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理
對學生實行批評、懲戒教育,有兩方面問題必須解決。首先,學校的校規(guī),包括懲戒規(guī)定,需要在聽取全體教師、學生(學生家長)意見基礎上民主決策,校規(guī)不能就由學校行政領導制訂。近年來,我國中小學頻出雷人校規(guī),遭遇社會質疑,就因校規(guī)由校領導拍腦袋決策。依據(jù)這樣的校規(guī),對學生進行批評、懲戒教育,必然由于缺乏合法性而引發(fā)爭議。而合法校規(guī)的制訂,需要學校依法治校,并擁有依法治校的綱領性文件——學校章程。學校應該結合章程的制訂,明晰教師和學生的權責。
其次,對學生進行批評、懲戒以及處分,都必須有合法程序。當前,我國中小學批評、懲戒、處分學生,有很多就由當事班主任、老師直接做出,這貌似十分直接、快速,可是卻缺乏程序正義,把屬于學校公共事務的批評、懲戒和處分,演變?yōu)閷W生和教師之間的恩怨,直接導致被批評、懲戒、處分的學生(及學生家長),把矛頭對準教師,制造師生間的沖突。
合法的程序,應當是把學生的違規(guī)、不良行為(遲到、曠課、不遵守課堂紀律、欺凌同學等),上報給學生事務中心,由學生事務中心啟動對學生行為的調查,包括聽取被懲戒學生的辯護,根據(jù)調查結果做出懲戒決定,把懲戒決定告訴學生(學生家長),學生(學生家長)可提起申訴,學校學生事務中心再成立申訴委員會(或仲裁委員會)再進行調查、舉行聽證會,根據(jù)新的調查結果做出新的決定。
這一程序和機制,充分保護學生的權利,也讓批評、懲戒真正起到對學生進行規(guī)則、法治教育的作用。雖然學生的不良行為不涉及違法犯罪,但是學校對其的批評、懲戒,也需要合法、公正的程序。
(摘自2017年2月22日《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