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佳凡
【摘 要】農村金融是我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huán)節(jié),由于貸款額度小、資金分散、無抵押物、風險較大等問題的存在,農戶借貸成為傳統(tǒng)金融機構不愿觸及的“長尾”地帶。論文從現有涉農網絡借貸模式入手,以紹興市農戶為例對農戶參與涉農網絡借貸平臺的意愿進行分析,據此提出相關建議。
【Abstract】The rural finance is the most vulnerable par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our country.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s such as small loans, funds dispersed, no collateral, large risk, the peasant household borrowing become the "long tail" that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stitutions reluctant to reach.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existing agricultural network lending model, and takes the farmers in Shaoxing city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the willingness of far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online lending platform.Based on this, 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關鍵詞】三農;網絡借貸;宜農貸
【Keywords】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the network of borrowing;appropriate agricultural credit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4-0059-02
1 引言
自2004年起,中共中央連續(xù)13年發(fā)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三農”問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并且重點涉及“三農”的金融服務創(chuàng)新這一問題。作為農村金融的新生力量,涉農網絡借貸平臺在緩解農戶資金需求、釋放農村金融發(fā)展?jié)摿Φ确矫嬗兄e足輕重的作用。
2 目前的涉農網絡借貸模式
2.1 公益性涉農網絡借貸平臺——宜農貸
宜農貸是宜信公司于2009年推出的一項公益理財助農平臺。通過宜農貸平臺,社會愛心人士可以將資金出借給貧困地區(qū)需要幫助的農村借款人,支持他們發(fā)展生產、改善生活。宜信公司通過與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進行合作,以解決貸款主體合規(guī)要求。由這些小額信貸機構甄選農戶、識別風險、收集農戶信息、幫助農戶建組、普及金融知識、執(zhí)行放款收款,并將農戶的信息上傳到“宜農貸”平臺上,展示給社會公眾。出借人在網站上選擇農戶一對一幫扶,最低出借門檻僅為100元,大約每10位愛心出借人幫扶一位貧困農戶。出借人收取2%的收益回報,“宜農貸”平臺收取1%的服務費,當地小額信貸組織收取少量服務費。
宜農貸的運作模式包含了四個參與者,涉及了三個環(huán)節(jié)的流程:農戶與小額信貸機構之間的信貸申請、審批、放款和回款、小額信貸機構與P2P宜農貸平臺之間的農戶信息和信貸債權的流轉、宜農貸平臺與個人投資者之間的信息展示和債權出售[1]。
截至2017年2月,宜農貸已與全國14個省市的25家合作機構建立合作關系,16萬愛心出借人通過宜農貸平臺累計出借金額超過2.3億元,2萬多名農戶從中得到收益。
2.2 加盟型涉農網絡借貸平臺——翼龍貸
翼龍貸成立于2007年,于2012年成為首個國家級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qū)的互聯網金融企業(yè),并且也是首個在營業(yè)執(zhí)照經營范圍中加入“民間借貸撮合業(yè)務服務”字樣的網絡借貸企業(yè)。翼龍貸平臺主要服務于“三農”領域,幫助農戶完成個人信用貸款業(yè)務,平臺的投資人主要來源于有閑置資金的城市居民,他們通過翼龍貸,將資金出借給發(fā)布借款信息的農民,為當地農業(yè)生產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獲得了利息形式的合理經濟回報[1]。目前,翼龍貸的合作商逐漸發(fā)展形成市級、縣級、鎮(zhèn)級合作商模式,相應地形成了四級風控模式,如果出現壞賬由合作商負責,合作商對借款來源的風控負有直接責任。
截至2017年3月,翼龍貸成交額達549.92億元,平臺用戶量達479萬人,累計借款筆數達368033筆。
3 紹興市農戶參與涉農網絡借貸意愿調查
3.1 調研的基本情況
該研究選取紹興市諸暨市范圍內的江藻鎮(zhèn)為研究對象,通過對相關農戶進行問卷調查,從而進行數據收集。本次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168份;其中,無效問卷為16份,有效問卷為152份,有效回收率90%。
被調查者中,69.43%為男性農戶,30.57%為女性農戶。74.18%的農戶年齡位于30至60歲之間,屬于中年層。超過一半的農戶為中學學歷(58.46%),且絕大多數農戶政治面貌為群眾(79.41%)。39.5%的農戶主要從事果蔬種植,25.4%的農戶從事香榧種植,35.1%的農戶從事水產養(yǎng)殖。
3.2 調研情況分析
①針對涉農網絡借貸平臺關注度,72%的農戶表示聽過涉農網絡借貸服務。從農戶了解網絡借貸途徑看出,54%的農戶經由工商企業(yè)來源獲得信息,占了最大的比例。其中,企業(yè)推廣活動(宣講、告張貼)占 21%,線下推廣人員上門指導及在微信等渠道發(fā)布的廣告占了33%。其次是相關群體(親朋好友)來源占32%,公共信息(新聞報刊廣播等)來源占21%。
②針對涉農網絡借貸平臺興趣度,32.4%的農戶表示經常關注此類廣告,41.3%的農戶表示偶爾關注,26.3%的農戶表示不關心此類廣告。
③針對使用態(tài)度方面,58.4%的農戶認為使用涉農網絡借貸平臺是有好處的,30.4%的農戶認為借助網絡借貸平臺開展借貸行為是可行的。
④針對使用意愿方面,49.4%的農戶表示愿意嘗試涉農網絡借貸平臺,33.5%的農戶表示愿意將涉農網絡借貸平臺推薦給周圍的人,31.3%的農戶表示未來會經常使用此類平臺。同時,30歲至40歲年齡層的用戶的使用意愿較其他年齡層用戶更為強烈,占愿意使用比例的47.6%。高中學歷以上農戶也表現出較其他學歷農戶更為強烈的使用意愿,占愿意使用比例的75.3%。
⑤針對愿意使用的原因,35.8%的農戶表示能節(jié)約時間,41.3%的農戶認為能節(jié)約借貸成本,22.9%的農戶認為更便捷。
⑥針對不愿意使用的原因,62.2%的農戶表示平臺功能操作復雜,不能熟練操作;74.3%的農戶表示對此類模式的風險表示擔心,69.3%的農戶表示擔心花了大量時間最終卻不能得到貸款,60.1%的農戶對個人信息的安全保障表示存有疑慮,71.3%的農戶認為由于不懂此類借貸平臺的運行機制,擔心上當受騙;11.5%的農戶認為沒有資金借貸需求。
3.3 調研結果分析
農戶對涉農網絡借貸關注度、興趣度較高。其了解信息渠道主要為相關企業(yè)的宣傳和相關群體的信息來源;農戶對于使用涉農網絡借貸有一定意愿,對于風險的感知及平臺操作的便利性是最大的阻礙。受到文化程度及信息接觸等方面的限制,部分農戶對于金融知識的了解較為貧乏,對一些金融基本知識、籌資渠道等方面存在一定誤解。因此較為復雜的操作流程及債權轉讓模式,讓農戶對此類新平臺充滿不解與擔憂,從而影響其使用意愿;較高學歷及年輕年齡層的農戶對涉農網絡借貸的接納度高。
4 建議
①涉農網絡借貸平臺應加大宣傳力度,加強風險的告知、平臺操作等方面的講解。
②涉農網絡借貸平臺應加強風險管理,嚴格控制風險。
③地方政府需要高度重視農戶貸款難問題,要將徹底解決農戶貸款難問題與地方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緊密結合,尋求徹底破解農戶貸款難問題的新動力。同時加強對農戶金融知識的宣傳,提高農戶的金融意識,努力實現科普惠農。
【參考文獻】
【1】黃葉影.我國P2P農村小額信貸風險管理研究——以宜農貸模式為例[D].廣州:暨南大學,2015.
【2】余爽,臧敦剛.基于TAM的P2P網絡借貸平臺使用意愿實證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 2016(5):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