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起跑線恐慌”盛行于各種微信家長群、同學群,而且具有較高的“傳染性”。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很多學齡前兒童過著“每天都要上不同輔導班”的生活,很多孩子被送到培訓機構上“幼小銜接班”,公立幼兒園的大班幾乎名存實亡。
每當談及這個話題,總有一些人認為,那些被輔導班“綁架”的家長一邊樂此不疲,一邊叫苦不迭是一種矯情。坦白說,以前筆者也覺得很多家長夸大了所謂的學前教育焦慮,但在自己的孩子也開始面臨這些問題之后,逐漸多了一些理解。畢竟,所有的焦慮都源于社會現實。
課外輔導班行情持續(xù)火爆,是因為它滿足了日漸旺盛的社會需求。如今社會競爭漸趨激烈,父母總希望孩子能有更多勝算。如果別的孩子3歲開始學英語,自己孩子5歲了連26個字母都認不全,心里踏實嗎?有人覺得幼兒園就該玩,但別的孩子都在提前學知識,就自己的孩子不學,將來小學跟不上,他真能快樂嗎?
從另一個視角看,家長將孩子送進各種輔導班,是試圖用經濟手段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當前,教育部門禁止幼兒園提前教授語、數、外等知識,不少老師當起了甩手掌柜。從一種極端轉到另一種極端,這種教育模式難言科學。以此來看,只要量力而行,多元化探索未嘗不可。
有鑒于此,我們在看待“起跑線恐慌”時,必須看到這個問題背后的社會現實。相關部門除了在觀念上對家長多加引導,還應該做好兩項更務實的工作:其一,在小學入學、課程設置等方面確保公平,要讓那些沒上過輔導班的孩子也能享受平等的教育機會;其二,對于課外輔導班亂象,要進行必要的規(guī)范和治理。
(摘自2017年6月30日《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