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超在2016年12月12日《北京晨報》撰文指出: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地督促競賽與升學脫鉤,上海最近也出臺了“禁賽令”,嚴禁各個義務(wù)教育范疇內(nèi)的公立學校把競賽證書作為招錄依據(jù)。不但公立學校如此,民辦學校也聯(lián)合發(fā)聲,表示招生時“不看競賽證書”。然而,家長們依然熱衷于讓孩子參加各種競賽,其心態(tài)耐人尋味。
瘋狂考證帶給孩子的,是嚴重的課外負擔,也給家長帶來不必要的經(jīng)濟支出。利益誘惑下,甚至會滋生用錢買證的“不公平”交易。再者,學生競賽不可能僅僅是考證,還必然有為考證做準備的各種考前輔導,考證的灰色鏈條為組織機構(gòu)輸送源源不斷的財富。管得了三尺門里,管不了三尺門外。沒有官方背景的考證成為教育部門“禁賽令”的真空地帶,恐怕也是家長們對考證樂此不疲的誘因。教育部門能不能采取什么措施來遏制民間的學生競賽?也值得我們反思。
有家長袒露心跡稱:上海中小學實行的等第制,考試成績不讓排名,評價學生是ABCD,家長摸不清孩子在班級和學校排名中的確切位置,更不知道在轄區(qū)所有學校的實際排名,無法選報學校。事實上,這僅是極少一部分家長的想法,大多數(shù)迫使孩子參加競賽的家長還是對“禁賽令”心存疑慮——萬一到了升學時學?!懊鳌辈豢础鞍怠笨茨??
其實,面對“禁賽令”,不光家長有這樣的憂慮,恐怕就連個別學校也舉棋不定。應(yīng)試教育的幽靈得不到遏制,民校掐尖的小動作不止,嚴禁升學看證的落實需要考驗。顯然,倘若招生標準和過程得不到有效規(guī)范,校外競賽依然火爆場面必然年復一年地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