法權益提供保護,具有正當性和必要性。
(三)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制度設計
制度目的與構成要件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前者往往需要在立法中轉換為構成要件,并通過構成要件實現司法層面的具體操作??梢哉f,構成要件是制度目的等各種各樣的立法期望轉換為法律現實操作的樞紐, 因此為確保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制度,最大化保護案外人合法權益效能,還需對相關構成要件等事項加以法定化、書面化,包括適格當事人、申請法定事由、申請期限及管轄法院、仲裁審理程序等。據此,筆者對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制度作出以下幾點設計:
1.適格當事人的界定:民事訴訟中將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做了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法定劃分,但在仲裁程序中不必作此分類。畢竟關于何謂“法律上利害關系的案外人”、“是否有獨立請求權”,法律和實務中并未有統(tǒng)一定論?!睹袷略V訟法》中也僅是用了一個條文進行限定,給予當事人主體資格范圍較大的解釋空間。因此,對于申請撤銷仲裁裁決案外人的界定,限制在仲裁裁決直接或間接損害其實體法律權益即可。
2.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事由:一般來說,仲裁裁決具有對向性。一經作出,即具有法律上的預決效力。為避免造成法律的隨意性與不穩(wěn)定性,應謹慎賦予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權。通過分析案外人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主要情形,規(guī)定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的事由如下:(1)裁決所根據的證據是偽造的;(2)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決的全部或部分內容錯誤;(3)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決內容錯誤損害其民事權益等情形。
3.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期限和管轄法院:在仲裁程序中,當事人或通過虛假仲裁、惡意仲裁等形式掩蓋非法目的,以騙取仲裁裁決。這是典型的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侵權行為。我國《民法通則》第58條、《合同法》第52條均對惡意串通,損害第三人利益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和合同做出自始無效的規(guī)定。由此分析,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并無期限限制。但為督促案外人得知權益受損后及時采取措施和避免裁決的不安定性,可以參照民事訴訟法中第三人撤銷之訴期限的規(guī)定,即仲裁案外人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民事權益受到損害之日起六個月內提起撤銷仲裁裁決之訴。
在管轄法院上,應當由作出仲裁裁決的仲裁委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同時,中級人民法院應組成合議庭對此類案件進行審理。一方面,從“兩便原則”出發(fā),有利于法院和仲裁委之間文書、證據及其他訴訟材料的交換、傳遞;另一方面,應當保持與仲裁當事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管轄法院級別、地域一致。
4.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審查和受理: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之訴,應當按照特殊救濟的訴訟對待處理,而不應是一般訴訟程序。特殊救濟訴訟的啟動需要法院對起訴事由,包括仲裁當事人主觀惡意,虛構證據隱瞞事實真相等事由進行實質性審查。對于事由的存在應達到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以避免案外人濫用撤銷權利,影響仲裁裁決的穩(wěn)定性。
5.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處理結果:對案外人申請撤銷發(fā)生法律效力的裁決的請求,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經對案件實體內容的審理,如果認為案外人申請撤銷仲裁裁決的理由確實充分,裁定撤銷原仲裁裁決,并停止原仲裁裁決的執(zhí)行。此外,結合法院審理仲裁裁決侵害案外人權益的具體情形,可以裁定全部或部分撤銷原仲裁裁決。撤銷部分仲裁裁決的,其他未被撤銷部分繼續(xù)有效。當然,如果原仲裁裁決不可分或者分開后影響其法律效力的,則裁定全部撤銷仲裁裁決。
五、結語
當前,社會民商事主體權利義務關系的交叉復雜化,誠實信用原則的缺失化及仲裁程序自身的不足,使得惡意仲裁、虛假仲裁現象頻生。縱觀現行法律制度,對仲裁案外人合法權益的保護不僅是匱乏的,更是無法可尋、無法可依。鑒于我國仲裁法在案外人利益保護問題上的嚴重滯后性,無法滿足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需要,因此,建構案外人申請撤銷第三人仲裁裁決制度有相當的正當性和急迫性。
注釋: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司法研究與指導.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總第三輯).162.
唐云峰.仲裁案外人的權利保護和救濟.商事仲裁.2012(第9輯).
唐敏、邱文英.試論對仲裁案外人合法權益的法律保護.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3).
王澤鑒.債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8.
戎老虎、朱媚.對虛假仲裁導致執(zhí)行回轉難問題的思考——由一起借款合同糾紛仲裁執(zhí)行案切入.企業(yè)導報.2013(23).
王澤鑒.民法物權.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48.
常怡.民事判決的既判力客觀范圍.甘肅政法學院學報.2006(5).
江偉、肖建國.仲裁法(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5.
龐小菊.仲裁中應設立第三人制度.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3(2).
張衛(wèi)平.中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制度構成與適用.中外法學.2013(1).
鄭金玉.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實踐運行研究.中國法學.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