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強圣
[摘 要]“翻轉(zhuǎn)課堂”就是整合多種現(xiàn)代技術手段,改變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模式,將學生的體悟與感知轉(zhuǎn)移到課外,從而達到更好地延伸課堂教學的廣度和深度的一種教學模式。對于習作教學而言,要想尋求突破,就必須要依靠“翻轉(zhuǎn)”之路,通過自由表達、以生為本、多維互助來提升習作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自由表達;以生為本;多維互動;習作教學;課堂“翻轉(zhuǎn)”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10-0084-01
“翻轉(zhuǎn)課堂”需要整合多種現(xiàn)代技術手段,是一種有效的習作教學方法,能夠提高習作教學的質(zhì)量。習作教學要想尋求突破,就必須要依靠“翻轉(zhuǎn)”之路。
一、自由表達,在感知中踐行課堂“翻轉(zhuǎn)”
傳統(tǒng)習作教學中,很多學生其實都是被教師“趕著鴨子上架”,他們并沒有真正地將自己的身心融入習作過程中。這就要求教師要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借助“翻轉(zhuǎn)課堂”實現(xiàn)從被動接受到自由言說的蛻變。
(一)關注教材習作的生活翻新
目前的習作教材已經(jīng)越來越不適合當下的時代發(fā)展和教學思潮的轉(zhuǎn)變。對此,教師可以借助“翻轉(zhuǎn)”,在教材習作與學生自由言說之間尋求一種平衡。
例如,教學“家鄉(xiāng)的名人”這一習作內(nèi)容時,教師提前一周將習作的要求和主題布置給學生,并要求學生進行現(xiàn)實生活采訪和網(wǎng)絡資源素材的收集與整理。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為學生準備了這一課的小視頻,針對寫作難點進行了指導,為學生在家中寫好這篇習作的片段奠定了基礎。在后來的課堂中,學生由于有了資料的準備和重點語段的練習,在課堂中的交流與分享就顯得有話可說,真正實現(xiàn)了學生自由言說的教學目標。
(二)強化自由習作的自主表達
為了更好地順應學生的認知思維,教師應該盡可能地少進行命題作文的訓練,將更多的自主權利交給學生。為此,教師應盡量捕捉學生在真實生活、學習中的狀態(tài),為學生自由習作提供直觀、可感的資源。筆者在與學生相處的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感動的瞬間或者具有習作價值的一幕,就用手機直接進行拍攝與錄像,以便在習作課上播放給學生看。課堂在這樣的“翻轉(zhuǎn)”之下,契合了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而引領學生感悟到了生活之美和生活之味,有效地填補了學生寫作資源的不足。
二、以生為本,在評價中踐行課堂“翻轉(zhuǎn)”
一直以來,學生習作評改的權利全部都掌握在教師的手中,但其效果并不理想。其實,教師不妨解放一些思想,嘗試運用“翻轉(zhuǎn)課堂”改變師生的角色,鼓勵學生進行習作的評改。
(一)自評:讓學生更好地展示自我
對于學生的習作展評,教師可以充分運用實物展示臺或白板,要求學生將自己認為寫得較為精彩的語段用異色筆標注出來,并為自己寫一段推薦詞。當技術手段將學生的習作展現(xiàn)在大家的面前時,該生就成了課堂的主人。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暢談自己的創(chuàng)作構思。如此一來,通過“翻轉(zhuǎn)”,教師將課堂的主動權全部交給了學生,為實現(xiàn)生本地位奠定了基礎。
(二)互評:讓學生全面地構建平臺
在學生自評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借助課堂“翻轉(zhuǎn)”,引領學生在彼此學習、相互分享的過程中積累相關經(jīng)驗。教師可以嘗試組織學生建立起“習作互改聯(lián)盟”,引領學生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明確每次習作的重點和相關事項?!盎ジ穆?lián)盟”的組內(nèi)成員可以彼此閱讀學生的習作和每個學生自主撰寫的推薦詞,客觀而公平地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議,并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習作的亮點所在。教師甚至可以將“創(chuàng)新獎”“進步獎”“優(yōu)秀獎”的評選權利也完全交給“互改聯(lián)盟”的小組成員,將角色“翻轉(zhuǎn)”的效益最大化。
三、多維互動,在展示中踐行課堂“翻轉(zhuǎn)”
寫作說到底,就是將自己要對別人說的話表達出來,每篇習作其實就是一篇內(nèi)心話語的獨白。因此,只有擁有更多的讀者,學生的習作才能有更為廣泛的價值。
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翻轉(zhuǎn)課堂”將習作教學的陣地從課堂內(nèi)向課堂外拓展延伸。為此,教師可以設置班級習作長廊、班級習作園地,將學生的優(yōu)秀習作打印、張貼出來,組織學生進行閱讀賞析。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博客、班級QQ群等網(wǎng)絡資源平臺,將學生的習作以電子方式進行展示。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充分運用網(wǎng)絡資源平臺互動、多維的點評、回復系統(tǒng),對學生的習作進行評價,從而借助“翻轉(zhuǎn)課堂”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認知興趣,提升學生的習作表達能力。
總而言之,教師要在習作教學、學生互評、習作展示的過程中多次追問“學生在哪里”,這樣才能真正提升習作教學的針對性,切中習作教學的“靶心”。只有達到這樣的教學境界,學生才能在習作的海洋中獨自、快樂地遨游,從而在“翻轉(zhuǎn)”之下提升習作素養(yǎng)。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