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來臨,不少家長都對孩子的假期生活做了周密安排,其中不僅有文化課的學習和課外興趣的培養(yǎng),還包含了詳細的出游計劃。家長們希望借此增進親子關系,同時擴大孩子視野。
然而,當下的暑假出游,往往帶有不少的功利性和攀比性,不少家長只重結(jié)果和展示。暑假才剛開始,好多人的朋友圈中便充滿著大量曬圖,有歐洲十日游,有發(fā)達城市和沿海城市文化游。曬美食曬購物曬美景,家長們在此暗較高下。
據(jù)分析家長的攀比心理主要來自于社會環(huán)境。當前網(wǎng)絡上各種教育觀念層出不窮,許多家長的辨別力較弱,依靠教育雞湯滋養(yǎng)其貧瘠的教育觀是絕大多數(shù)家長的不二選擇。他們把對孩子和對教育的焦慮,轉(zhuǎn)化為對出游和游學的分外重視,唯恐孩子落后于他人。而學校在布置暑期作業(yè)時布置的出游、寫游記等實踐內(nèi)容,也讓家長產(chǎn)生了出國游、出省游等心理定式。
對此,家長一定要擺正心態(tài),理性對待。
(摘編自《光明日報》)
【網(wǎng)友支招】
1.對小學階段的孩子可先選擇國內(nèi)游,以從小培養(yǎng)其對祖國大好河山的崇敬之情。中國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可以先從了解本地區(qū)特色文化開始,再讓孩子去嘗試理解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學會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欣賞不同的美景。
2.家長可以帶孩子去課本上學過的地方或者將要學習的地方游歷,增加孩子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孩子也可以嘗試參與制作旅行攻略,和家人一起準備出行的必需品甚至一起制定旅行路線,以增加孩子的參與感。旅途歸來,家長和孩子還應及時整理思緒,用游記、繪畫、相片等形式記錄成長,提高表達能力。
【編輯發(fā)聲】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過程,需要家長身先垂范,理性對待。盲目跟風、攀比非但不能助力孩子的教育,反而不利于孩子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即使受各方面因素影響暫時不能去旅行,也不要忘記,閱讀就是最好的旅行,書中自有一番天地。
我有話說:對此,我認為
心理細膩化
寫人寫面須寫心。心理描寫一要真實合理,深入體察人物內(nèi)心,符合人物個性;二要符合文章表達的需要。心理描寫的技巧主要有以下三種:
1.用人物獨白展示心理。
內(nèi)心獨白,猶如電影中人物思索時的畫外音,把人物的思想活動和盤托出,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它可以把人物的心理寫得極為細膩真切。小仲馬在《茶花女》中寫任人蹂躪的妓女瑪格麗特對資本主義黑暗現(xiàn)實強烈控訴時,有一段如泣如訴、催人淚下的內(nèi)心獨白,恰如其分地表現(xiàn)了她任人擺布的卑賤地位和痛苦悲憤的心情。
“我們一點一點出賣我們的心靈、肉體和姿色。我們像野獸似的讓人提防,像賤民般地被蔑視。包圍著我們的人都是一些貪得無厭的好占便宜的人,總有一天我們會在毀滅了別人又毀滅了自己以后,像狗似的死去。”
2.心理概述法。
心理概述就是作者對人物內(nèi)心活動的直接描寫,即作者對人物的心靈進行剖析、評價,表現(xiàn)人物當時的思想活動或一段時間內(nèi)思想的發(fā)展變化;行文上比較自由方便。
陳奐生是當代文學中的典型形象,是八十年代初中國農(nóng)民的代表。試看作家高曉聲是如何表現(xiàn)陳奐生患得患失、狹隘自私的心理。
“推開房間,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猶豫:‘脫不脫鞋?’一轉(zhuǎn)念,忿忿想到:‘出了五塊錢呢!’再也不怕臟,大搖大擺走了進去,往彈簧太師椅上一坐:‘管它,坐癟了不關我事,出了五元錢呢。’”
(高曉聲《陳奐生上城》)
此段的心理描寫屬于直接描寫式。因為花了錢,所以陳奐生膽子變大了,整個人也理直氣壯了,實在令人好笑,但卻是那個年代農(nóng)民最真實的心理反映。
3.借夢境、幻覺反映心理。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境和幻覺跟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密切相關,是人物思想感情、道德品質(zhì)、愿望顧慮的一種曲折表現(xiàn),是揭示人物內(nèi)心活動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我們看一看安徒生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幻覺的描寫:
“她又擦亮了一根。哧哧火苗又竄了出來,發(fā)出亮亮的光……桌上鋪著雪白的臺布,上面放滿了各種各樣好吃的東西。一只燒鵝突然從盤子里跳出來……”
沒有幸福和溫暖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在火光中閃爍著自己對溫飽、幸福的向往和渴望,多么真切,多么令人心酸。所以緊扣人物的處境和心理,才容易揭示人物心靈深處的活動和狀態(tài)。