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嶼港:
世界上最早的自由貿易港
明清時期,由于朝貢貿易以及海禁等政策的影響,三江口一帶的港口發(fā)展已不復唐、宋、元時期的鼎盛,但寧波依然是東亞板塊內的核心城市,是中國對日本群島進行貿易的唯一合法港口。而且海禁政策下,雖然官方貿易受到了抑制,但民間貿易依然找到了出路。在與梅山島隔海相望的六橫島,400多年前“富商大賈,牟利交通,番船滿?!?,形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自由貿易港,迎來一段空前發(fā)展的時期。
明王朝建立后,于1367年改慶元路為明州府,隸屬浙江行中書省。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避諱“明”國號,又因寧波附近有定海,朱元璋取 “海定則波寧”之意,改明州府為寧波府。朱明政權改“明州”為“寧波”,實質上蘊含著明代寧波海洋社會地位的確立。依常理揆之,寧波港在明清時期應該有更大拓展空間,但歷史的發(fā)展卻因制度因素而發(fā)生扭曲,寧波港在明清時期的命運就是如此。
明王朝建立后,開始實施嚴厲的“海禁”政策,“寸板片帆,不許下?!?,寧波港對外貿易受到嚴重沖擊。雖然之后明政府開放了以寧波為中心的對日朝貢貿易,寧波港成為對日貢使貿易的唯一口岸,“倭奴通貢,勢必自寧波入”,“寧波邊海,日本諸國番船進貢,往來不絕”。但這種以法令形式將寧波港作為對日貿易指定港口的做法,表面上看似進一步鞏固了寧波港的貿易核心地位,民間貿易的發(fā)展空間卻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壓,而且一旦有政治變故,寧波港對外貿易就會遭到嚴重沖擊。
如嘉靖二年(1523年),來寧波朝貢的日本使者之間發(fā)生 “爭貢”事件。寧波“爭貢”事件發(fā)生后,嘉靖帝采納給事中夏言等人“倭患起于市舶”的觀點,下令關閉寧波、泉州、廣州三地市舶司,從而斷絕了與海外的貿易往來。
寧波市舶司的關閉,對已經羽翼豐滿的浙江沿海海商和急需中國商品的海外資本而言無異于釜底抽薪,導致寧波沿海居民“以海為生”的經濟生活方式受到嚴重沖擊,出現了時言的“?;摹爆F象。寧波商人為尋找商業(yè)資本新出路,鋌而走險,進行海上走私貿易,進一步刺激了走私貿易高漲。與梅山島隔海相望的舟山六橫雙嶼港成為走私貿易中心,“私市益盛不可止”,甚至寧波城鄉(xiāng)居民也紛紛前往雙嶼港販賣貨物,“雙桅、三桅連檣往來,愚下之民,一葉之艇,送一瓜,運一樽,率得厚利,馴至三尺童子,亦知雙嶼之為衣食父母”。
興盛的海上走私貿易后果之一就是“自是番船遍海為患”。據葡萄牙冒險家平托在《遠游記》中記載,當時葡萄牙人每年在雙嶼港的貿易額超過300萬克魯扎多,這在當時是個驚人的數字。一個比照是,此前發(fā)現印度洋新航線的葡萄牙人達伽馬的年薪不過1000克魯扎多,已被稱為國內最富有的人了。雖然《遠游記》的一些說法尚待考證,但也從側面反映了雙嶼港的貿易規(guī)模。有歷史學家和學者認為,“當時明朝的GDP總量為世界第一,其時全球范圍內貿易規(guī)模還沒有超過雙嶼港的,因而雙嶼港堪稱國際貿易的中心”。
隨著雙嶼港自由貿易規(guī)模的日益擴大,以及產生的各類社會效益、矛盾,和搶劫越貨事件的不斷發(fā)生,雙嶼港為明朝政府所不容,嘉靖皇帝派兵進行了剿滅,雙嶼港這座繁華了23年之久的“國際貿易市場”遂告消失。雙嶼港走私貿易的畸形繁榮,是對明王朝禁絕海洋貿易的一種反抗,同時也使寧波港發(fā)展無法持續(xù),造成寧波港口貿易和發(fā)展空間的萎縮。
古代的雙嶼港到底位于什么地方,考古界說法不一,但近幾年來,經過國家和地方的專家們反復考察,六橫島西側的漲起港沿海的海灣處為古代的雙嶼港口,這一說法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
漲起港名稱中的“漲起”二字在當地為海灣淤積形成陸地的意思,這跟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朱紈奉命剿滅雙嶼港后,用木石填塞港口門的記錄相符。如果站在六橫島的嵩山頂向西眺望,在六橫島與佛渡島之間,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漲起港的門口有兩個島礁——大嶼山和小嶼山相向而立,島上的居民稱之為“雙嶼門”,雙嶼港因此而得名。這與當年朱紈奏折中所說的“兩小山如門障蔽”,以及葡萄牙人平托描述的“港由對峙兩小島構成”的地形特征也是相符的。
如今的漲起港碼頭是一個300噸級客、貨船??看a頭,岸線長5.2公里。站在碼頭向大海對岸眺望,能看到一座猶如美人橫臥水面的小島——佛渡島,而隔著佛渡島,梅山島的一排排大型龍門吊隱約可見。
雖然雙嶼港已在歷史中湮滅,但今日的六橫島位于寧波舟山港的核心港區(qū)之一,依托海洋經濟的發(fā)展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戰(zhàn)略機遇期,雙嶼港的輝煌或可重現。
清王朝建立后,依然厲行“海禁”,規(guī)定“商舟、漁舟不許一艘下?!?,康熙七年(1668年)又重申外國商船“非系朝貢,概不準其貿易”。先后40年間,寧波港民間海上貿易、漁業(yè)窒息,寧波港發(fā)展步履維艱。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開放與南洋各國貿易往來,“設榷關四于廣東澳門、福建漳州、浙江寧波、江南云臺山,置吏以蒞之”。在所設4個榷關中,寧波是其中重要一關,時稱浙海鈔關,正式以海關名稱取代過去的“市舶司”名稱。這一舉措,為寧波港發(fā)展帶來了契機。當時的浙海關以監(jiān)管船只、貨物、征收關稅為主要職事,轄區(qū)南經臺州至溫州平陽口,北至浙西乍浦和澉浦二口,南北相距長達八百多公里。
清中期浙海關轄下的海洋貿易頗為繁榮,如乾隆初年,寧波港船舶云集,“海外番舶,源源而來”,港口貿易呈現繁榮景象。但需要指出的是,清代寧波海關的設立并沒有給寧波港口貿易帶來持久繁榮,從康熙設立寧波海關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禁止英國商人來浙貿易為止的70余年間,是寧波港口發(fā)展的黃金期。但乾隆二十二年因洪仁輝事件禁止英商來浙貿易后,浙海關的職能開始萎縮,僅負責處理國內沿海貿易和對日銅料貿易,寧波港作為對外貿易港口也被乍浦港取代。乍浦不僅是對日銅料貿易和絲綢貿易通道,更是沿海商品中轉主要通道。寧波港則承擔國內沿海貿易轉運港的職責,成為浙東地區(qū)的貨物中轉地,“上海、乍浦、寧波,皆閩廣商船貿易之地,來往歲以為?!?。這種以寧波港為中心的沿海貿易或國內貿易,雖然在寧波港出現“閩商粵賈,舳艫銜尾而至”的局面,大道頭(江廈碼頭)“番貨海錯,俱聚于此”,寧波也因此“遂為海濱一大都會”,但寧波港的這種內向型發(fā)展卻嚴重阻礙了其向國際遠洋大港邁進的步伐。
鴉片戰(zhàn)爭后,寧波港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此后,隨著上海港的興起,寧波港地位日漸衰落,至新中國成立前夕,已淪落為只有4個破舊浮碼頭的區(qū)域性小港,年吞吐量僅4萬t(t表示標準集裝箱)。
浙海關的舊址位于江北中馬路,坐落于外灘大橋北側、外灘花園和甬江之間。明、清時期三江口一帶最大的國際碼頭——大道頭和真武宮碼頭都離此不遠。大道頭在來遠亭至三江口一帶,真武宮碼頭在新江橋西堍江邊。
這座磚砌三層加閣樓的外廊式建筑,是典型的公署式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是當年中西文化糅合的縮影。入內可以看到多個情景模擬,幾乎可以讓人復原浙海關的日常一天。老式電話的鈴聲不斷響起,身著清代服裝的形形色色的人影絡繹不絕地穿梭于各個房間之間,窗外不斷地有商船駛過,時而還有水手粗獷的吶喊聲。
如今150年過去了,昔日繁華陷入沉寂,只有這幢老屋一直凝視著寧波港百年的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