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看似普通的牛皮,經(jīng)過繪圖、雕刻、敲擊、上色等多道工序,最終變成精美的錢夾、皮包、筆筒,甚至是皮雕畫——這就是皮雕,以皮革為雕刻材料的一種雕刻工藝。
雕20多塊皮料只為練習一組花紋;花一兩個月時間、經(jīng)歷數(shù)十道工序只為做一只小手包;習慣性熬夜到凌晨兩三點,經(jīng)常一坐下來就忘了時間……自從2004年初接觸皮雕以來,陳洪波就愛上了這門手藝,從未停下鉆研精進技藝的腳步。她說,這個世界太大變化太快,周圍太喧囂,只有沉浸到皮雕的世界,一把雕刻刀自由游走在眼前一塊皮革上,她也就暫時擁有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天地。
艱苦而快樂的
學藝生涯
皮雕是一種源自西方的傳統(tǒng)工藝,最早可追溯到歐洲的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中世紀時期,就有利用皮革的延展性來做浮雕式圖案的器具。皮雕作品因其雕刻精美、工藝細致,在歐洲中世紀之后一度是皇宮貴族身份和名望的象征。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發(fā)展,皮雕逐漸流傳到世界各地,當它來到中國后,一股“皮雕熱”隨之興起,因中西皮雕藝術的結合,這門手藝又重新煥發(fā)出不一樣的光彩。
畢業(yè)于國際金融專業(yè)的陳紅波至今也沒想明白,皮雕究竟是以怎樣的魅力吸引她放棄了原本穩(wěn)定的全職工作,轉而全情投入皮具制作。2004年,當她第一次踏入位于鼓樓步行街的“食草堂”皮具店,就為這些散發(fā)著原始氣息、手工縫制的皮具品著迷了。她很快與店主成了朋友,并抱著試試看的心情,購買了原材料和制作工具,一針一線做起了皮具,沒想到其中的不少成了“熱銷款”?!澳菚r,我可算得上是食草堂的半個‘設計師’呢!”陳紅波笑言,“別人做生意是為了賺錢,我是為了學藝。”不久后,她索性盤下了這家店,全職做起了皮具生意。
看陳紅波早期的作品,整體呈現(xiàn)出樸素、粗礪之美,難以擺脫“食草堂”產(chǎn)品一貫的風格印記。陳紅波想要突破,就在這時,她認識了來自臺灣的皮雕大師李榮宗,也就是皮雕界赫赫有名的“bobocat酷貓老師”。他曾蟬聯(lián)兩屆皮雕世界冠軍,被國內(nèi)外眾多皮雕從業(yè)者和愛好者所追捧。從2004年開始,為了普及皮雕知識,傳播皮雕手藝,他開始往返臺灣和大陸,不斷開班講學,傳授技藝,通過師徒傳承的模式將皮雕帶給更多的愛好者。陳紅波便是其中的一個。
出于一份熱愛,學藝的過程艱苦卻充滿快樂。陳紅波說,每次學習都是一個集訓的過程,大家拋下手頭的工作,從全國各地聚集到同一個地方,專心致志地雕刻,常常從早上七八點一直進行到凌晨兩三點,這樣的集訓常常要進行半個月到一個月時間?!袄蠋熀翢o保留地傳授技藝,師兄弟之間相互切磋交流,每次集訓不但能完成一個高質量的作品,每位學員的水平也有了明顯的提升,這種成就感和喜悅感是難以形容的?!标惣t波說,正所謂“藝無止境”,盡管幾年后大家的水平普遍有了較大提升,但每年仍會自發(fā)地組織這樣的集訓,磨礪自己的手藝。
陳紅波的工作室里擺放著大大小小的皮雕工具:勾線筆可以刻出圖案的邊緣輪廓,旋轉刻刀則垂直于皮面雕刻出刀線……此外,她還要用專門的皮雕錘敲擊印花工具,讓不同紋路和圖案立體、清晰、持久地印刻在皮面上。這是非常消耗時間的步驟,但對陳紅波來說,也是最享受的過程,經(jīng)常一天都不起身。
雕刻完成后,她調(diào)配染料,分層上色,同時注意保留皮質本身的顏色和質感,有時借助高倍放大鏡,使色彩細節(jié)分毫畢現(xiàn)。大部分時間,即使在有陽光照射的晴天,她也要借助麻雀燈增加亮度。如果是做一款手包、皮帶或掛飾,陳紅波還要手工縫制。為了保證手工皮具的持久耐用,縫線也非常講究,陳紅波使用的是特殊的麻蠟線,縫制方法采用愛馬仕的馬鞍針法(也就是“雙針雙線手縫針法”),這樣即使中間有線頭松動或斷裂也不影響整體使用。
陳紅波說,一件好的皮雕作品,其線條流暢、構描圖別致、立體感強、色彩柔和,具有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和文化韻味。而這些只能用一雙手下足功夫才能完成,任何機器取代不了。2010年,她創(chuàng)立了“塵在手工皮雕工作室”,工作室的宗旨就是純手工、不借用任何機器完成一件手工皮具的制作。
在皮革背面貼紙以防變形、畫稿背面貼膠帶以防水、往皮革上噴水使其更容易被塑形……每個細節(jié)都會影響作品最終呈現(xiàn),所以不能有絲毫怠慢。制作皮雕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花紋雕錯一刀,指甲稍有劃到,或是染料上錯一點,最后呈現(xiàn)的作品就會大打折扣,甚至導致整張皮報廢,從頭再做。而做皮雕時弄傷手指、磨出水泡也是常有的事。因此,陳紅波常常在工作臺前一坐就是大半天,而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進行創(chuàng)作,久而久之,她的身體也受到不小的損傷,尤其是頸椎、腰椎和眼睛,但她卻并不放在心上?!艾F(xiàn)在每天早晨,等我收拾妥當,放上音樂,開始干活,我就想,這是我的一生,能做喜歡的事情特別幸福?!?/p>
更讓她欣慰的是,皮雕讓她的家庭生活變得更和諧溫馨。在她的熏陶下,一對兒女都十分乖巧勤奮,充滿文藝氣息。相機手帶、手機挎包、零錢包等充滿創(chuàng)意的小物件也收獲了兒女的不少崇拜:“我媽媽什么都會做,可厲害了!”
希望將皮雕
傳授給更多人
一塊植鞣皮,從紋路的設計到轉繪,利用上百件的皮雕工具,雕刻、敲打上萬次,經(jīng)過幾十種染料的上色,再到最后的成品,過程看似十分美妙,背后卻考驗著手藝人的耐心和技巧。尤其是其中割刀線、敲邊、打背景等環(huán)節(jié),每一道工序都必須足夠細致去完成,工作量之大令人咋舌,但也正是這些才構成了皮雕藝術獨一無二的魅力。對于一件制作精良的皮雕作品,每一個皮雕手藝人都是視如珍寶的。
陳紅波珍藏著不少酷貓老師的作品,別人出再高的價錢也不賣。一有空閑她就會將它們拿出來細細揣摩,研究老師的造型、刀工以及色彩。而在她的工作室櫥窗里,也陳列著由她和同門師兄弟共同完成的皮雕作品,幾年過去了,皮質呈現(xiàn)出更加溫潤迷人的色澤,手感也更為柔軟舒適。陳紅波說,這就是皮雕的生命力和魅力,它不懼怕時間,就像一瓶陳年美酒,時間越長越醇厚。在與她的交談中,酷貓老師被不斷地提及,這份師恩溢于言表。老師的大作為她打開了一扇全新的窗戶,那些唐草,那些圖騰都曾撥動著她的心弦。如今,她也希望將這門手藝傳下去。
于是,在不斷學習,精進手工工藝的同時,陳紅波開發(fā)了一些適合零基礎皮雕手工愛好者學習的課程。比如,雕刻一條編織紋的腰帶,一個蝴蝶向日葵圖案的手機包,一個馬頭圖案的手拿包等,讓初學者知道皮雕不是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進而將皮雕這門手藝推廣給大眾。
陳紅波說,本以為推廣皮雕并不容易,但隨著這些年來喜歡定制類、個性類、純天然手工制品的人群不斷增多,在年輕人中間悄然興起了一股學習手工皮藝制品的熱潮,研究皮雕藝術的隊伍也正不斷壯大,經(jīng)常來她店里學習皮雕藝術的人也越來越多,平均每周都有十幾個人,周末及節(jié)假日更多。有參與課程的學員曾對她說:“皮雕讓自己的節(jié)奏慢了下來,這是一個放松的過程。”這讓她倍感欣慰。
對于皮雕這項手工藝的未來,陳紅波充滿了信心,她相信以后會有更多的人來了解和體驗這項手工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