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燁
【摘 要】2016年6月19日,何藩先生在美國加州仙逝。此事件引起攝影界嘩然,甚至全球矚目。在何先生的資料中,以攝影家和電影人的字眼居多,而空前的關(guān)注也將這位攝影大家推上了“輿論的漩渦”。
【關(guān)鍵詞】香港;人文現(xiàn)實;電影;精神歸宿
中圖分類號:J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6-0185-01
何藩, 1931年生于上海,父親在他13歲那年送給他一臺柯達Brownie相機,似乎暗示了何藩未來的職業(yè)生涯。
一、攝影創(chuàng)作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沙龍攝影。何藩最早引人關(guān)注的是“沙龍”攝影。在他很小的時候,憑借著這部分作品獲得了很多獎項。值得說明的是,這些獎項在一些文獻中被過于神化,其實這些都不是攝影界的最高規(guī)模獎。
第二階段:現(xiàn)實關(guān)懷。這一階段的作品最能代表何藩攝影的價值觀、美學取向與藝術(shù)風格。這些照片以精準的用光、敏銳的觀察與嚴謹?shù)臉?gòu)圖,呈現(xiàn)了處于上升發(fā)展階段的香港,即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香港的社會風情、市井百態(tài)。其中最為大眾熟知的是以香港為主題的攝影三部曲《何藩:香港回憶錄》《生活劇場》《昨日香港》,這些珍貴的影像資料記錄了當時香港的社會現(xiàn)實。
不同于郎靜山式的“畫意攝影”,何藩的攝影作品離不開市井煙火。他了解香港的結(jié)構(gòu)、港人的生活,他從未想過記錄香港的城市建筑和名勝,而是努力捕捉香港的魂,記錄香港人的生活狀況。
這些現(xiàn)實關(guān)懷作品之所以受到大力推崇和廣泛傳播,筆者認為,一是其趣味點正好切中當下大眾與傳媒對于攝影的認知感;二是當時的香港處于發(fā)展階段,全體港人沉浸于努力向上的氣氛中。與如今樓盤群立、發(fā)達的香港相比,有著某種本質(zhì)上的不同,當時的風光多少有所缺失,有些作品呈現(xiàn)出對于弱者的同情和對于資本主義的冷眼。但令人無法否認的,這仍然是一個樂觀主義者眼中的香港。長時間的冷藏保鮮之后,世人再看這些作品,心中泛起陣陣漣漪。試問今天的香港人,與當年相比,失去了什么?這才是何藩作品的真正核心和價值。
第三階段:技法的重組。晚年移居美國后,無法再像壯年時期那樣馳騁街頭,于是何藩轉(zhuǎn)戰(zhàn)至電腦前。其依然堅持研究新的攝影技法,在70歲自學Photoshop,利用疊印、剪裁和蒙太奇等手法將以前的攝影底片再加工,形成他后期的風格,具有當代意味的全新嘗試。
二、藝術(shù)特色
(一)光影的生理直覺。在攝影語言中,電影敘事與風格塑造的光影極為重要,何藩之所以被譽為香港的安塞爾·亞當斯,就是他對光影的極致捕捉能力令人稱絕,甚至不亞于當時的布列松。太陽在這座城市的投影規(guī)則,他以敏銳的眼光捕捉光線變化之瞬間:馬路一片墨黑,泛著銀光的電車軌道,在逆光中行人變成了黑色的小紙片,襯著遠處海上的孤帆,有種空洞的詩意。
(二)平面設計感。何藩的攝影作品還具有較為鮮明的平面設計感,他沒有刻意安排,絕大多數(shù)出于下意識。他最廣為流傳的一幅作品《靠近陰影》,是一個著旗袍的女人站在一堵墻的明暗交接處,低眉凝視,仿佛時空也凝結(jié),他創(chuàng)造出的舊香港格調(diào),幾乎是渾然天成的王家衛(wèi)電影。
(三)中國古典文學。何藩酷愛中國古典文學,所以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古代詩詞的意境演繹,代表作《As Evening Pass By》就是被北周庾信《哀江南賦》的意境所感染,那種“日暮途遠,人間何世”的氣氛,引領(lǐng)觀者思緒上升到另一境界。他的攝影作品連名字都是令人回味的,《時日如飛》《生之歡愉》《魔幻現(xiàn)實》等。
(四)藝術(shù)和紀實的結(jié)合。何藩作品冷靜敏銳地捕捉了市井生活中瞬息變化的情緒,不見紀實攝影師完全紀實的手法,而是對這座城市的關(guān)注,使他的作品不僅有旁觀意味,更有簡約又意蘊十足的藝術(shù)性。
三、演藝生涯:戲謔自己“為五斗米折腰”
與此同時,何藩也是國際知名攝影家、電影演員及導演,他執(zhí)導了二十余部電影。他自小喜愛電影,于1961年加入香港邵氏集團,從一開始的場記逐漸發(fā)展為演員,邵氏版《西游記》中唐僧一角受到大家的好評。在他參演的三十余部影片中配角居多。1966年,他以導演的身份開始從事電影創(chuàng)作,首次執(zhí)導《血愛》,爾后其電影作品先后入選多個國際電影節(jié)。
出于商業(yè)的壓力和當時的電影壞境,邵氏公司要求他轉(zhuǎn)而拍攝唯美派風月片,《春滿丹麥》《長發(fā)姑娘》等二十幾部影片先后誕生,他也常常戲謔自己是“為五斗米而折腰”,這樣的轉(zhuǎn)變,雖然讓何藩成為香港首個票房過千萬的導演,但他心中依舊千千結(jié)。
四、何藩:我的攝影從未妥協(xié)
何藩骨子里的那股文藝精神,讓他的一生浸潤在藝術(shù)的溫床。他的生活或許本該在高檔穿著、花圍巾的香氛之中,但他的攝影作品卻常常出離他自己的現(xiàn)實,以悲憫的眼神流連他人的生命。 何藩曾說:“我的攝影從未妥協(xié)。”這里所說的攝影與妥協(xié),當是他對攝影的喜愛與眷戀。
回看何藩的人生經(jīng)驗,他是透過鏡頭窺探世界的局外者。一生流離,他其實完全有理由把自己活成一個名流紳士;攝影獲獎無數(shù),他大可以挑起學院派的大梁,在“象牙塔”里不問世事。然而他都沒有,他穿梭于紅塵內(nèi)外,權(quán)衡著熱熱鬧鬧的名利場,始終維持著攝影世界中的靜謐,為自己留下一張老式肖像畫,最后的幾筆,素雅、恬淡,意蘊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